李曉曉,楊 濤,孫付春,楊向莙,吳昊榮
(1.成都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機電信息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3.成都大學 電子信息與電信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610106)
我國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的高校已經超過90%,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也已經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1]。楊曉慧[2]指出,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已邁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政府部門起到了主導作用,學校的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則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發展平臺。董蕾[3]著重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4個關鍵原因,指出了建立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3個重大意義,認為評價體系應重點考慮支撐保障、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教育成效5個方面。黃兆信和黃揚杰[4]通過全國1 200多所高校200 000份師生問卷的樣本數據,從發展現狀、實施過程及最終結果3個方面構建了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提出高校類型對創業教育質量有顯著影響。徐君[5]指出,推進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時,除了應關注學校自身基礎,還應當關注創業教育目標,包括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結果輸出及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而這些內容的評價可以參考模糊評價方式。考慮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的復雜性,學者在研究高校創業教育質量問題時,主要對開展創業質量評價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6-7],而從評價體系及體系對應的改進措施研究比較缺乏。
CIPP模型以泰勒目標導向模型為基礎,從單一結論向提供優化對策方向轉變,從以往的目標、結果和證明向決策、過程及優化途徑轉變。針對CIPP模型與創業教育質量評價之間的良好適切性,借助CIPP模型闡述創業教育質量組成要素對創業成效的影響,推進高校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高校創業教育質量是指高校在為學生開展創業理論與實踐活動、激發創業精神、提升創業水平等涉及創業教育過程中能夠滿足既定目標要求的水平。其內涵并非僅僅表現為高校創業教育水平,還包含高校創業教育的長期發展成效。以CIPP模型為評價依據來提升高校創業教育質量,具體表現為明確與創業教育相關的環境基礎、資源配置、過程能力、成果績效等環節相一致的構成內容。運用CIPP模型評價高校創業教育質量主要包含4個內容。
(1)創業教育環境基礎。統籌考慮高校內部發展環境與外部發展環境。內部發展環境表現為學校內部具備的不同創業教育綜合能力。外部發展環境,主要涉及創業環境、當地政府優惠政策、扶持條件等。
(2)創業教育資源配置。涉及整個創業教育期間,高校在人力、財力、物力等不同方面的支出,即在做好資源優化配置基礎上,全面提升高校創業教育質量水平。
(3)創業教育過程能力。協調處理好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教育活動及相關創業項目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環節進行的過程中進行優化,增強創業教育質量水平。
(4)創業教育成果績效。通過創業教育在提高學生創業素養、增強高校教育效果、促進社會效益提升等領域的表現予以顯現。
高校創業教育質量評價具有綜合性特征。作為評價主體,高校師生、社會企業、各級政府等相關主體均應該參與進來;對于評價內容,涉及創業教育的全部環節,具體涉及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資源配置、環境基礎、教育過程、績效分析等;對于評價方式,應該兼顧處理好主觀認定、客觀數據的聯系,從主客觀兩個層面開展全面分析。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模型
高校創業教育質量評價CIPP模型涉及3個不同的層級,高校創業教育質量居于核心環位置,4個高校創業教育質量內涵結構要素居于次層環位置,對應的“C背景評價”“I輸入評價”“P過程評價”和“P輸出評價”居于外層環位置。次層環和核心環之間單向對接,解構組成次層環的4個結構要素分別和核心環“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創業教育質量”之間的具體內涵;次層環和外層環之間為雙向對接,體現高校創業質量內涵和CIPP模型評價環節之間的關聯。CIPP模型不同評價環節與相關評價要素彼此對應,“C背景評價”具體涉及創業環境、組織領導等不同內容;“I輸入評價”具體涉及師資投入、平臺搭建、師資投入等內容;“P過程評價”具體涉及創業課程、創業活動、創業項目等內容;“P輸出評價”具體涉及素養提升、教育效果、社會效益等內容。
背景評價即客觀全面地分析高校創業教育所處的內部發展環境及外部發展環境,開展診斷性分析評價。結合“創業環境” “組織領導”以及“制度管理”等不同二級指標,將高校創業教育環境情況表現出來。其中,前3個指標是從內部環境上進行分析,第四個指標是從外部環境進行分析。
“創業環境”是指制約高校大學生創業活動的各類內、外條件的統稱。“創業環境”借助“學校創業文化氛圍” “城市創業活躍度”等指標表述。在客觀科學分析上述2項指標基礎上,能夠獲知并了解當地推出當地城市創業政策支持力度、城市創業熱情和城市創業能力等方面的狀態。
“組織領導”主要借助“創業服務中心”和“創業管理機構”等指標表述。其中,在分析判斷高校創業指導扶持能力時,主要衡量指標包括“創業服務中心”和“創業管理機構”。
“制度管理”,即在判斷高校創業教育質量保障情況時,高校創業教育制度管理是其中關鍵指標之一。通過“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創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創業學分轉換制度”和“學校對創業激勵制度”等指標,以此分析創業制度管理環節的開展情況。
提升高校創業教育質量水平時,通常以輸入評價為參照,對高校平臺及人力、財力、物力投入情況有科學系統的分析。所以,確定“經費投入” “師資投入”以及“平臺建設”等二級指標表明高校創業教育資源配置和創業教育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
(1)經費投入是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支持創業項目經費”“創業活動經費”“師資培訓經費”和“創業基地建設經費”等三級指標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經費投入”的指標。
(2)師資投入是指對高校創業教育教師的規模、職稱和創業經歷等方面進行客觀表述。選取“校內創業教師數量與比例”和“校外創業導師數量與比例”三級指標表述師資規模,“教師職稱比例”三級指標表述師資配置,借助“教育參加培訓情況”和“教師創業經歷”能夠了解創業導師在技能技巧和創業經歷上的整體情況,借助“科研成果轉化情況”能夠側面反映教師科研創新水平。
(3)平臺建設是高校創業教育開展的硬件支持條件,借助“創業場地開放情況”和“創業基地個數”等指標對高校創業基地建設進行分析闡述。
創業教育過程具有反饋性和動態性的特征。以“創業課程”“創業活動”和“創業項目”3個二級指標對高校創業實踐開展和創業課程設置進行分析。
(1)創業課程。通過“課程比例”和“課程開設數”指標來掌握高校創業必修課和選修課開展情況,借此評價高校對創業教育的扶持力度和發展情況。借助“課程參與率”和“課程出勤率”反映學生對創業教育課程的喜愛程度以及課程覆蓋情況等。
(2)創業活動。在對高校創業類活動進行衡量分析時,主要借助“校內各類創業比賽” “創業專業指導比例”和“創業教育講座/沙龍的場次數”等相關指標來進行評價。創業活動表現為在校園內進行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業類活動。通過創業活動的開展,在校園范圍內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創業環境,增強學生創業積極性。
(3)創業項目。協調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活動二者間的聯系,科學組織開展創業模擬活動。“創業項目立項數”指標用于反映高校開展創業活動的能力與效果;“創業項目參與情況”指標用于學生參與創業模擬活動的主動性。
成果評價主要涉及創業教育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以及創業教育結果的總結性評價,以此掌握創業教育目標達成和創業教育方案落實等情況。創業教育成果評價可以通過“創業素養提升”“創業教育效果”和“社會效益”等高校創業教育成果予以反映。
(1)創業素養提升。“創業比賽獲獎數量”指標能夠借助客觀數據來對創業績效、創業成果等進行概括。另外,“創業精神” “核心素質提升”指標能夠反映學校創業個性心理品質發展情況。
(2)創業教育效果。表現為在創業教育期間高校的取得的顯性成果。其中,借助“在孵企業個數”能夠反映學校在孵化企業方面的發展潛力;借助“基地企業個數”表現出接受創業教育后,學生借助所學知識及技能進行創業的情況;借助“創新成果增加情況” “科研成果增加情況”能夠對高校創業前景進行評價。
(3)社會效益。指的是社會層面上展現出的高校創業教育效益。通過年度創業率反映高校創業教育在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得到的社會成效;通過校企合作增加情況評價校企合作反饋社會情況。杰出創業校友數評價高校創業教育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力。
3.1.1 轉變傳統創業教育觀念
創業教育必須實現將單純的就業教育逐步轉變為創業教育。高校創業教育理念在于培養學生主動創業意識,且要為引導大學生創業提供人力、財力上的支持。
3.1.2 厘清創業教育目標
高校創業教育目標一是培養學生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等創業素養,二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創業意向,支持和鼓勵學生積極創業。
3.1.3 加強創業教育的組織管理
國外一流高校通常設有專門開展創業教育、推進成果轉化的機構,基于國內外創業文化的差異,很多國內高校盡管對創業教育也很重視,但在實施過程中缺少實際投入,使得創業教育常表現為一種選修課,為學生提供的創業支持力度相對有限。因此,高校需要組建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宣傳創業政策。定期為創業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在交流座談期間了解學生實際需要。健全咨詢服務體系,做好線上線下服務,隨時協助學生破解創業教育中遇到的過程性難題。
3.1.4 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國內高校創業教育開展時間普遍不長,積極健康的創業環境是不斷推進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撐。高校在做好創業教育文化繼承的基礎上,需要科學對待創業期間可能存在的各種挫折,引導學生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促進創業成功。另外,學校還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創業分享會,組織模擬路演,邀請校內外具有成功創業經歷的學長進行經驗分享,激發學生創業熱情。借助公眾號、網站等不同方式,宣傳和樹立創業典型。
3.2.1 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需進一步完善創業教育師資結構。結合本校優勢專業,選聘更多在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教師加入,定期組織創業師資開展教育培訓和深造,鼓勵創業教育教師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學習企業先進管理經驗。在此基礎上,學校也應當邀請區域代表性企業家、投資人等作為校級創業導師。
3.2.2 加大創業教育經費投入
高校創業教育經費不應該只停留在政府創業撥款和校友創業基金等來源途徑,還需要獲得其他社會主體(行業、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幫助。針對學生新創辦的中小型新企業,高校應該充分關注政府的創業扶持政策,了解銀行貸款和擔保相關制度措施,將社會企業融入學校創業教育環節,最終達到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合作共贏的創業教育模式。
3.2.3 強化創業模擬與夯實創業平臺
創業模擬有助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在創業模擬過程中,學生借助學校提供的線上線下平臺開展模擬創業活動,線上以創業網絡訓練為主,線下可以利用創客實踐基地,將創業項目各環節要素和創業競賽相結合。高校可以憑借自身資源優勢,每學期組織開展模擬路演、創業競賽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以校內創業模擬鍛煉學生把握創業機會、編寫創業項目書、配置創業成員、提升管理經驗的能力。另外,高校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業競賽,如“互聯網+”“創青春”等大學生創業比賽。
另外,高校還需要做好校企合作,確保校企合作在資金、技術、人才和資源的相互協同支持,以此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8]。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應該為學生提供不同企業實習的機會,使學生切實體會企業發展文化,增進與創業型企業間的深層次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融入到企業管理活動中,以此更好的對創業歷程有全面和系統的認知,積累創業經驗。
3.3.1 優化創業教育課程設置
為更好做好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高校要積極探索創業人才培養規律和創業教育教學規律。課堂創業教學主要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創業模擬和創業實踐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不同類型教學工作開展期間,高校還需要積極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增強學生創業意愿,提升學生創業綜合素養。
3.3.2 提高學生參加創業活動的普遍性
高校需要發揮創業機構及創業平臺的作用,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學生創業教育的相關內容。一是綜合運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業政策支持、案例指導和服務保障,鼓勵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創業。二是高校還要為創業團隊配備創業經歷豐富的創業導師,引導學生增進創業內涵的理解,準確把握創業內容,理性開展創業活動。
3.4.1 提高大學生參加創業活動績效
高校在擴大自身創業教育覆蓋面的基礎上,要提升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業教育成果轉化水平,逐步實現創業知識向創業素質、創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轉化。另外,借助開展學科競賽、模擬路演等多形式活動,引導并帶領具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組建屬于自己的創業團隊,挖掘創業機遇。創業學生還應該積極利用學校及社會提供的創業政策,確保創業項目能夠最終付諸實踐。
3.4.2 科技成果孵化與技術轉移
成果孵化與技術轉移在某種形式上也是一種創業活動。高校需推進自身產學研發展體系建設,加強和企業、政府等不同主體間的交流,引入外界資金支持,為學校教研活動正常開展提供經費保障。
以CIPP評價理論為基礎,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點,依次從背景、投入、過程和結果4個方面來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模型。該評價模型旨在通過對人才培養質量相關因素的系統分析,使培養過程與培養目標協同,提高高校創業教育質量,從而為提高高校創業教育質量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同時,質量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具有復雜性,還需要從創業環境、創業資源配置、創業過程以及創業效果4個維度來保證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良好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