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都玲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清遠分行
在當前的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除了基礎的農產品結構之外,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持下也形成了以產業鏈為基礎的金融產品產業。在當地龍頭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將農戶與企業和中間渠道等連接起來,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多元化。農業產業鏈金融就是以農村產業為基準在金融機構的連接下與其他企業之間形成的合作產業鏈,能夠實現多渠道的產品銷售和產品開發,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服務鏈。
一是優化當地的農業產業。將當地的農村資源進行整合,以農產品為依托,在金融企業以及加工企業等多種產業結構的融合下,對農產品進行生產、開發、加工以及銷售,形成聯合性的農業產業結構鏈條。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農產品的大力銷售奠定基礎。
二是促進農村地區的資源優化。大力發展當地的農業產業勢必會帶動周圍工業、人力、金融企業的聯動。在多種形式的產業結整合下,各地的資源會主動的向農村地區發展,尤其是相關人才的引進,更是會促進當地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奠定優秀的人力資源基礎。此外,農村勞動資源的優化也會帶動農產品資源的優化,在科研和技術的支持下,勢必會帶動新的產業和新的服務鏈條,這種可持續創新的模式,為農村地區的資源優化奠定基礎。
三是促進農村地區的金融經濟。在政府的推動下,商業銀行作為農村地區的主要金融機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多項的金融支持,其中農業產業鏈的金融服務不僅解決了農村地區資金融資源較少的問題,還為當地的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金融基礎,解決了不少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為當地的金融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初級農業依靠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導致農業風險不可控制,相應的會導致農業經濟的脆弱性。尤其是大規模的種植和養殖產業,受到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影響更大,在天災和疫情的影響下,很多種植業和養殖業遭受的風險無法估計,農戶受到物質和精神的損失更大。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的脆弱性還表現在農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銷售受阻等方面。一些偏遠農村地區,受到交通限制和文化限制,雖農產品優良且具有極佳的營養價值,但銷售無門。各種形勢下的風險因素都表明農業經濟發展具有脆弱性。在這種背景下,想要發展農業經濟,就要解決相應的不可控制因素,將其由高風險降低為低風險。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少不了商業銀行的支持,但是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為農民地區提供了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其中小額貸能夠解決部門農戶經濟薄弱的基礎。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農戶缺少抵押物,小額貸就在眼前,卻依舊沒有辦理相關業務。農村地區的農戶大多數依靠土地作為農產品生產的資源,但是土地屬于公有,不屬于個人資產。沒有抵質押擔保,銀行也很難為農戶提供有效的貸款服務。這也是導致農村地區貸款難的問題。
我國保險行業穩步發展的今天,多樣化的保險業務在城市內已經普及化。但是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中,保險業務的種類依舊較少。因為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農村地區的經濟起不到支持保險業務大力發展的動力。而且農業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保險也很難起到相應的保護作用,很多農產業受到災害的時候,都不在保險賠付的范圍內。像是受到旱澇災害、蝗蟲災害以及火災損失等等災害,這些災害一旦發生會對農戶的經濟損失造成重大的影響,但是在投保下,保險的賠付較少。此外,大多數農戶也沒有投保的意識,尤其是在保險制度不健全的農村環境下,農戶面臨的保險環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農業產業鏈的建立需要一個完善的流程,以農業為依托,在金融機構的連接下與當地的龍頭企業進行合作。這種以利益為主要連接形式的組合,能夠相互促進,承擔相應的風險。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中,農戶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很難在整體的產業鏈中起到正常的溝通作用。從風險承擔來看,企業的連帶擔保意愿較低。一旦合作中出現相應的風險事故,不僅會影響到合作的繼續,還會讓農戶遭受巨大的損失。
一是要樹立“雙贏”的觀念,商業銀行在促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以農戶為基礎,以農村地區的發展特點為服務提供的基礎,在建設合作伙伴方面,不僅要以當地龍頭企業作為主要的金融服務對象,當地的農戶也要一視同仁。堅持多邊合作,以農戶的需求為導向,建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服務產品,為農產品產業鏈提供發展渠道。
二是要建立起“協同”的觀念。當前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網點建設還不完善,很多地區的金融機構網點還沒有深入到農村偏遠地區去,導致部分地區金融服務對象較少,很難將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現狀整合起來,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鏈條。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應該聯合當地企業以及同行業金融機構,將網點擴散開來。并且在業務發展方面要與當地的農產品市場經濟相接合推進涉農企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拓寬企業金融服務供給來源。
三是要樹立科學觀念,提高信息化水平。當前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的現代社會,即使是農村地區也有了網絡,5G網絡信號的覆蓋下,當地的農村經濟也可以依托于“互聯網+”農業的結構,開拓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新內容。當地的精通機構也要積極地響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建立“用戶+云+終端”的金融服務模式,拖動金融機構與農戶的線上互動。開展人工智能等大數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金融機構的服務平臺以及營銷模式的創新奠定良好的科學基礎。尤其是客戶維護和客戶開發方面,更要實現“互聯網+”的形式,在線上開拓核心用戶,打通公私業務邊界,實現真正的線上銷售模式。
金融機構也應該借助便捷的網絡基礎,優化服務辦理模式,將復雜的人工平臺窗口的辦理步驟進行優化,讓客戶能夠足不出戶就能夠享受自動化的業務辦理模式。優化銀行審批環節,改進原始的審批復雜形式,開拓網絡資料上傳功能,實現審核步驟的透明化,滿足和客戶跟蹤審核環節的需求,為客戶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辦理模式,開拓遠程綜合性服務的領域。
一是農業產業鏈的建設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下,產業鏈之間也需要相互磨合是完善。在現有的“銀行+核心公司+上下游配套公司”的融資模式中,核心企業作為整個模式的重點需要具備極佳的發展優勢和前景。也就是說在挑選核心企業的時候要選擇與當地的農村經濟相適應的企業,在建設服務產業鏈的過程中需要改企業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基礎支持。此外,上下游的配套公司也需要與核心企業之間具有長期合作或者是堅實的利益鏈條,能夠在同一個方向上努力,大力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金融機構則需要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和上下游配套公司的整體運行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例如,針對業務開展農產品鏈條中出現的電子商務、企業上下游綜合支付平臺、網上交易市場支付平臺、訂貨銷售管家平臺、電話錢包等;要以其實際發展需求為內容,為其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業務。
二是“銀行+農戶+核心企業+下游商家”的融資模式;在互聯網的大力發展背景下這種融資模式的出現是必然趨勢,這種形式的融資為當地的政府扶持振興鄉村的計劃提供了相應的支持,解決了農戶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核心產品銷售問題,大大地降低了農產品經營的風險,為當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相應的保障。此外,也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問題,在農業與金融機構的帶動下,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不用擔心資質問題,在政府的優惠政策和金融機構提供的便捷服務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更加順暢。開通了農戶、企業的連接渠道,為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貸款種類包括:農戶貸款、家庭農場貸款、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等。
三是針對市場的發展特征,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要依托于農產品的流通建立另一種融資模式,為市場內的企業和流通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依托于“市場+內部商戶+農戶”的融資模式的建立,解決了市場經營管理中存在的資金鏈問題。以當地的農產品市場的經營特征為核心,對當地的農產品特點以及商戶的流通速度為判斷依據,提高融資綜合金融服務。為市場提供貸款項目,為商戶提供理財支持為客戶提供多種金融服務業務等。
一是要把握好“鏈”的市場分析方法。根據市場需求找準農產品營銷的信方式。在“互聯網+”的時代,傳統的營銷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的市場發展需求。因此,站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推進營銷變革,就要以農業鏈為依托,找準農產品市場需求的痛點,對其進行分析。從農產品流通種類、流通速度以及客戶需求大小等不同的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面對大規模的客戶群體,開拓新的產品業務,延伸業務的下限,拓展種植規模,加大工廠的生產力度等等。分析市場需求,農產品的種植需求提供必要基礎,為企業的發展方向提供重要內容。基于營銷角度,優化企業的農產品生產結構,加快某樣單品的生產力度,提供更便捷的生產環節,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等等。而農產品本身則需要以市場為依托,加大種植規模,提高種植技術,降低其種植風險。
二是要善于運用源頭的分散營銷,尋找核心顧客。政府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要起到相應的引導作用,在政府扶持的相關項目中,要帶動當地的企業與農戶進行產業結構的合作,深入到農村中去,將市場需求和市場未來發展方向作為導向,為農村的產品經濟提供重要的信息,讓農戶把握農產品發展的關鍵點。以當地龍頭企業作為源頭,在企業的銷售渠道整合下,起到帶頭作用,聯動周邊的中小企業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相應的支持。
三是渠道的創新利用。在原有的銷售渠道上進行創新,在不改變線下渠道的情況下,依托于“互聯網+電商”的銷售模式,建立線上+線下的營銷模式。實現多企業的聯動,為農產品的可行性營銷渠道創建新的途徑,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多元化。順應當前發展的新模式,依托于金融服務機構,開創新的發展渠道,建立線上線下、城鄉、國內外聯動的機制。解決農村地區銷售困難,產品流通渠道受阻的現狀。不斷提升網上渠道的優化,優化客戶服務體驗。
一是保障合作機制的創新。首先需要對信貸主體進行資質審查,確保他們具備貸款的資格,然后還需要對資金的流動情況進行全面的監管,確保他們具有還貸來源。隨著農村信貸體制的改革事業不斷推進,很多新的擔保形式也應運而生,其中包括農擔合作、林權抵押等等。除此之外,還需要繼續拓展風險分擔和補償制度。比如,可以通過政府增信的形式,或者是企業擔保的模式,也可以通過財政補助的形式,總之,就是要增加擔保主體,形成聯合性的擔保體系,這樣就可以對信貸風險實現有效的控制。而且,農業產業鏈本身就容易出現風險,整體的風險防控能力較差,所以也要控制好授信額度,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農村的生產潛力。
二是對業務辦理過程進行改革。要堅持“審慎合規”的基本方針,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根據“風險可控、集中管理、高效審批”的基本要求,大膽創新業務辦理流程和方式。對于重點客戶,可以采用“一次審核、一次審批”的聯合授信調查等方法,將貸款審查審批流程、擔保續保等環節整合起來,從而提高服務的效率,提高客戶的服務體驗。積極利用網上銀行的現代化綜合金融服務,創新小額信貸、特色產業貸款等特色產品,提高網上服務的效率。在推進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多元化的同時,適時地制訂和修訂匹配、約束和規范的信貸體系,并對其操作過程和風險控制進行持續優化,以增強其時效性和針對性。
三是強化風險防范。要強化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動態分析、深度研究、立體監管和全方位的預測,并根據產業和產業鏈的特點,構建和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完善風險預警機制。而且還需要針對客戶進行申請業務的全面審核,尤其是信用調查,確保客戶具有信貸資格,而且還要保證申請業務具有足夠的合法性。這就要對行業范疇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結合客戶的經營現狀,明確存在的各類風險類型。比如,客戶所在企業的管理制度,關聯企業的發展情況,是否具有還款來源,擔保組織的資格等等。為了構建更為完善的農業產業鏈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有必要引入現代科技進行優化。比如,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等,都可以提高信貸風險控制的信息化水平。此外,還要結合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的特征,進行信貸風險制度的建設,為風險防控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從技術、制度以及人員等多個層面,推動產業風險防控的信息化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