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曉莊學院 齊鵬程 史茲國;金陵科技學院 吳魯敬
2020年,我國網民總規模高達9.89億人,其中學生上網人數超過2.07億,占比超過20%。現階段高校服務對象大多是“00后”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這類大學生知識面更廣闊、學習能力更自主,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生活中更容易接受和擁抱新事物與新文化,更加注重社交新媒介的使用,渴望向外界“發聲”來獲取認同與關注。但受到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家庭情況等影響,在追求自我獨立、崇尚個性之時也容易喪失對信息和事件的全面判別能力。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求在“創新推動網絡育人”方面提出:“要讓全國各地高校明確意識形態責任主體,完善思政教育機構設置,加快網絡育人聯盟和文化育人團隊的建設。”高校應始終牢固以“立德樹人”為立身根本,思政團隊更需要對自身角色有清晰、準確的定位,在工作中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創新工作方法,開拓新的德育渠道,合理運用網絡開展社交新媒介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一)“網絡思政”的定義。結合“社交新媒介”元素,將“網絡思想”定義為:“高校教育主體主動發現、挖掘大學生心理、行為特點,科學利用最新互聯網技術和社交新媒介的傳播和影響作用,圍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針和政策,通過積極推進‘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體系,努力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指引大學生追尋正確的價值信念,提升大學生整體思想政治素養的全過程”。
(二)社交新媒介的傳播特點。社交新媒介在高校大學生圈層中的傳播特點包括:1.社交傳播區域更廣泛,信息傳遞方式呈現雙向化,從單純的獲取、接受信息變為主動分享與信息交換。2.移動互聯社交成為主流,快節奏、碎片化、隨時隨地進行社交。3.社交內容形式多樣化,話題分散,聚焦熱點問題全渠道宣傳。4.自媒體性質突出,并通過大數據進行精準個性化推薦。
(三)社交新媒介下“網絡思政”的特征。1.“網絡思政”主體具有對等性和交互性。區別于傳統理念下“填鴨式”或“漫灌式”的靜態課堂教學,高校教師和大學生處于同一水平地位上,對某一時事問題或學術理念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往往接受思政教育的學生更加自主、開放。2.“網絡思政”環境具有多元性和個性化,破除了教育環境下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方面給教師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實用素材和教學工具;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大學生對于未知信息、知識、眼界的訴求。一批如“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網絡易班”“發現——知乎”等文化平臺滿足了大學生的個性喜好。3.“網絡思政”內容具有主動性和形象性。社交新媒介的快速發展使得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和形象,形成一種框架多維、圖文豐富、聲形俱全、情景交融的教育特色。集知識、趣味、參與等為一體的社交空間,拓展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主動創造性,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黨的聲音”。4.“網絡思政”具有豐富的創新性和時政性。教育的素材是資源共享和實時更新的。一方面,來自國內外前沿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相互參考、取長補短,在現有基礎上持續融合創新;另一方面,“黨史黨情”等振奮人心的光輝歷程和講話精神更能激勵青年群體奮進,富有時政特色的內容可以歷久彌新、深入人心。5.“網絡思政”傳播具有導向性和滲透力。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課程創新可以向大學生更好地傳遞高校辦學特色和育人導向。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英烈和時代楷模事跡的傳播,既凈化了校園文化環境,又提升了教師隊伍整體素養水平,在潛移默化下進行價值導向灌輸和道德思想滲透。6.“網絡思政”具有內在的約束性和影響力。在網絡流量時代,摻雜著“博眼球”的虛假信息和低俗文化。借助網絡思政平臺可以科學掌握網絡傳播規律,宣揚法律和道德的規則,在輿論監督和約束過程中形成德育合力,通過正能量的青年“意見領袖”,為大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現階段我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1.“網絡思政”教育隊伍“大而不精”。現階段網絡思政隊伍的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班主任和思政教師,工作重心只是簡單放在課堂教學或日常行政工作中,關注重點偏向于課程的講授而并未將“德育”這門核心課程摸透、講好,專業功底還有待加強。2.“網絡思政”內容欠缺“引人入勝”。傳統思政教學的形式單調、內容晦澀、互動性差,很難將書本中的革命歷史、精神內涵等變得鮮活動人。很多學生對于馬列哲學、黨史學習和形勢政策都沒有科學、直觀、系統的理解和掌握,很難沉下心去發揚。3.“網絡思政”面臨“日新月異”。互聯網技術和社交新媒介的迅猛發展給一線輔導員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尤其是年紀稍長的輔導員在面對新鮮網絡用語和時事熱點時往往會跟不上“00后”思想、心理和行動,壓力與考驗遞增。
(二)高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和價值。1.網絡思政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網絡價值觀的重要抓手。青年大學生是現在和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活動的骨干力量,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網絡技能。多元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更加頻繁,并在虛擬環境下肆意滋生和傳播。因此,面對社交網絡這把“雙刃劍”,講好“三觀”思政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信息甄別和洞察能力,更好地擔當起“中國夢”的歷史使命。2.網絡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必要選擇。例如抖音、B站等社交新媒介的普及和拓展,也催生了網絡暴力、謠言、詐騙等一系列惡性事件。網絡思政教育可以有效減少網絡中不道德事件的發生,糾正或挽救因法制、道德觀念缺失所引發的惡性傳播事件。3.網絡思政教育是觸及大學生網絡心理和行為的內生力量。大學生思維活躍、獨立自主、興趣廣泛又熱衷交友,但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很多學生陷入了不良網戀、沉迷游戲、過度消費的泥潭中,出現焦慮、狂躁、人際關系淡漠的心理問題,嚴重的會影響學習和生活,最終走向歧途。思政教師應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教育,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提早監督和干預,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網絡環境。4.網絡思政教育是推動高校網絡建設與思政課程創新的有力銜接。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階段教育,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創新工作手段和方法,實現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帕累托最優”。開發出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結合、主體性和滲透性相結合、內生教育和外顯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服務在校師生,良性循環,層層遞進。
(一)優化社交網絡環境,筑牢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陣地。一方面,樹立網絡文化建設全員意識,以高校思政教師為主導,全體學生為主體,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聯系,認識社交網絡利弊;另一方面,將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典范等融入團學活動中,一、二課堂內外循環,彰顯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創新理念,打造時政性、專業性、互娛性的網絡思政平臺。公辦或民辦高校都應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視角,用創新驅動思政工作的開展,打造的網絡思政平臺必須緊追時事熱點和時政新聞,將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成果傳遞給每一位大學生。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在內容和形式上大膽采用大學生感興趣、可互動、易接受的新方式,定期收集數據反饋教學成果,真正讓每位學生活學活用,分析現實問題。
(三)多方合作,構建預防性、監督性、引導性的網絡應急機制。高校單位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抓緊夯實校園的網絡文化建設,校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校團委、學工處、網信辦、二級學院等部門多級聯動,構建預防性、監督性、引導性的網絡應急機制。加強對社交新媒介的有效監管,弘揚主旋律,展現制度的優越性。發現學生意識形態出現偏差或引發輿論問題時,積極預警提醒,并組織針對談話和主題班會。
(四)突出價值,提升思政教師的媒介素養和政治輿論發聲能力。響應國家政策精神,重視高校思政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真正做到“無時不網,無事不網”。與時俱進,努力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媒介運營思維和跨學科能力,在工作生活中利用好新媒介平臺,善用“網言網語”占領輿情制高點;同時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旗,通過優秀榜樣引領、身邊黨員帶頭、學生干部輻射,唱響網絡好聲音,傳遞正能量。
(五)聚焦主題,創建一批特色的思政社區和校園網絡文化品牌。高校管理團隊一定要具備敏銳的政治素養和洞察能力,根據熱點信息和文化主題提前造勢和宣傳。將優質主流文章、視頻、微課等融入班團建設中,利用公眾號、易班等創建特色思政社區。同時積極打造“一校一品”“一院一品”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豐富品牌內容和質量,通過青年大學生的智慧,增強思政欄目的趣味性和用戶黏度。
(六)發揮合力,線上線下融合推進紅色文化“主陣地”建設。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需要充分調動校內和校外、線上與線下的場館、媒體、師資、數據等資源,利用一切有助于大學生成長的學術講座、藝體活動、黨團宣傳等,形成合力,助推學校向“一流”思政工作邁進。積極堅持和拓展紅色文化“網絡主陣地”,讓更多學生走進周邊紅色景點、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和參與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通過紅歌、詩詞、文創等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
(七)將智能數據技術和區塊鏈模式融入思政教育中。各地高校在疫情常態化學生管理期間要充分發揮“云思政”作用,通過碎片化的微文、微圖、微視頻將正能量的人與事進行宣傳。掌握網絡思政話語權,將黨和國家最新理論與精神進行剖析后傳遞正面信息。利用好“今日校園”“輔導貓”等信息管理工具,引入智能數據技術和區塊鏈模式,實時追蹤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生活狀態,并通過建立學校、家長和學生的三方溝通機制,有針對性地進行全面引導和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高校的傳統工作方式與新媒體、新技術結合起來,高度融合不斷喚醒和激發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屬性和魅力。“風華青年正逢其時,激蕩夢想重任在肩”,“00后”大學生是“中國夢”的“逐夢人”“筑夢人”和“圓夢人”,亟須通過高校的積極引導和培育,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凝聚力和永葆生機的社會引導力,這也是對高校“立德樹人”理念的完美詮釋。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立足時代當口,把握大學生思想特點,主動擁抱社交新媒介,占據網絡教育制高點,將思政育人工作“做到家”,讓人生價值信念“入心田”,讓青年群體綻放出最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