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莎莎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1)
波羅乃茲舞曲,也稱波蘭舞曲,它最早屬于波蘭民間舞蹈波羅乃茲伴舞帶歌詞的舞曲。于民間舞曲而言,波蘭舞曲與波蘭另外一種民族音樂形式瑪祖卡都源于民間,但瑪祖卡富有民間風俗屬于真正人民大眾的歌舞形式,而波羅乃茲雖然也源自民間,但后來成為波蘭貴族在宮廷向國王致敬的一種列隊舞蹈。波羅乃茲音樂具有華麗莊重的貴族氣息,從民間進入宮廷后,形成了后來的波羅乃茲舞曲的典型節奏,即一種常常在樂段結束時有固定節奏型的三拍子舞曲,律動穩健。從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費萊德列克·肖邦以波羅乃茲音樂形式創作了系列鋼琴作品后,波羅乃茲的意義就發生了改變。傳統波羅乃茲與肖邦波羅乃茲舞曲相比,肖邦將波羅乃茲這一題材運用到鋼琴音樂的創作上,華麗而雄壯的織體使它成為了音樂會的主角而不是波蘭貴族中所用的伴舞音樂。
李斯特曾描述“這種舞曲形式表達了古老波羅乃茲最高貴的傳統情感。波羅乃茲具有最純正、最真切的波蘭民族特征,在長達幾個世紀的形成過程中,它一方面巧妙地利用了王國地跨東西的政治、地理位置來發展自己,另一方面又從整個民族獨特天性中汲取營養。波羅乃茲中的一切都能夠清楚地把波蘭與其他國家民族區分開來,在傳統的波蘭男人身上,堅毅果敢的俠骨總是與對愛人全身心的奉獻柔情緊密結合。崇高的尊嚴感孕育了波蘭民族騎士般的英雄主義,這種民族特性與勇氣無疑對波羅乃茲舞曲的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肖邦的波羅乃茲是在這種舞曲形式發展過程中誕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們是肖邦最美妙的創造,那活力四射的節奏能使最冷漠、沉寂的人觸了電一般激動。肖邦出生得太遲,又過早地離開了祖國,致使自己的創造無法被吸收到波羅乃茲的原始特點中去,否則,人們必定會按他所設計的方式來跳波羅乃茲舞。盡管如此,肖邦還是以奇特的想象為這種古老的舞曲形式注入了新的色彩。”肖邦的波羅乃茲舞共創17 首,可分為三個不同時期,其時間、思想、特征都是不同的:1.華沙早期(1810 年-1830年)代表作如《降E 大調大波蘭舞曲》,這一時期的作品曲式結構和和聲技法較為簡單,帶有明媚、歡快爽朗的情感色彩,呈現流暢華麗的特點。2.巴黎成熟期(1831年-1845 年)肖邦的藝術創作達到頂峰正是這個時期,特別是藝術內涵和思想意識的成熟在作品中顯現。不僅將波羅乃茲舞曲題材發展為一種戲劇性強烈的“音詩”,還運用了大量縝密的和弦織體來表現旋律中史詩般的、嚴峻而又慷慨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結,帶有深刻的情感矛盾。代表作有《降A 大調英雄波羅乃茲舞曲》以及本文所論的《降e 小調波羅乃茲舞曲》。3.巴黎晚期(1846-1849 年),這一時期的波羅乃茲舞曲的特點表現為其調性布局和更為復雜的結構以及深邃的內涵,表達肖邦晚年滿腔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感,如《降A 大調幻想波羅乃茲舞曲》。離開故土的肖邦,余生只寫了7 部波羅乃茲舞曲,舒曼所評價“藏在花叢中的大炮”正是指這7 部作品。
波羅乃茲舞曲作品26 號寫于1834 年-1835 年,共兩首,獻給狄沙瓦。相比第一首,第二首作品融入了更多狂想浪漫因素。波羅乃茲舞曲op.26no.2 又名《西伯利亞》和《革命》。第二首作品被卡拉索夫斯基形容是一部“充滿了神秘、暗淡、戰栗的樂曲”。
這首波羅乃茲舞曲篇幅較長但多次重復強調主題。曲式為復三部曲式。柱式和弦和前八后十六節奏型貫穿始終。整首曲子要體現出莊嚴感,四三拍子,譜中出現多次速度和力度的鮮明變化,體現內心的掙扎、鼓起勇氣到最后的平靜安寧。主調為降e 小調。
呈示部(1-68 小節),單三部曲式,1-9 小節為作品主題。由弱進入,四個十六分音符引出思考,第二小節出現漸慢術語,以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柱式和弦表現出疑問、憂慮害怕、不確定的感覺。演奏時,要慢下鍵連奏,休止后弱起進入柱式和弦,指尖輕輕推入,手指感受到琴鍵中“點”的相互作用。第二句(3-4 小節)開頭出現速度加快,并模進上一句句首,表現出內心的聲音在“催促”自己的行動,又變成漸慢的前八后十六節奏型,但是力度漸強,體現出鼓起勇氣的心理變化。第三句(5-6 小節)與上一句同尾異頭,句首加快后又減慢并漸強,鋪墊第四句(7-12 小節)的矛盾心理推向高潮,掙扎過后的爆發。第四句主題以強力度高八度推向旋律高點并用很強力度強調和弦。該主題演奏時要注意開始進入曲子的聲音,連貫帶有莊嚴感的弱音,彈奏前八后十六柱式和弦時,不僅僅是和聲,更是一種音樂情緒的體現,不能過于僵硬,注意指尖以及力量下沉。緊接著以降E 音顫音發展出一段向上的音階華彩到達第二旋律頂點降G 音并用三個forte 強調。如怒火爆發噴涌出強大力量,內心的激蕩情緒。第五句(13-20 小節)隨之旋律下行又回到降E 音。出現第二動機并以模進發展,此刻的情感為激動的,以后十六分音符弱起進入樂句,以四個十六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交叉停頓,表現出遲疑、糾結的內心。演奏時,音的解決如13 小節還原C 解決到降C 音,要彈得從容不迫,降C 音稍濃厚一點。隨后主題模進又爆發出一連串快速十六分音符模進由弱到強推到小高潮,體現出激動掙扎到達旋律高點后向下進行帶有失落沮喪。最后以弱音平復心情結束。在20 小節,句末要突出高聲部旋律又不能太強需要加強右手5 指的獨立性。中段(21-48 小節)轉入主調的關系大調降G大調中,左手右手前八后十六的柱式和弦織體貫穿,并且斷奏。相比呈示段的速度變化較多,中段速度變化較少,整體平穩。中段弱音開始,描繪軍隊進行,整理心情準備出發,堅定而勇敢。演奏時需要注意手腕手臂的放松,和聲的有彈性,長音的強調響而不砸。在持續F 音的背景下,由高音下行音階華彩呼應了呈示段的音階上行華彩部分。在演奏時,除了注意華彩音階下行的跑動,還要注意強調最高音,再表達旋律線條滑坡狀,由強到弱。以突強的主和弦解決,并進行到五級和弦半終止,后以八度半音斷奏過渡。八度半音斷奏表現了不屈不撓的積極向上的斗爭精神,渴望勝利激昂的斗志,以重音記號標記在前十六分音符上顯得十分貼切。可隨之又進入一段較長時值的音樂中,渴望勝利的火焰被失望澆滅。此部分演奏時手指慢下鍵,有“歌唱性”。再現段(49-68小節)完全再現。又開始進入糾結掙扎的內心,重鼓勇氣。
呈示部的音樂表達了戰士們的矛盾內心世界,昂揚與失落、堅定與動搖、期望與失望。
中部(69-104 小節)轉入B 大調。節奏織體與呈示部中段相同,但調性為大調,顯得更明朗,該部曲式結構為三段式。首段結構方整以四加四加四的樂句構成。同樣以弱進入,動機變化重復,與呈示部相比,它強弱對比相對沒有那么明顯,顯得平穩樸素。與呈示部中段相比,中部首段結合了呈示部呈示段的長連句以及中段短促斷奏的特色。能想象到斷奏時表現出類似緊張的心跳,然后連奏時進入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又或是內心的不平靜,到說服自己平靜下來的對比表現。演奏時,斷奏并不強,以連奏的地方漸強推進,并需要突出上方聲部。踏板用于連奏部分加強與斷奏的對比。中段離調到升F大調變化重復首段主題。再現段變化左手伴奏型以振音加深背景(96 小節),以八度強調重復主題并以震音渲染氣氛,最后擴充結尾,回到稍慢的旋律,平靜悲哀的合唱,一休止使得音樂在弱位開始,強調結束,并轉到兩小節柔板,聲音仿佛傳入遠方。最后以句尾發展補充(101-102 小節)。以柔板兩小節過渡(103-104 小節)進入再現部。中部演奏時,需要做出前半句短促斷奏和后半句歌唱性連奏的對比。以及震音渲染背景時,右手旋律不能不影響,達到共存共利。最后兩小節柔板部分要彈出安靜、悠遠的感覺。
再現部(105-175小節)變化再現。回到主調降e小調。基本和呈示部一致,不同在于結尾擴充,形成一個小型尾聲,營造一種悲壯的氛圍,全曲在悲劇色彩的和聲中結束。在這部分演奏時,要彈出加快以及漸慢的對比,來體現悲壯的吶喊,以及疑問的回聲。
肖邦的波羅乃茲舞曲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性最為突出,但是所含悲劇情結也是其作品偉大的體現。歐洲文化的“悲劇精神”在音樂上的體現,從巴洛克時期便開始,如巴赫縮寫的“受難樂”,進入古典時期,受“啟蒙運動”影響,作曲家關注人生的各種苦難,貝多芬的許多作品就是代表,“悲劇”是“美學”的一個重要領域,肖邦所在的浪漫主義時期,追求“人性的解放”“個性張揚”,以至于他的“悲劇精神”又添加了喜與悲相輔相成的能力。就像這首曲子為小調作品中有著一種嚴峻、激越、充滿戲劇性力量的內心獨白,所含有的悲劇色彩均含著強大的能量,給人鼓舞、堅定、奮發的力量。在演奏方面了解作者創作背景,把握其創作特征,把音樂表現力和演奏技巧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演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