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 河北省衡水市新苑小學
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座迸射知識和歡愉的噴泉,體育就是陽光下泉水折射出的五彩斑斕,體育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等教育理念下,“體教融合”一詞再次成為熱點。衡水市新苑小學以“和”文化為引領,通過眾籌辦學思路,探尋教育與體育的融合點,走出了一條體教融合之路。
有什么樣的育人觀,就會成就什么樣的教育;有什么樣的體育觀,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體育人才。如何構建全面、立體的大體育觀,成為我們一直思考、探索的路徑。我們認為體育課,不僅僅是讓學生強身健體,而且要盡力提供更多的體育課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程中愛上體育,甚至成長為體育專才。在深入探索大體育觀時,首先要打破“重智育,輕體育”的壁壘,借力打力,依托俱樂部和社會力量,按照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篩選式開發體育課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喜歡的體育項目,都能夠因為“喜愛”而選擇體育。其次要看到擁有體育天賦的學生,如何挖掘這部分人才的潛能,成為大體育觀的另一個主要部分。用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于是,引入專業教練,進行專才訓練。這兩條路徑,成就了我們既涵蓋大眾學生,又囊括學生專業發展的特有體育觀。
大體育觀引導新苑小學創新體育教學,在探尋中,我們發現3000多名學生中有很多潛在的體育人才,作為新建校,擁有一流的館舍和優質配套設施,而讓在校的體育教師開展一些體育項目訓練,難以達到體育專才的水平,體育教師人手不夠、體育專才不能被挖掘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創新性地提出“眾籌辦學”。
通過體育局推薦、體校遴選和對社會體育教育機構考量,成立體教融合的新苑青少年體育(省級)俱樂部。創新性地展開了“學校+俱樂部”模式的一體化教學。首先,各班體育課由兩部分教師完成,一名為學校體育教師,另一名為俱樂部專業教練,這樣所有學生都能有機會體悟專業和非專業的訓練;其次,我們還為有特長的學生量身打造訓練,利用社會辦學力量,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目的。眾籌辦學,讓公辦校的“體育”媲美專業機構。而我們的專業,讓學生因為魅力而愛上體育,讓家長更愿意把孩子放到學校進行鍛煉。這一模式,得到了教師、家長、學生的高度認同,也是我們教體融合的初心和愿景。
我們認為一所好的學校,必定會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優質課程。于是,學校聚焦學生體育改革,不斷開發體育類校本課程。目前學校研發有乒乓球、足球、輪滑、冰球、滑輪、形意拳、太極拳、圍棋、國際象棋等特色課程,為體育的實際操作提供課程基礎。以乒乓球課程為例,乒乓球運動可有效調節神經,提升反應、靈敏、協調能力,并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品質。基于乒乓運動的特點和價值,學校決定把乒乓球運動確定為一門選修的校本課程。新苑小學在和雅藝體中心與教科研中心的合作下,邀請衡水學院體育系專家與俱樂部的省級教練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研討出低、高段校本教材,這些教材因地制宜,符合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更具有針對性。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學校德育中心和教科研中心成立專門的藝體評價團隊,他們會根據課程制定出相應的評價制度,以便于追蹤課程的開展。通過“理論指導訓練—訓練中改進教材”的評價方式,評出一、二、三星不等的級別,其中星級級別較差的社團就會被約談,要求他們優化課程內容,修改教材。改進后再經過二次評定,在不斷的改進中完善和雅課程體系。
為了讓體育課程落地,學校還利用每周“快樂周五”社團時間,開展社團專項訓練。體育類社團,在師資、受眾上均融合了學校的“和”文化思想。教師隊伍是校內外相融的,每個社團既有校外專業機構的教練,也有本校的體育教師跟進,兩類教師在教學上可以互補。學生不僅打破班級界限,更突破年齡界限。譬如羽毛球社團雖然分為高、低兩個班,原則上按照年齡節點分開。一學期進行一次社團評比,一旦低段班級有優秀的苗子,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讓其晉級。晉級后,有專業教師對其進行量身鍛煉、集訓,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父母的體育支持是兒童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強大引擎。因為家長對孩子體育學習的關注程度、參與和鼓勵、創設的體育活動環境都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學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讓家長認可并支持學校的工作后,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為體育專才開展訓練。學校的冰球隊作為全市唯一的小學冰球隊,被寄予厚望,為了提升隊員水平,學校為冰球隊學生創設訓練條件,選用托管時間進行集訓。與衡水市樂盛冰場合作,由冰場提供專業的場地和教練,學生每天苦練一小時,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同時,為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們的教科研中心與任課老師每天就課后作業進行分層、分段布置,為他們定制知識點性作業,減少作業重復性。
全面、立體的課程體系,更好地指引著體育課堂向深度和寬度發展,使學校形成良好的體育梯隊人才;系統化的體育訓練,滿足了大眾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需求,為“雙減”從身體到心理提供解放的契合點。
體教融合的突破口不僅強化了學校的體育工作,更完善了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校制定體育訓練規劃,除平時上好體育課,抓好每天課后訓練外,還積極籌劃各級各類比賽活動。學校每學年開展一次“校長杯乒乓球賽”:學期末先開展橫向班級對抗,到學年末,賽事升級,各年級的最優隊伍將開展縱向擂臺賽,通過這種縱橫交錯的賽事,打造自己的梯隊,讓優秀的乒乓隊員脫穎而出。

學校還提供更廣度的平臺,以足球為例,學校邀請省隊球員做校隊教練,一方面提升教師隊伍專業水平,讓學生有提升空間;一方面利用教練及省隊的資源,邀請友誼隊進校以賽促練。
在學校的大體育觀念下,我們發現,體育可以成為智育發展的基礎,我們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豐富的體育課程,通過常規體育課培養學生勇敢、機智、靈活、頑強、不甘落后、團結合作等精神。體育老師更是結合學生特點,開發了《手指操》《登山》等課間運動小游戲,同樣也可以穿插于其他學科的課堂,以便調節學生狀態,讓他們更好地學習。學生在各種體育課堂、體育游戲中不斷培養起良好的思想品質,實現了以體潤德的目的。體育與美育一直被稱為孿生兄弟,二者相輔相成,學校通過“體育視導”“花樣跳繩”“一圈到底”等學科活動,讓學生欣賞運動、感受動作之優美,提升了孩子們的審美觀念。學校利用項目作業、勞動基地等平臺,創新性地開展“共育友誼樹”“手剪冬奧”等實踐活動,打通體育、勞育壁壘,在鍛煉、健身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通過體育,我們找到了德智體美勞全才與專業人才兼顧發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