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民辦高校要想發展,必須要加大辦學規模,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基礎建設。由于民辦高校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投資者的投入,缺少政府資金的支持,其發展始終滯后于公辦高校。盡管2021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二次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民辦高校依然難以走出其資金不足的困境。隨著高校擴招,民辦高校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提升辦學條件,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校園建設,單純的依賴投資者投入,無法快速的形成規模效應,對外融資是擺在民辦高校眼前的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給出了明確的規定,奠定了民辦教育的法律地位,開啟了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通道。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定義,民辦高校可以概括為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高等學校。由于民辦高校的主辦方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社會團體、組織或個人,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學校經費來源單一,投資規模取決于投資人的辦學定位及投入的資金規模。民辦高校設立之初是為了培養更多的應用基礎型人才,因此突出專業特色辦大學是民辦高校的核心競爭力。現階段,民辦高校實行分類管理:營利和非營利兩種不同的管理模式,相應的登記機關不同,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國家對于分類管理的民辦高校,給予的政策支持也出現了較大的差別。對于非營利的民辦高校,在各類稅收和財政補貼上與公辦大學基本相似,然而對于營利性的民辦大學則完全按企業性質對待,因此這類民辦大學在融資層面上面臨重大考驗。本文重點以營利性民辦大學為主進行分析研究。
高校基礎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建設內容主要涉及校舍建設、功能建設及學習資源建設。對于高校基礎建設涉及的建設項目,一般存在投入資本金額較大,建設周期較長(一般都要跨年建設),預期收益率低,投資回收期較長。
從民辦高校誕生至今,作為國家高等教育最有力的輔助棒,民辦高校利用自身的靈活性,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為國家發展通識教育,全面推廣普及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根據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民辦普通高校771所(含獨立學院241所),占比28%。全面推廣高校“普及教育”下,招生規模的壯大,促使高校基礎建設快速推進。各地高校的分校區如兩后春筍般快速形成。
通過近幾年國家對高校基礎投入力度的分析,公辦高校建設初期的融資模式主要依賴國家財政投入,民辦高校則完全依靠舉辦方的投資。隨著學校的發展成長,融資模式逐步由投資者投資建設向多渠道融資轉變。由于民辦高校沒有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同時又受制于辦學規模、辦學質量及投資人的信用狀況,這是融資渠道狹窄的重要原因。針對民辦高校融資環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內源融資一般定義為經濟主體通過自我組織和自我調節資金達到融資的經濟行為。
民辦高校內源融資的方式主要是采取增加辦學積累、內部員工集資、投資者增加投資這幾個方式。
1.增加辦學積累 通過增加辦學積累達到融資目標,容易導致過度依賴增加招生,造成辦學水平下降,生源流失的惡性循環。民辦高校的辦學成本受學生規模影響較公辦大學有所提高。同時因為投資者享有辦學收益的分配權,以及民辦高校在稅收優惠方面較公辦高校有較高的稅收成本。這些都影響到辦學積累不足。因此通過辦學積累達很難達到融資目的。
2.內部員工集資通過內部員工集資可以快速籌集資金,但是資金規模小,需要支付的資金成本較高。同時由于受國家金融政策的約束,在沒有健立健全規范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容易觸碰非法集資風險。
3.投資者投入 追加投資者投資,受投資者辦學定位影響,難以達成共識。民辦高校的投資人出于經營的目的,還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很難達成公益性與營利性的統一。
外源融資一般定義為向外部的投資者和債權人籌集資金,保證生產經營需要的一種經濟行為。民辦高校外源融資渠道狹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政府扶持力度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健全對民辦學校的支持政策”、“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生均經費等相關經費標準和支持政策”。然而具體落實卻受到各地方財政資金的影響。民辦高校很難獲取地方財政的補助。通過近幾年教育公報統計,不難看出民辦高校獲取財政資金占比很小。政府對民辦高校的財政支持力度遠遠比不上公辦高校,政府的財政資助用于民辦高校基礎建設的資金僅占我國民辦高校經費收入的4%不到,資助的經費相較于民辦高校資金缺口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
2.社會捐助不積極
由于民辦高校社會捐助政策上的彈性不足,捐贈過程以及捐贈資產的管理制度尚在完善,導致捐贈事業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部分捐贈資產或資金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或是被非法擠占挪用,影響了社會捐助積極性,無法為民辦高校提供持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民辦高校的總體辦學實力不強,社會聲望較公辦高校有一定差距,因此民辦高校要想取得社會捐助,尚存在一定的困難。
3.外部融資存在金融風險
近些年,隨著民辦高校的發展壯大,以及地方政府對民辦高校的政策支持,使得金融機構貸款成為民辦高校融資的首選。隨著貸款規模的不斷放大,負債辦學已成為民辦高校潛在的經營風險,同時由于民辦高校的償債能力受辦學結余的制約,金融風險初步顯現。對于民辦高校而言,金融機構從授信角度出發,對于民辦高校適用的評估體系的不明確,極易導致金融機構對民辦高校信用等級、償債能力的評估存在偏差,進而造成民辦高校在金融機構的融資受到限制。根據《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管理方式的不同,決定辦學性質不同,對應的經營風險不盡相同,后續產生的金融風險也存在較大差異。
根據融資優序理論,融資通常會采用先內源融資,后外源融資,先債權融資,后股權融資的順序。民辦高校融資要規避因融資不當造成的風險,通過優化融資,改單一融資,變組合融資,構建合適的比例。針對民辦高校基礎建設融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創新融資新模式,構建多元化融資組合
隨著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民辦高校融資通過銀行貸款一枝獨大的格局極易形成金融風險。傳統的融資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民辦高校的融資需求,通過構建多元化融資組合,降低金融風險將成為趨勢。
創新融資新模式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助力民辦高校的建設。針對基礎建設的特點,按不同的建設項目,采取不同的融資方案。目前建設項目融資通常可采用金融機構貸款,以及PPP、BOT、PFI等項目合作融資方式。探索多元融資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參與民辦高校基礎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專業化服務。一方面可以降低高校債務融資風險,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專業合作,使合作共建單位獲得后續建設收益,形成雙羸的局面。
根據民辦高校教育的特點,結合建設項目的特性進行組合融資。比如哪些項目采取PPP、BOT、PFI,哪些項目適合采取金融機構貸款,哪些項目可以采用社會捐助,哪些項目可以采用合作企業共建等。在新時期,民辦高校也可以償試通過發行資本證券、債券等方式進入資本市場獲取建設資金,或者通過股份制參與學校建設,即企業通過投資民辦高校的方式成為學校股東。適時推出民辦高校優先股權融資試點。也可以通過增資擴股,向內部員工出售部分股權,快速籌集資金。員工持股一方面可以激發工作積極性,增強民辦高校軟實力,為增加招生規模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向員工出售股份,較內部集資風險小,股權集中,辦學理念不會因為引入外部資金,造成股權分散而出現偏差。
2.深化校企合作,吸引社會捐助
社會捐助,一直都是高校融資的傳統渠道。然而社會捐助的積極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學校辦學聲譽。通過提高辦學質量,增加民辦高校的社會聲望,吸引社會力量對其建設項目進行捐助。通識教育下職業教育成為民辦高校的重要任務,民辦高校的定位是培養應用型的專業人才,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變的尤為必要。民辦高校的畢業生普遍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畢業生,非常貼近企業需求。民辦高校通過與企業合建實驗室,不僅能有效的為民辦高校籌集資金,同時也能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將高校的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實現校企雙贏。在提升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的同時,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積極捐助校園建設。
3.積極爭取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民辦高校是高校辦學的延伸,也是高校辦學的創新。民辦高校的發展史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創新成果。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中提到地方人民政府適時“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民辦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民辦高校要緊抓時代機遇,爭取政府的資金支持。
民辦高校應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尋求政府政策層面或者資金層面的支持。在政策層面上,政府可以進一步完善民辦高校的融資政策,給予民辦高校一定的優惠政策的傾斜,公平地對待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通過政策的傾斜,從社會視角來說也能為民辦高校吸引更多的投資和支持。在法律環境上,政府還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勵企業或者社會團體對民辦高校進行投資,同時給予企業或者社會團體相應的稅收優惠或者財政補貼。在資金層面上,政府可采用設立民辦教育專項發展資金、頒布稅收的優惠政策,讓民辦高校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教學質量上。只有保證民辦高校的建設資金充足才能充分實現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
4.加強銀校合作,爭取銀行貸款優惠政策
當前爭取銀行貸款仍是民辦高校的首選。國家鼓勵金融機構、教育主管部門、民辦高校加強信貸聯系,開發適合民辦高校的金融產品,通過權利質押,政府貼息,進行市場化運作,為民辦高校提供信貸支持。民辦高校要抓住銀行的需求,以學校資源為條件獲取銀行信貸支持。比如利用銀行的客戶需求,可以通過辦理校園一卡通的學校專屬的學生卡;利用銀行的攬儲需求,可以在銀行設置屬收費賬戶,利用代收學費增加銀行日均存款等,以此來吸引銀行參與基礎建設,投放校園一卡通系統,或者代建金融類實驗學堂等,解決民辦高校建設資金不足。在政府調整政策支持我國民辦高校發展的前提下,銀行以及相關金融機構應當針對民辦高校的辦學特點,建立健全民辦高校借貸體系,這里可借鑒我國各地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解決辦法,及時調整銀行針對民辦高校發放貸款的策略,制定相應的貸款稅率優惠政策。
5.積極探索民辦高校資產證券化
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強調,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可以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發適合民辦學校特點的金融產品,民辦學校可以以未來經營收入、知識產權等進行融資。這為民辦高校資產證券化提供了合法的支撐,同時也促進地方教育建設債券的延伸發展。
民辦高校穩定的未來學費收入是可預期的穩定的未來現金流,因此,民辦高校是資產證券化的優質主體。首先,資產證券化對于需要融資的民辦高校而言是一種創新,學校可以通過出售手中能夠產生未來現金流的資產,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拓寬了民辦教育的融資渠道。其次,通過發行資產類證券進行融資可以有效避免一般信貸融資所存在的抵押、擔保等問題。
高校資產證券化融資具有資金使用周期長,資金規模大,融資成本低的特點,無疑是解決民辦高校建設資金困境最有效的途徑。民辦高校資產證券化不僅擴大了民辦高校的融資途徑、規模以及使用范圍,同時也能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目前,市場上發行的民辦高校資產證券化產品,都以未來一段時間的學費及住宿費收入為還款來源,忽略了高校的研發創新功能的未來價值。要進一步挖掘高校資產證券化的融資項目,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促進民辦高校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強監管、鼓勵創新,搭建民辦高校資產融資平臺。
以教育政策和人口結構的相對穩定作為大前提,與其他類型主體的資產證券化相比較而言,民辦高校資產證券化優勢明顯:還款來源穩定性高、規避了教學資產低押擔保的違規行為、社會效益顯著等。
民辦高校融資難,是當前民辦教育事業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如何在新的時代發展形勢下,解決融資難題,除了根據學校實際,保持良好穩定的學費收入之外,還要積極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創新融資模式,采取多種融資組合的方式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民辦高校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一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設置符合時事熱點和當代需要的特色專業,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采用人才培養和特色專業兩手抓的建設模式;二是逐步深化學科建設,增強辦學實力和提高自身的社會名譽,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爭取更多的社會捐助資金;三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辦學質量以適應市場化需求,才能為自身爭取到更多的資金來源,實現融資的高效性和多樣化;四是加強民辦高校的資金管理,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引入財務管理決策信息系統進行科學決策,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只有進行適當的融資,才能規避風險,順利完成建設,才能為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