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龍江工程學院 閆華 夏權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價值觀,也能更好地滿足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工作的要求,思政教育如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是目前各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人才培養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針對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的制定具有相同性,均以學生為主體,致力于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情感、認知等方面進行不斷完善,以此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政教育開展和實施做好了鋪墊,思政教育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對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說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具有互為前提的關聯性,為培養學生更加優秀的心理品質而服務,在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用下,實現有機融合,能最大限度發揮二者教育價值,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發展性原則。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全學生人格以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可持續發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相較于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側重開發學生內在潛能及人格全面發展。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思政教育應遵循發展性原則,以當前學生心理發展需求為導向,最大限度開發學生潛在能力和價值,健全與完善人格的同時,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積極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本質目的是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也兼顧引導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應遵循積極性原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發揮自身引導作用,給予學生正面引導,助力學生內在潛能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向學生傳遞正能量,解決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問題,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
(三)主體性原則。大學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思政教育要遵循主體性原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運用都要側重突出學生主體性,結合學生心理變化發展規律以及身心特點,合理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其在解決學生實際思想問題的同時,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擾,促進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從而實現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根本目的。
(一)融入思政教育內涵,培育大學生正確價值觀。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缺乏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會導致與心理健康教育原有開設初衷相違背,還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形成阻礙。因此,將思政教育內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以價值觀教育為導向,完善和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價值,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導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心理教育內容,通過增強教師價值觀引導意識,發揮其榜樣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與學生日常交流活動中,積極開展相應實踐活動,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式有效踐行的同時,也能借助實踐活動達到將價值觀、正能量向學生傳遞的效果。例如,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或探訪孤寡老人等同性質實踐活動,根據實踐活動內容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同時,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解決學生實際思想問題。為了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思政教育開展的有效性,以學生興趣感知點為導向,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開展思政教育,既能有效解決學生實際思想問題,又能將抽象化的心理健康知識、思政理論進行簡化,使其充分強化學生情感共識。具體操作可參考以下幾點:一是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科學理念為基礎,遵循唯物辯證法原則,合理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懷和信任,讓學生明確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性,使其更加積極配合教學活動。二是對原有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其教學手段也在不斷創新,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嘗試不同類型、不同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教學效率和質量提升,也能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比如在教學中運用問題式啟發教學方法,根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內容,結合現階段學生學習情況,創設適合學生獨立分析與思考的教學情境,提出相應問題,引導學生就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分析,使其在思考與探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為了使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時獲得全方面支持,要加強高校與家庭的協作,在家長協調教育作用下進一步深化思政教育。
(三)利用先進教育技術,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國教育水平得到實質性提高,其中信息技術的出現和應用,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基于此,將先進教育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建立專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平臺等,發揮網絡媒介互動功能作用,與當前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交流關系,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入開展奠定基礎。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定時、定期將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文章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學生推送,包括愛國、敬業等正能量的話題,將生硬的道德倫理轉化為學生可快速接受的信息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能實現與校內學生有效互動。建設主題教育系統平臺,豐富平臺功能,使其輔助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教師借助主題教育系統平臺掌握學生最近心理發展狀況,并在平臺上發布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相關的內容,打破時空教育局限,為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思政理論提供便利。除此之外,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更加有利于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開展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性過程且不間斷,利用校園環境來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健全和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立學生活動中心,為學生開展各種校園活動提供便利。
(四)建立教學評價機制,深化思政教育。通過建立教學評價機制,主要集中評價與考核學生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以此來衡量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與實踐效果;學生平時表現包括出勤率、課堂作業完成度以及課堂表現等,期末考試則是涵蓋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理論掌握情況,集中考察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具有育人育心功能的課程,在教學評價中融入思政元素,布置一些思政與心理結合的作業,讓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能夠切實感悟作業背后所傳達的價值觀和正能量,起到潛移默化教育學生作用的同時,通過鼓勵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不足,便于改進和自我完善。增強學生思想修養,從而實現開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此外,除了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各個教學環節以外,也要兼顧立德育人任務的落實,注重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健全學生人格,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遵循學生心理變化發展規律,深化思政教育內容,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五)踐行師生共同發展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而言,除了負責對學生教授專業知識以外,也承擔著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責任,為了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要做好如下幾點:首先,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素養,明確意識到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性,發揮其榜樣作用,使其更好地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內涵。同時,也能確保教學活動開展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其次,將國家發展、社會發展與大學生個人發展聯系在一起,為學生今后發展指明教育方向。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結合現下學生心理變化發展規律和身心特點,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既能讓學生快速接受專業知識,也能增強內在體驗,踐行師生共同發展理念,促使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的同時,也能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本質目的。
在我國素質教育大力推行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教育工作者可根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將思政教育課程進行融合,發揮二者實際教育功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價值觀,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從而實現學生自我完善,促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