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工程技術學校 劉 倩,洪小娟
筆者選取“起動系統控制電路的故障診斷與排除”為教學任務,發現在常規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內容和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結合不夠緊密。汽車技術更新非常快,而傳統教材缺少企業真實案例支撐,沒有將企業的“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直接引入課堂,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做中學、學中做”。
(2)電路原理抽象難懂,汽車內部元件線路難找。學生的形象思維較強而抽象思維較弱,對抽象的汽車電路原理的理解有難度,而電路圖中的各個元件和導線隱藏在汽車內部,學生在排除故障的時候往往會因找不到相關線路和部件而無從下手,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缺乏成就感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3)教學評價無法記錄操作過程。傳統的實訓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結果評價,卻忽視了對學生操作過程的評價;評價的主體也只有教師,缺少了學生之間的互評,同時也缺少了企業導師的評價和經驗傳授。
(4)傳統課堂缺少企業標準、工匠精神及職業素養的融入。傳統課堂缺少校企雙元育人的平臺,育人的主體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缺少企業職業標準和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的融入,部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難以適應企業的要求而頻繁跳槽,不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針對常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將“科魯茲轎車起動系統故障”這一真實案例引入教學;依托校中廠實踐基地開展主講、助教和企業導師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幫助學生掌握排故流程,樹立規范意識;通過不同故障的排故訓練及操作視頻回放,幫助學生梳理排故思路,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在師、生評價的基礎上融入企業導師評價,將企業的工作崗位要求和職業核心素養要求融入課堂,為課程思政的落實提供良好載體,實現校企雙元育人,共同促進發展的目標。
(1)案例導入。修理車間來了一輛科魯茲轎車,據客戶反映車輛無法起動,無任何起動跡象,經師傅檢查,初步判斷為起動系統控制電路故障,然后請企業導師在課堂上還原故障,通過直播平臺展示故障現象,引入本次課的學習任務。
(2)主講、助教、企業導師三位一體互動教學。教師展示“桑塔納2000 GSI型轎車無起動繼電器”的起動系統控制原理,學生通過對起動機臺架進行連線掌握其工作原理;教師和助教同屏互動直播展示科魯茲LDE轎車有起動繼電器的起動系統控制電路排故流程,之后由助教設置不同故障,每個小組進行排故,教師和企業導師巡回指導、觀察,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問題。
(3)學生、教師、企業導師三方共同評價。每組學生將本組的排故視頻上傳至釘釘班級群,其他組的成員根據評分表對其進行打分,通過互看互學,了解不同故障的排除思路;教師對錯誤或不規范的操作進行課堂展示和反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企業導師對每個小組的診斷過程進行點評,并傳授4S店的診斷經驗,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和領會修車的精髓;同時將企業的工作崗位要求和職業核心素養要求融入課堂,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明確方向,也為學生今后踏上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4)繪制診斷思路圖。學生根據自己的診斷過程和企業導師的指導,梳理診斷思路,繪制“科魯茲轎車起動系統控制電路”故障診斷樹并展示,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評選最佳小組及課后拓展。通過投票選出本次實訓起動機連線、故障診斷及故障樹繪制三個任務的最佳小組,最佳小組將獲得與企業導師共同到校中廠實踐基地參與不同車型“起動系統故障診斷排除”的機會。課后每個小組將本小組的排故過程制作成PPT上傳至班級群,教師將選出的最佳PPT在“汽車維修服務平臺”公眾號上進行展示,形成學生的學習成果“汽車電氣故障案例集”。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教師和學生按照制定好的標準來進行教和學,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很好發揮,進入實際工作崗位時,學生靈活性差,難以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做出調整。
本設計根據以“能力為本位”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企業實際工作需求為導向,所有教學環節圍繞學習產出進行設計。聚焦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根據一典型工作任務對教材內容進行項目化重構,對起動系統控制電路的工作原理進行分析,按照崗位技能設定教學內容,依托校中廠實踐基地平臺,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有機融入課堂實訓環節,通過學習通平臺、微課、釘釘直播課堂、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手段開展“雙元融合,三階六環、線上線下一體”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排故水平和故障診斷能力。
依托校中廠實踐基地,打造校企聯動生產與教學相融合的教學環境,學生可通過興趣小組的形式,課前課后輪流到校中廠實踐基地進行跟崗實訓。課中將企業的真實生產工作情境引入課堂,由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完成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職業情境“沉浸式”教學中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從會修車到能排故,再到愛上這一行、立志成為一名合格的汽車診斷技師。
課堂采用“雙元融合,三階六環、線上線下一體”的教學組織模式,課前通過企業跟崗觀摩、微信公眾號和學習通平臺導學,課中通過“導、理、演、排、評、思”六個環節幫助學生懂原理、樹規范、能排故、提思維、有素養,層層遞進實現知識、能力、思維和素養的提升。課后學生將學習成果制成排故案例PPT,教師擇優上傳至微信公眾平臺,鞏固教學成果,形成閉環反饋。
(1)學習內容由簡入繁、層層遞進。從桑塔納無起動繼電器的線路控制原理到科魯茲有起動繼電器的線路控制原理;從單個起動機的連線到實車起動系統線路故障的排除;從單個故障排除到不同故障診斷思路的梳理繪制,學習內容由簡到繁,操作技能層層遞進,最終接近崗位要求,實現教學目標。
(2)多維評價,實現全過程評價。每組學生將排故視頻上傳至班級釘釘群,學生觀看視頻并對照評分表進行打分,這樣可以了解不同故障的診斷思路,更好地掌握操作規范;在展示交流環節,每組學生將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分享,實現互看互學,共同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在點評環節,教師和企業導師將學生好的做法和不規范的操作進行展示反饋,促進學生不斷提升技能;最后邀請企業負責人,將企業的崗位要求、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融入課堂,關注學生的發展,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期待和目標 。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性高。課堂教學內容層層遞進,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地深入探究,最終排除故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高;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識大大增強;學習的獲得感,成就感得到提升;學生對課程乃至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持續的學習動力。
(2)學習效果明顯,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以前學生拔插頭不斷電,測量電阻、電壓分不清,排故思路混亂,經過訓練后,現在已具備良好的規范操作意識,排故流程完整,操作過程嚴謹,排故思路清晰,初步形成從拆裝技能到故障診斷技能的升級,具備了初級汽車診斷師的意識和思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3)產教融合資源共享,促進校企雙方共贏。課堂的實施需要教師深入企業對接崗位標準,了解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及新規范,在此基礎上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活頁式校本教材、PPT、拍攝企業最典型工作任務的技能微視頻,整理重構形成課程教學資源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專業知識深度得到拓展,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多位教師在論文發表、課題探究、教學比賽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企業方也可以共享教學成果,擇優錄取畢業生,在雙方磨合的過程中針對故障案例開展探討研究,將企業的做法與學校的教法進行對比,取長補短,促進雙方知識和技能共同提升。多位企業導師在全市職工技能競賽中取得優秀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