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芹 安徽三聯學院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在2019年末,達到25 388萬人。這意味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化問題嚴重。伴隨著現在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口壽命逐年延長,特別是老年期的延長,而人們的勞動年齡不能相應跟著延長,這意味著老年人退休之后,被社會供養的時間更長,養老支出在不斷增加。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養老覆蓋面廣,養老負擔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面臨的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而且我國的一個重要現狀是獨生子女家庭占比較多,在“4-2-1”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中,子女成為家庭養老的責任主體,成為家庭生活的支點,成為老人生活照料的核心,既要承擔雙方老人的養老問題,又要照顧好孩子的教育問題,隨著家庭撫養老人的成本越來越高,子女壓力增大,傳統的代際養老愈加困難,使得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長,養老服務產業蓬勃發展。雖然老年人口的增多,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并存,隨之養老產業也迎來了巨大的機遇與發展前景,變為了名副其實的民生產業與朝陽產業。馮晟等(2019)認為面對席卷而來的“銀色浪潮”,依靠傳統的養老服務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人們需求,急需探索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現階段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尚存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待于我們去探討和研究。此外,安徽全省老年人口的預測表明,1998—2020年間是安徽省快速老齡化階段,此后將相繼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和重度老齡化階段(陳晨,2012)。因此,如何解決當前的養老難題,更好地完善相應的養老服務體系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發放150份問卷,最終回收的到148份有效問卷,分析得出,我們應該從養老院提供的服務以及養老院的經營模式方面去進一步完善養老院的服務體系。
我們通過對安徽省內一些城市的實地調研,客觀分析養老服務業的基本情況及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基于安徽省內城市的實地調研結果從養老院提供的服務方面和養老院的經營模式方面提出相應的問題:
1.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缺少專業性人才
經與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訪談中我們得出養老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困境。養老院招聘高素質的員工很難,整體的護工素質偏低。因為畢竟是服務行業,要解決老年人的各種生活問題,高薪也難吸引他們。此外,護工的職業地位偏低,護工心理上會有著低人一等的感覺。護工數量少,就難以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護工這個職業很難讓人看到職業的發展前景,很多人都是把它當作一份臨時的工作來做,導致人員不穩定,流動性比較大,老年人和護工也就難以建立固定的聯系。
2.傳統養老觀念根深蒂固
經與老年人的交談和查閱相關資料得出,“養兒防老”這個古板的觀念在全國老人心中已根深蒂固,他們認為老了就應該跟著兒子居住,很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接受機構養老,認為機構養老是迫不得以的選擇。之所以選擇機構養老,大部分都是子女太忙,無暇照顧老人,家庭養老的功能開始弱化,為了減輕子女負擔,他們只好選擇機構養老。落葉歸根,人老了更不愿意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在老人的心理上并沒有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而把這里當作自己臨時停靠的驛站。同時由于孝道傳統觀念的影響,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去養老院,即使那里能夠提供更細致、專業的護理以及康復訓練。
3.缺少對老年人精神情感方面的關懷
在對調查問卷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發現入住的老人對住宿條件很滿意的占69%,對飲食滿意的占66%,可以看出老人大部分對住宿條件都很滿意。然而希望有子女陪伴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的占80%以上。大多數老人還是流露出希望有更多的情感交流。養老院比較注重住宿條件、飲食條件、基礎設施這些硬性條件的建設,把大量的資金和資源都用在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基本上這些條件都能使入住老年人達到滿意,卻忽視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養老院的主體是這些老人,只有真正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提高入住滿意度,保障住院率這才是最關鍵的。外在的好可能會暫時留住他們,內在做好了,才能長久留住他們。在實際中我們發現這些老人的最大共同需求還是情感交流與精神慰藉。而實際調研中發現護工本來就少,使得和老年人交流的時間更少。
4.缺少對老年人個性化的娛樂服務活動有效供給
養老院未充分地了解每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脾氣性情、以及每個老人之前的生活經歷和他們的興趣愛好。在娛樂方式的調研中,看電視和散步的人數占了73%, 可以看出大部分老人的娛樂就是看電視和散步,在家也能擁有這些娛樂活動,娛樂活動有限且同質化,難以突出養老院的優勢。養老院在老人入住醫院時很少去主動了解每個老人的不同偏好,進而為他們挑選生活習慣、脾氣性情相似,有相同或相似興趣愛好的舍友。
5.服務較為細致,但未凸顯自身特色
每家養老院都在盡量提供細致的服務,力求滿足老年人多方位的需求,卻沒有打造自身的核心理念,突出自身的辦院特色,無法形成自身的優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數據化建設不足,對養老服務業的線上宣傳較少
在對于知曉養老院的方式方面,通過熟人告知的占43%,通過發傳單知曉的占22%。由此可以分析出,由于養老院的收入比較微薄,養老院一般只在建設初期在老人經常聚集的地方進行一些宣傳,在經營過程中往往則通過熟人告知的方式。現如今智能化數據化快速發展,養老院很少建立自己的平臺進行線上宣傳活動。這樣就很難招到入住的人員,使養老院的經營規模受阻。
2.管理不規范,結構松散
有些新建的或規模較小的養老院存在管理不規范、結構松散的問題。在初期可能并不會造成很大問題,但是當入住的老人逐漸增多對服務的要求逐漸提高之時,這種內部制度層面的弊端將會逐漸顯現,并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
3.收入來源單一,難以保障長期穩定經營
對于養老院的收入來源中,通過與養老機構負責人的交談中得出主要依靠入住的老人每月繳納的費用以及政府補貼等,除卻前期投入成本、已經運營過程中的人工費用、管理費用等,養老機構的利潤空間小,難以長期穩定經營。
4.對醫養融合的模式理解得不夠深刻、建設得還不全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老年人對醫療需求開始增長,醫養結合的辦院模式開始在養老機構興起。這種模式能夠有效解決老年人醫、養兩方面的需求,且解決了家人在醫院和養老院來回跑的痛點。為來將成為養老院發展的主流模式。在走訪中我們看到一些規模較大的養老院旁邊有一家醫院,但目前有些養老院經營規模尚小,對這種模式的建設還不全面。因為采用這種辦院模式需要籌措大量資金,而籌措資金能力有限。因此,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是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不容樂觀,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仍然不能適應現在人口老齡化的需要,一些深層次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機制性障礙依然存在。
基于以上調研,客觀分析養老服務業的基本情況及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從養老院提供的服務以及養老院的經營模式兩個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1.加大對人的投資,培養專業化護工
目前各類養老機構中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資質均不能得到有效滿足,養老服務人才嚴重匱乏。應建立健全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以及使用制度,確保社會對養老服務人才的需要能夠得到滿足。首先,要相應加強在崗人員基本培訓,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其次,政府、養老機構等相關部門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重視從業人員素質的培養。同時實施考試與進修制度,要求從業人員取得相應的資格后才可以從業,以培養專業化的護工。
2.積極宣傳,轉變傳統養老觀念
相關養老機構可以積極進行養老觀念的宣傳,積極向老年人及其子女宣傳養老機構的優勢,在養老院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細致、專業的護理以及康復訓練。
3.注重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對護工進行加強與老年人溝通交流方面的培訓,他們除了要關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外,還要注重與老年人的情感交流、精神慰藉方面。老年人和護工之間可以進行雙向選擇,即老年人可以選擇護工,護工也可以選擇自己要照顧的老年人,并且按工作量給予相應的報酬。這樣護工就會主動積極與老人進行交流,提供精神慰藉。此外,對于老年人的家庭情況護工也可以主動了解,定期主動聯系老人的親人過來看望老人,提供更深層次的精神慰藉。
4.注重對老年人個性化的娛樂服務活動的供給
首先對老人床位分配更加精細化,考慮生活習慣、身體狀況、脾氣性情劃分生活區域,讓老人間相處更融洽,交流更通暢。其次對于房間設計可以更加個性化。比如,墻面顏色更加多樣,布置彩繪等。
1.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線上宣傳
在人工智能化信息化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由于養老服務業較微利,為了節約經營成本可以借助相關公眾號等信息化平臺宣傳自身的特色的優勢,讓老年人更多地了解養老院進而有更多的選擇。讓自己能夠不受地域限制招到更多的入住人員和工作人員。此外,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讓更多的志愿者、義工以及公益組織能夠更多地了解養老院,并加入養老院,為養老院提供更多的支持。
2.加強對養老院的規范管理,構造合理的管理模式
注重提高養老院管理方面的規范化,設計合理的管理人員結構,定期邀請一些大規模的養老院的管理人員來傳授一些管理經驗。在員工方面,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獎罰分明,設置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提高養老院服務水平。
3.拓寬收入來源渠道,保障長期穩定經營
我國老年人養老的資金來源多以自己的退休金或家庭提供為主,但這還遠遠不夠,仍需財政撥款補助。因此,為了能夠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保障其享有相應的社會福利,在養老方面政府需加大資金投入或者提供優惠政策,拓寬融資渠道。例如,可以引入民間資本,與民間資本合資,建立居家養老示范點,使服務機構和運營主體多元化,提供多主體供給,這樣不僅緩解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又提高了養老服務業的服務質量,形成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
4.充分整合養老院、醫院資源,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可以將養老服務問題的痛點和難點與醫療服務的缺位、缺場、缺乏密切相關,形成優勢互補。醫養結合是在全球人口面臨老齡化、高齡化、失能化的挑戰下探索出的一種新的養老模式,也為中國養老服務的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我們要加強相關理念的宣傳。當前我國的“醫養結合”模式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著結構,政策、機制、資金、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困境。政府可以提供制度層面的保障,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從而發揮其宏觀調控的功能。政府可直接通過財政撥款提供基礎醫療服務場地、設施以及提供醫養服務的各種資源,興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在整合養老和醫療機構資源上起到關鍵性的引導作用。這種引導作用不僅體現在生活方面,還涉及到在日常照護服務、醫療復健、康復訓練以及生活照料和陪伴等多種方面的需求。
建立現代養老服務體系以滿足現在老年人不斷升級、個性化、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需要我們將醫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方面、多領域的資源充分應用到養老服務行業中來,提供更全面更細致、更高質量的服務需求。由于現代養老服務需求多元化的發展,迫切需求康復醫療的發展。“醫養結合”這種新型養老模式應運而生。養老服務問題的痛點和難點與醫療服務的缺乏、缺位、缺場密切相關,把醫療服務加入到養老產業上來勢必為養老產業注入新鮮活力,將二者的資源進行整合能有效解決養老服務問題的痛點與難點。比如,當老人生病時不再需要養老院、家庭、醫院三點往返跑,方便了老人也方便了家人,節省了資源耗費。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來看,解決最主要的需求比解決其他需求更迫切。人到了老年由于身體功能逐漸退化,此時他們最主要的需求可能就是生活照料和就醫,所以這種模式可以說解決了老年人兩個最主要最迫切的需求,因而將勢必會成為將來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主流模式。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隨著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社會養老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現階段養老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各級各地的政府部門和相應的養老機構應積極采取有效的完善解決對策,不斷提高社會養老服務工作的質量水平,以切實推動我國社會養老保障事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