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祝靜若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對于大學生來說,政治認同乃大學生堅守政治立場的基礎。青年大學生是黨執政群眾基礎的重要新生代部分,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政治認同不僅會影響個體的人生走向,還會影響社會發展的穩定性。當代社會不穩定因素大大增加,針對大學生群體的顛覆性行動防不勝防,在對大學生進行新中國史宣傳教育之際,應當側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發展、社會主義發展指導理論的科學性、引導大學生投身國家建設的實踐這三重維度來增強大學的政治認同。
新中國史區別于中國以往任何時期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歷了一段過渡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又探索出了符合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交了中國范本。通過新中國史宣傳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首先需要站在歷史的角度,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及前進方向。
(一)關鍵在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締造者和發揚者,提升大學生對于我國政治制度認同的關鍵在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一是結合新中國史講清“為什么”。一項政治論斷如果不向民眾闡明原因、不令群眾信服則會淪為空洞的政治口號,對大學生群體來說尤其如此,他們政治敏感度高,卻又是天生的懷疑者,敢于挑戰權威,因此必須向其講清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皻v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也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今中國,沒有大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跨越新中國建立前后的時間維度,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發展等各項成就,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各項努力和實際成果。另外,也應充分說明新中國建立的歷史背景。舊中國的政治勢力復雜,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建立展開了多項實驗,但結果都不盡人意,史實雄辯地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不求私利、堅定推動民族走向獨立民主富強。中國共產黨以強大的政治定力,開辟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試驗田”,是中國的核心力量,黨的領導同中國社會制度的建立發展緊密結合、無法分割,正是這種“血肉相連”實際情況的解釋,使“為什么”不言而明。二是結合新中國史講清“怎么辦”。也就是從政治價值和政治實績的角度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作”與“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利益,這是黨執政的法寶,也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v向來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才能消除貧困,不斷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橫向來看,面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國共產黨以強有力的管控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與某些發達國家的對比中更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辦事原則,這種客觀實際不僅提升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國民對政治的認同度,也收獲了國際的贊譽。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民政治認同度正在穩步提升,但西方國家針對大學生的顛覆行動仍然很多。據此,應當結合新中國史客觀講清黨與我國各項發展以及達成的各項成就之間的聯系。對于發展過程的失誤,也要毫不避諱地講清歷史背景、原委以及黨的整改措施,既“悶聲干大事”,也要“踏雪留痕”,提升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政策透明度,讓大學生了解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各項作為。
(二)重點在于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黨領導下的“五位一體”不斷發展的、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新中國建立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百廢待興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讓中國步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如今邁入新時代,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強化大學生政治價值認同,重點在于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特色”是價值指向。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應當注重對于“中國特色”的闡釋,“中國特色”不是隨意套用的萬能公式,而是依據本國國情進行適度調整的必然選擇。但西方國家和敵對勢力對于“中國特色”的污名化并沒有停止,他們通過各大網絡平臺散布錯誤言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不斷得到延伸,他們的思想呈現出空前開放性與多元化,同時也表現出盲目性、流變性、從眾性的心理,其政治認同和價值觀念容易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過多的錯誤言論流于網絡會擾亂大學生對事實的判斷。但歷史與現實是對各種質疑的最好回應,“中國特色”實則是中國標準,而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的最好詮釋。對大學生進行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應當結合典型事例,比如我國政策的轉向等,講清具體國情及其變化發展,通過實踐效果復論“中國特色”的正確性,幫助大學生理解并認同“中國特色”的價值所在,注重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擁有正確評判社會爭議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的能力,將價值與實際相結合,建立正確的政治認同構建體系。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是價值旨歸。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為題,這是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莊重宣示。我國要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將會給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獨特而重要的貢獻。新中國建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前期,人民群眾對于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確信無疑的,“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的論斷深入人心,改革開放確立市場經濟以后,國民對于“市場經濟也能發展社會主義”論斷的懷疑一直存在,而與此同時,中國還因不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受到西方世界的排擠。當代大學生大都贊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使其擁有了天然的政治價值認同,但是青年大學生還具有政治激進的特點,存在對國家道路“走資化”的擔憂。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時,應當強調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解答大學生對于當前改革政策的疑惑,選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實例向其證明我國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消除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張皮”的看法,強化其對于政治價值的認同。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政治認同還包括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此二者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指南,這些思想理論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政治指導思想及理論的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重要表現,大學生新中國史宣傳教育側重指導理論之維是應有之義。
(一)理解“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底層邏輯。“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必修課的重要學習內容,在新中國史宣傳教育之際,仍應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加深大學生馬克思主義與新中國成立發展之間關系的理解,進而樹立馬克思主義信念信仰,自覺提升政治認同感。理解“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底層邏輯,首要在于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新中國建立之前存在許多“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社會思潮的混亂紛爭體現了當時中國人的迷茫。但彼時中國的進步青年在各種“主義”與實際情況中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從而投身于把馬克思主義付諸實際的行動中,而非隨意之選。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中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大學生新中國史宣傳教育在指導理論層面應當從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角度切入,青年大學生追逐真理,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黨的執政指南、治國方略,政治意味濃厚,如不闡明科學性就難以使人信服,無法做到“真聽、真信、真學”。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對其理論宣傳也應與時俱進,可以說,新中國史就是一部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科書,蘊含豐富的教育宣傳資源,在對大學生宣傳教育過程中需結合中國實際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理解“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底層邏輯,重點在于闡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新中國發展結合的必要性。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回答的是“為什么能”的問題,那么對于理論適用中國的必要性回答的則是“為什么要”的問題。結合大學生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應做好如下幾點:首先,應該回顧新中國建立前的相關歷史,尤其關注近代以來的各項救亡圖存運動,以及當時先進知識分子思想的轉向,分析這些知識分子受馬克思主義鼓舞、投身中國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并取得成功的過程及原因;其次,結合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國情,帶領大學生分析為什么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能夠在百廢待興的狀況下快速實現工業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示改革開放以來繼續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快速發展的實績;另外橫向對比近代獨立的第三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現狀,啟示大學生進行思考。從歷史與實際、從國際與國內等多個維度闡明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富強的必要性,以及中國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二)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邏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承接和深刻發展。理論如果不隨著實際的發展而發展,就會成為一潭死水,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其鮮活生命力的生動體現。新中國史宣傳教育的背景下,明確其理論發展邏輯的要義在于,加深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提升理論自信,強化政治認同。一方面,應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新中國建立后面臨許多困難,而對于這些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現成答案,曾經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領頭羊”——蘇聯也沒有現成模板,只能靠我們自己團結思想、集中智慧,結合中國經驗去推動理論向前發展。針對大學生的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應當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至今的理論邏輯。當代大學生對于黨的指導思想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對不同時期指導思想的具體理論發展和重大意義并不熟知,因此需要在宣傳教育中增加此項內容。也就是說,需要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黨之前的各項理論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講清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在何處,“新”在何處,以及該理論的重大意義。讓大學生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進性和正統性,避免受到其他輿論宣傳的侵擾,樹立中國標準意識,增強理論自信。另一方面,需深刻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發展的現實背景。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與特定的現實背景相關,結合新中國史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發展的現實背景,可以在理論與實際的聯結中提升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確性的認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應當側重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背景以及其相應內容的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代社會,國內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世界格局、國際勢力正悄然發生改變,對于這種現實背景應當作具體說明,并對這種形勢下產生的新理論進行針對性分析,帶動大學生思考理論發展與社會主義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并且結合實際對該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發展進行說明,引導大學生在理解中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形成正確的理論見解,從而加深對于我國指導思想、指導理論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行為體現就是其在充分認識發展形勢的情況下自覺樹立使命擔當,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實現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與報國之行的統一。大學生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應當以此為落腳點,引導大學生將政治情感認同轉化為政治行為認同。
(一)以史為鑒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新中國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謀求獨立、民主、富強的歷史,其歷史軌跡是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偉大復興。對于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其政治價值認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國人民必然認同的“政治正確”。新中國史宣傳教育在結合史實宣傳理論的同時,應當注意對大學生愛國強國報國之情的激發與強化,促其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自信方能自強,以史為鑒促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了解本民族特點,將政治認同作為政治信仰指導實踐。中國近代史充滿了屈辱與挫折,正是新中國的建立使得中國人站了起來,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誠然,我國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格局之中的重要一局,但是國民自信心并未提升到應有的程度,大學生群體中的崇洋媚外事件屢見不鮮,被網友調侃“跪久了就站不起來了”。這種現象是國民不自信的體現,認為我方處處不如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贝髮W生新中國史宣傳教育要以增強文化自信為重點,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史、改革史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最強素材,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可以在幫助大學生正視中華民族特性的同時,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由此才能認同和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性,才能堅信個體努力的小流能夠匯聚成民族復興的汪洋,以此種信念信仰鼓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個體實踐方能長遠。知史方可知道,以史為鑒引導大學生總結經驗教訓,將政治情感化為政治行為,明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個體路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被赝轮袊闪⒁詠淼?3年,可以發現我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經歷了許多挫折,也正由此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經驗,從而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新中國史宣傳教育應該讓大學生認識到,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個體只有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才能使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成為可能。政治情感、政治認識可以調節政治行為,大學生在新中國史學習中可以加深對個體與社會發展關系之間的認識,在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跡當中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激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謀求民族復興的行為動力。
(二)以史為歸建設和諧社會追求美好生活。新中國史是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社會與美好生活的歷史。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是新中國建立發展所謀求的具體維度,穩定不是和諧、公平不一定公正,新舊中國在此方面體現出決然不同的特點。新中國史宣傳教育講求落到實處,在強化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同時鼓舞大學生以實踐為導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美好生活。呼喚社會和諧是政治認同的重要表現,新中國史宣傳應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找準“最大公約數”?!案粡?、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而國民求同存異、社會和諧正是政治認同所要達到的效果。萬眾一心搞建設,是新中國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品格,我國正是在這種“萬眾一心”“統一調配”的前提下克服了生存發展面臨的各種困難。但是隨著不可避免的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化的出現,社會不穩定因素、不和諧聲音增多,這種現象在網絡場域尤為常見。當代大學生正不斷將網絡空間作為現實生活空間的重要拓展,這不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其政治認同的建立。因此,在新中國史宣傳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事實、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樹立求同存異的準則,鼓勵大學生放眼社會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現真理、追求真理,這樣才能找準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自覺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從而向外輸出無形的影響,讓社會和諧散發出新生代魅力。追求美好生活是政治認同的最終歸宿,新中國史宣傳教育需激勵大學生的昂揚斗志,在學習中發展自我。舊中國使人變成鬼,新中國使人重新有了尊嚴,新中國毫不避諱地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至高追求,并且是價值追求與實踐追求的統一。政治認同不應止步于對某個政權、某項制度的認同,更要以此為基點擁有對于該政權、制度能反過來推動個體自身發展的認同。因而,擁有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安全感是政治認同的最終歸宿。當前在大學生中彌漫著一股“喪”“躺平”的風氣,個別還未進入生產實踐的大學生們對未來發展抱有悲觀的看法,將自己的未來人生概括為“打工”“內卷”和“996”。但是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黃金時期,面臨個體發展的廣闊機會,更應抓住時機、把握時勢,新中國史宣傳教育要激勵大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通過新中國脫貧攻堅史、新中國教育改革史等相關事例展示我國致力于個體解放與發展的決心和能力,同時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熱情,務實求真,為實現個體未來美好生活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