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貞
(黃淮學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月滿西樓》取自李清照的詞曲作品《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首歌曲記錄的是李清照和丈夫最初結為伉儷,二人感情非常好,然而李清照卻因為父親的事情遭受到了牽連,不得不和丈夫一別兩地。這首曲子就是用于借景抒情而創作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和丈夫分別后,內心十分思念、苦悶以及孤獨的心境。整首歌曲事體工整且完整,旋律曲調十分流暢,被看成是一首情景交融且筆墨精煉的好詞。我們從歌曲的流傳廣度可以看出,在這首曲子成功的基本元素中,最重要的是歌詞十分優美且具有詩意,而且歌詞是完全契合曲子創作的。
《月滿西樓》采取了單二部的曲式結構,歌曲的開始部分有引子,后面部分有尾聲。一共可以劃分成A、B 兩段,都屬于方整結構,充分采用了“同頭換尾”的創作手法。此外,從B 樂段的旋律可以看出,整段旋律都是直抒離別之愁和相思之苦的,前后形成了先抑后揚的效果。在具體的藝術創作手法上,創作者更是設計了一個富有特色的短句,將其貫穿整首曲子。《月滿西樓》這首享譽國內外的音樂作品對于曲目編排有自身的獨到之處,尤其是對塤聲的應用。開始到前奏首音“mi”彈起之后,再到首個“紅”字的演唱,再從間奏響起一直到第二段歌詞中唱到尾聲,是一個從心聲表達到聲音外化演唱的過程,整個過程包含了演唱人員的舞臺表演以及歌聲表達,還有塤以及鋼琴的伴奏摻入,再搭配上舞臺燈光,讓臺下觀眾能夠在觀賞的同時細細品味,雖然只有很短的幾分鐘展示時間,卻足以帶領觀眾穿越到幾百年之前,仿佛置身在了月光下的荷花中,實現了和創作者的內心對話的效果。
《月滿西樓》在調式調性方面采用的是七聲雅樂羽調式,此種調式主要應用于民族民間音樂以及專業音樂創作,常用于表達悲涼以及憂郁的情緒。在《月滿西樓》這首歌曲中,創作者通過應用這種調式實施創作,和歌詞所要表達的悲傷情緒以及哀傷意境十分貼合。此外,在間奏運用上采取了“重復”創作的藝術手法,循環往復的旋律形成了回環纏綿的情境,讓廣大聽者感覺到了無限的哀思,且內心深感寂寞。《月滿西樓》把抽象復雜且難以捉摸的內心哀愁,用一種含有豐富內涵以及平靜哀思的旋律呈現了出來,極易調動聽眾的情緒,也很容易引起廣大聽眾的內心共鳴。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對于情感方面的把握,應當演唱出古典詩詞特有的韻味。首先可以通過反復吟誦的方式,準確把握好句子的抑揚頓挫,并且在演唱的同時,也要將古詩詞的感覺很好地表達出來;其次,男中音演唱的時候,同樣可以應用美聲唱法對中華古典詩詞進行傳達。具體的演唱發音技巧以及吐字表達等,都可以參考國家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演唱方式,對于聲音強弱對比的應用及細節處理要多做揣摩和練習。比如,廖昌永在主歌以及副歌的位置用了很明顯的強弱對比,從演唱“紅藕香殘”開始,聲音是力道十足的,因此強弱對比并不是十分明顯。但是,從第二句開始,一直到第四句的時候,則需要進行氣息控制,要用較微弱的聲音進行情感表達。“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作為一句過渡句,在演唱的時候氣息一定要稍微加強一點。演唱后面的副歌部分則應當加重氣息,聲音以及情感才能夠完全表達出來,從而達到與前面演唱的主歌部分形成明顯的強弱對比。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副歌部分的演唱,尤其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以及“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兩句,需要特別控制好氣息,此時的聲音應該稍微弱一點,和上一句做到強弱對比。
《月滿西樓》從第14 小節到第22 小節部分是全曲演唱的開端,這部分的演唱速度比較平緩,而且旋律屬于內斂流暢的形式,整體音調的起伏不是很大,應當唱出“娓娓道來”的味道。所以對于氣息的要求更是要做到連貫、流暢以及平穩,應當像在“低音訴說”一樣把歌詞吟唱出來。對于此種情況,演唱人員應當花費充分的時間做好呼吸調整,在演唱這一部分的時候,氣息要保持自然且平穩,學會用橫膈膜進行控制,讓氣息能夠隨著聲音更加流暢地送出,把音樂特有的流動性呈現出來,讓歌曲演唱表現得不那么枯燥無味。然而在第20 小節以及21 小節之間,需要換氣的部分是有所改變的,原因在于第21 小節以及第22 小節是整個歌曲高潮部分的“引子”,特別是最后一個“樓”字,拍數非常長,需要做好漸強式處理,所以在演唱第21 小節之前應當做好吸氣準備,使用腹式呼吸法,并且在演唱的時候還要對氣息進行處理,做到強弱自如。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音準偏高或偏低以及漸強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此外,從第23 小節開始,整體進入了情感表達最為強烈的部分,演唱速度加快,而且音域變高了,旋律起伏也更加明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所以,在演唱這部分樂段的時候,氣息要做好相應的調整。
歌曲的“引子”部分,主要是通過琶音的織體進行創作的,鋪墊出了《月滿西樓》曲子的意境,為后面的主體呈現奠定基礎。A 段的主題伴隨歌詞是從主音開始的,逐漸向上級持續進行,而且節奏節拍十分舒緩,尤其是a’部分和a 部分都是大體相似的,對于和聲織體的應用也較為豐富;對于伴奏織體的應用,以琶音、柱式和弦織體為主,同時,還烘托出了整首作品十分哀怨凄美的情緒;從結構來看,A 段結構屬于平行型、非方整型樂句,可以把第一句看成是第二句的重復。而且,B 段的主題(動機)是從主音開始的,逐漸向上級持續進行,整個節奏節拍的起伏相比較A 段來說是更大的,尤其是和聲織體也較為豐富,整體調性和聲也是比較動蕩的,從而和A 段形成了十分明顯的對比。此外,伴奏織體主要是以琶音織體為核心的,整體烘托出十分激昂的情緒;另外,b’部分是b 部分的變化重復,也是屬于平行型、非方整型樂句。在結尾部分伴隨著歌詞的最后一句,整個伴奏以及和聲織體逐漸減慢和減弱,一直到整首曲子結束。
一直以來,中國古典詩詞傳承著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為藝術歌曲的創作提供了海量素材。其中,《月滿西樓》就是一首把中國古典詩詞和民族音樂結合得十分優秀的作品。《月滿西樓》中最具關鍵的一句是“紅藕香殘玉簟秋”,很多詞評人評價這一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指的是臘梅迎霜開放且在寒冬里立挺抗爭的姿態,用于比喻灑脫且剛毅的氣性。另外,玉指的是竹席光滑如玉,和“紅藕香殘”形成鮮明的對應,同時也交代了當時的時間背景是深秋時節,對場景中的人物以及地點也進行了交代。在這里,“裳”指的是古人著的衣裳。而“蘭舟”指的是船。由此可以看出,脫下羅衣,眼望月空,給人無限遐想。而歌詞“云中誰寄錦書來?”帶有明顯疑問、思念以及疑慮的情感色彩。“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所表達的是當大雁排成“人”字長隊的時候,才能收到回音。因此,月滿西樓,才能感受到無限的歡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整個句子采用的是排比的描述手法,描述的是“我”內心的向往以及渴望都無法實現,這里的“一種相思”以及“兩處閑愁”都是要通過對比演唱出來的。縱觀《月滿西樓》的詞曲創作,可以看出,涼秋悲景充分呈現了詞人顧影自憐的孤獨以及寂寞,待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在大自然反反復復的循環中,表達了對丈夫深切的思念。整首歌曲可以看成是旋律化的詩詞改編,作曲家在充分把握詞曲的核心要義及內涵的基礎上,通過音符的呈現表達了李清照當時對丈夫的感情,正所謂愛之深、情之切。
《西滿月樓》整首詩的押韻都在“秋”“舟”或“樓”(ou)中,古詩中有一種特殊的韻律,這里以“余秋之”為中介,以元音“O”為主音,在韻律上,以“余秋之”為主音。當你咬住這三個字時,它們比其他詞稍強一點,結尾稍長一點,這可能會使歌手進入歌曲的意境,用三個詞來描述季節和風景,表達出一種悲傷的氛圍。此外,藝術歌曲《月滿西樓》的旋律一開始就在第二個小D 上,雖然音調不高,但屬于女高音的音變區,口鼻同時呼吸,空氣可以被吸入最深的肺部。如果呼吸太慢,那會適得其反。腹部微開,膈肌下降,吸氣肌(肋間肌和膈肌)主動擴張,背部和肋骨被動伸展,肺部吸入空氣。歌唱時保持吸氣狀態,以膈肌為支點,腹肌有控制地收縮,讓氣息均勻有力地呼出,吹出聲帶,大腦支配腹部的擴張。但事實上,唱歌時腹部會收縮,不會放松。想象一下,下腹部(丹田)像錐形一樣收緊,感覺到聲音靠近咽后壁,這樣聲音在腔內就舒服了。
一直以來,李清照創作的詩詞作品都是用婉約的方式進行情感表達的,這首詩詞也是通過李清照獨特的情感去抒發自身內心十分深沉的情感,從而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經過蘇越的改編創作之后,整首古典詩詞呈現出了一種新的意境,不單單在詞作上發揮出了古典詩詞獨特的情感表達,而且在語言上也更加內斂和精煉,更在歌曲主題表達方面開辟了全新的創作思路。我們從《月滿西樓》這首歌曲的創作也可以看出,將古典詩詞和現代流行音樂進行充分融合,有效豐富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主題,同時也為古典詩詞的繼承及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