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3)
隨著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財務戰略在企業管理工作中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成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未來需要站在發展戰略的角度對企業財務戰略進行梳理,制定一套完善的財務戰略管理機制,以確保企業實現健康發展的目標。
第一,對財務戰略的理解較為空泛。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財務戰略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并不了解如何制定具體的財務戰略,也沒有結合企業整體戰略規劃明確財務戰略的具體方向,缺乏一套完善的財務戰略管理流程,導致財務戰略工作難以有效執行。
第二,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部分企業在管理活動中沒有針對財務戰略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與管理體系,企業內各層級人員不了解自身管理工作與管理要求,也沒有通過實施具體的財務戰略規劃明確各層級人員的管理機制,導致財務戰略難以得到有效執行。
第三,人才建設薄弱。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結合企業財務戰略管理要求建立專業的財務團隊,內部財務團隊建設較為滯后,財務團隊不了解財務戰略的要求,缺乏資源配置的能力。
第四,財務戰略管理意識不足。當前大部分企業內部的人員不了解財務戰略工作的要求,企業內部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難以主動配合財務戰略管理,均認為財務戰略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同時,企業也沒有對財務戰略進行宣導,導致員工不知道如何落實財務戰略。
第五,配套機制不完善。很多企業沒有在內部建立起一套可操作的財務戰略配套機制,對企業的預算、資金收付等各環節管控要求還較為粗糙,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制度體系不夠健全。
第六,財務戰略定位不科學。部分企業將財務戰略僅定位于為短期內的財務工作提供支持,沒有定位于幫助企業落實總體的發展戰略目標,企業沒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企業的財務戰略機制,導致企業的財務戰略和企業的長期發展脫節,使財務戰略的可操作性不強。
1.資金管理戰略
企業的資金管理戰略包括投融資戰略以及利潤分配戰略,企業要有效管理投融資與利潤分配,確保企業的資金實現高效循環,避免產生資金鏈斷裂等一系列問題。
第一,健全企業融資戰略建設。首先,企業需要明確自身的融資目標。企業的融資目標是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并幫助企業能夠充分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同時實現對融資風險的控制。企業要盡可能豐富自身的融資方式,不能局限于從單一渠道獲取資金,要通過拓展資金渠道,控制融資成本,避免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其次,改善企業的融資渠道。企業的融資渠道包括金融型、證券型、聯合型三種方式,金融型融資指的是企業與金融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從金融機構獲得穩定的貸款,如從商業銀行、租賃公司等獲得款項支持。證券型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公開發行有價證券的方式獲取資金,包括用發行股票、發行債券的方式獲取資金。聯合型融資指的是企業之間通過合并、吸收、投資等方式獲得快速發展。對于發展前景良好且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企業,可以通過證券型融資實現快速發展。再次,企業需要合理規劃資本結構,避免產生財務風險過高的問題。企業融資結構的規劃搭建要結合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考慮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現金流量的穩定性,分析企業未來盈利是否能夠償還債務,充分結合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的方式,避免因財務杠桿過高導致企業產生違約風險等問題,通過合理的措施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并合理規劃企業的負債期限,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第二,投資戰略。投資戰略是為了幫助企業進一步擴大發展規模,以及實現銷售額的提升和培養核心競爭力而開展的,企業需要選擇合理的資金投資渠道與投資方式,通過優化投資管理模式,確保各項資金投資渠道的合理性。首先,企業需要明確自身的投資方向。企業在投資時,要避免盲目投資,必須結合企業的發展方向合理規劃企業的投資方向,避免企業經營失敗等問題,通過有效的投資機制能夠優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其次,企業開展投資不能簡單以擴大企業的規模為切入點,需要在發展中開發獨特的產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注重對研發方面的投入,提高企業各項資金投入產出比,從而確保產品能夠盡快搶占市場,通過有競爭力的產品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最后,企業需要確定合理的投資規模。企業的投資規模如果過小,則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企業的投資規模如果過大,將使企業產生較高的投資風險。因此,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的資金水平和未來的發展目標確定投資規模,分析規模經濟效益,對投資進行估算,避免盲目投資的問題。
第三,優化利潤分配戰略。企業的利潤分配取決于償債需求、資金穩定性、資金營運能力、投資能力等,企業需要分析各方面情況的穩定性。例如,當企業處于初創期或成長期時,企業的任務是快速提高市場占有率,提升產品知名度,這一階段企業主要將資金用于生產、銷售等方面,留存收益較少,稅后利潤也較少,一般采取不分配的方式。當企業邁入成熟期,企業的發展也進入鼎盛時期,企業的獲利能力和經營規模較為穩定,企業在利潤分配時也可以采取較高的股利分配方式。通常而言,利潤分配有固定股利和浮動股利兩種方式,若企業采用固定股利的方式,當企業的盈利水平出現問題時可能會造成資金短缺的問題,因此企業應采用浮動股利的方式進行分配,結合企業的盈利情況,適當調整分配機制。同時,若企業未來發展狀況良好,那么可以通過發放現金股利的方式減少股東權益資本,并適當提高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通過財務杠桿為企業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
2.預算管理戰略
企業的預算管理要以企業的戰略規劃為基礎,實現對企業戰略的分解。首先,企業可以通過SWOT分析法判斷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并以此確定企業的戰略規劃。在確定戰略規劃之后,企業可通過戰略地圖的方式分解戰略目標,明確企業預算管理各環節需要達成的具體要求,并將預算分解為月度與季度的管理規劃,進一步分解為各層級人員的管理要求,確保企業內部的預算可操作、可達成。其次,預算編制要在明確預算目標的前提下開展,在全面分析企業的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對企業各方面成本費用支出的有效管控。再次,企業需要加強對預算的執行與監督。預算執行過程中要動態監控預算各環節,確保預算管理的效率更高,針對預算的有效性以及預算的差異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檢查,并分析差異的成因落實責任。最后,開展預算考核。企業預算考核要將預算目標細分到具體的部門及成員,明確企業內部各層級人員的管理要求,并在分析各層級人員管理目標的基礎上開展考評,在考評完成之后需要落實獎懲機制,以促使員工積極參與到預算管理中。
3.風險預警戰略
第一,優化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企業在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時,需要分析影響財務戰略達成的各項因素,合理設置預警系統,并結合企業的財務狀況優化預警系統。企業需要明確預算系統的數據來源,不斷更新風險數據庫中的數據,提高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規范性。在實施財務戰略的過程中,通過拓寬數據渠道,從更廣的范圍收集各項財務數據,為企業財務戰略的開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二,選擇恰當的預警指標,提高財務預警機制的合理性與靈活性。企業在制定財務預警系統時,需要結合企業內外部的各種因素分析其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產生的影響,這不僅需要結合企業的會計資料分析,還需要注重企業的非財務因素,即在分析財務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各類非財務因素。一方面,企業需要充分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營利能力等財務指標,從各個維度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是否會影響財務戰略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企業需要運用側面指標判斷企業的客戶滿意度、內部流程管理效果、員工專業素養等方面的非財務指標,分析影響企業財務戰略達成的非財務因素,通過綜合各類指標的運用促使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更加合理。
第三,提高預警的準確度。企業在構建財務預警系統時,要充分結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式,構建一套科學、完整的分析方法,化解經營過程中的財務風險。當企業獲取各類定量分析數據存在局限性時,就需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進行分析,讓企業內部經驗豐富的人員通過管理知識與經驗分析各類財務風險,促使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更加完善。
第一,加強財務制度建設,明確財務管理的責任和權力。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管理要求,設計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財務管理制度,并結合企業的經營特點和業務規劃,明確企業內部各板塊的管理要求,對企業內部的各項管理工作實現全面的管控。同時,企業還需要優化會計制度,在明確會計政策的基礎上優化企業的財務管理流程,完善企業內部的各項財務規章制度,定期對財務制度的可操作性進行評價。企業需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分析制度合理性,掌握好財務戰略管理的尺度,以創新性的思維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結合企業的發展形勢,不斷優化企業的財務管理機制,以確保企業整體發展戰略規劃的實現。
第二,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企業的內部控制與審計監督機制是保證企業管理順利開展的基礎,企業需要通過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財務戰略實施的效果,防止企業內部產生盲目投資等一系列的問題,保護企業資產安全、完整,并提高企業的會計控制水平。企業需要健全內部審計部門,在董事會下設內部審計委員會,以防內部審計成為財務部門的附庸。要全面審計內部控制執行情況,分析各項管理工作是否嚴格按照財務管控要求開展。通過內部審計來查錯防弊,改善企業的管理效果,保證企業實現健康發展的目標。此外,還有及時制定優化措施企業中不合規的問題,提高全體成員參與內部控制的積極性。
第三,強化財務戰略管理意識。企業內部的財務人員需要了解財務戰略工作的要求,企業也需要提高相關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必須加大對財務戰略的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向內部人員灌輸財務戰略意識的力度,并要求相關人員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與管理知識,對于違反財務戰略規定或觸犯職業道德規范的企業內部財務人員應從重處罰,確保企業內部的財務人員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與愛崗敬業的精神。
第四,完善配套機制。企業需要在內部建立一套可操作的戰略配套機制,對企業的預算、資金收付等各環節的工作形成全面管控,對于財務戰略中的重要工作需要執行相互制衡與相互分離的機制,在企業內部落實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明確內部各崗位的權限與責任,確保內部成員充分發揮工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通過落實制度管理要求,切實提升財務戰略管理效果。
第五,加強企業內部財務團隊建設。企業要重視財務人員的培養與引進工作。財務人員的能力對財務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影響,企業需要加強對財務人員的管理,必須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作為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通過培養一批高素養的管理人才,以便進一步完善財務戰略工作。在人員聘用階段要做好人才選拔工作,結合企業財務戰略管理要求,招聘匹配崗位需求的財務人員。對于在財務戰略管理中有突出貢獻的人員,應該及時予以獎勵,以留住人才,讓企業內部的人才更好地完成財務戰略管理工作的要求,促使戰略規劃有序開展。此外,還可以通過培訓提高企業內部全體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從而為財務戰略的順利落實奠定基礎。
當前很多企業在財務戰略管理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企業在制定財務戰略時,要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思考,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制定財務戰略規劃,并結合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和發展階段優化企業的管理機制。同時,企業需要認識到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財務戰略也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結合內外部環境不斷修正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財務戰略具有生命力,提高企業整體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