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菡
(國家開發銀行江蘇省分行,江蘇 南京 210019)
“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工業中小企業。“專精特新”概念在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中被正式提出。2019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248家“專精特新”企業名單。截至2021年9月末,已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有近5 000家。
“專精特新”企業具有以下突出特點:一是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發展依賴科技創新和專業人才,研發投入和融資需求較大;二是該類企業大多資產規模不大,但在資產構成中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占比較大;三是該類企業通常處于產業鏈中很小的一環,但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們常常是掌握獨門絕技的“隱形冠軍”或“配套專家”,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企業;四是該類企業具有較好的成長性,同時其研發活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發展也具有較大的風險性。
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了在“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將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支持1 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力度,發揮高質量發展示范效應。
“專精特新”企業屬于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靜態來看,“專精特新”企業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貸款多于直接融資,企業負債率普遍較高。在針對天津市“專精特新”企業的調查問卷中,65.98%的企業主要通過貸款獲得融資,甚至銀行貸款是部分企業唯一的融資來源。從動態來看,近年來,“專精特新”企業直接融資占全部融資的比例在逐漸增多。科創板“注冊制”的實施、北交所的成立為“專精特新”企業擴大直接融資創造了有利條件。發行上市、債券融資、創投機構日益成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重要融資途徑。
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中,“專精特新”企業利用銀行貸款融資具有一定的優勢:銀行貸款財務費率比較低,受到的制約比較少,并且不稀釋股權,不會對股東權利產生影響。但是銀行金融機構信貸產品較為單一,資質評審專業化水平較低,信用搭建嚴重依賴固定資產實物擔保,風險管理機制較為陳舊,難以滿足“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需求。
銀行產品與“專精特新”企業融資需求不匹配集中體現在期限結構、貸款效率、資金價格等方面。“專精特新”企業多處于技術研發、項目建設階段,需要大量、長期的資金投入。而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產品短期流貸多,中長期研發貸、項目貸少,貿易融資限制較多。“專精特新”企業需要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和經營周轉,資金需求比較急迫,融資的時效性要求較高。而銀行體系傳統的貸款審批模式要經歷客戶準入、評審授信、發放支付審核等流程,難以滿足企業快速融資需求。“專精特新”企業多為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屬于利率敏感型,目前多數銀行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仍高于國企、央企,給企業造成較大的財務負擔。
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專業性強、所屬領域精深,銀行難以評估其技術實力和市場前景,對于有的“專精特新”企業,銀行也難以理解其業務運行邏輯;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大多屬于初創企業,公開信息少,缺乏歷史經營記錄和同業案例參考,銀行評審中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兩方面的因素疊加導致借款人和項目的資質難以評估。
“專精特新”企業資產規模小,資產負債率較高;固定資產少,無形資產多,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在確定權屬、評估價值過程中又面臨機制不健全、統一標準缺乏等難題,導致無形資產質押難。另外,“專精特新”企業屬于細分市場,其特殊技術和專用設備的市場識別度低,再利用的價值較小,處置變現較難。銀行金融機構不愿接受無形資產、專用設備等動產作為合格擔保,“專精特新”企業貸款的信用結構難以搭建。
銀行從業人員懼于風險追責機制,對“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的貸款比較謹慎,期限、利率、信用結構等貸款條件設置較為苛刻。多數銀行風險防控體系較為陳舊,不能適應金融與科技融合、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市場經濟關系日益復雜的新形勢,這就導致銀行為了控制風險,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對風險難以評估的中小企業采取普遍的歧視政策。
一是要根據“專精特新”企業所處成長階段的不同特點,開發匹配需求的特色金融產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方案。例如,齊商銀行針對“專精特新”初創期企業,推出線上辦理創業擔保貸款、中小企業組團聯保貸款,在增強靈活性的同時注重風險分擔;針對成長期企業,聚焦企業輕資產的特點,探索研發信用貸款、技術改造項目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等產品;針對成熟期和擬上市的企業,創新“投貸聯動”產品模式,不斷拓寬企業融資的方式和渠道。
二是在授信額度、授信期限、擔保條件、辦理流程等方面給予“專精特新”企業一定的優惠,最大限度匹配企業財務狀況和發展需求。例如,開發更多信用貸款產品,分別給予進入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名單的客戶一定的信用額度;還款方面,根據項目研發、投產情況滾動預測還款來源,在一定期限內,在保證還款總額不變的情況下,靈活動態調整還款周期和金額,或可隨借隨還;流程方面,為“專精特新”企業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優惠費率、實行精準滴灌,以產品審批快、成本低、額度高、期限長等優勢,更好地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三是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的引領作用,充分應用貼息貸款、貼息再貸款等政策資源,引導商業資金支持“專精特新”領域。例如,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向小微企業發放直接貸款、擔保貸款或特別貸款。馬來西亞指定一些銀行以相對優惠的條件,專門向微型企業提供“微型資金”,馬來西亞中央銀行也致力于發展面向微型企業的“升級計劃”,為微型企業提供與其成長相適應的資金援助等。日本先后建立了國民生活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和商工組合金融公庫,形成了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體系;同時還專門構建微型企業經營改善資金融資制度,為融資能力較弱的小微型企業提供低利息、無擔保的融資服務。各國經驗表明,在支持中小企業、重點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政策性資金是對商業金融的有力撬動和補充。
一是要重視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的應用。對企業的研發成功率、技術轉化周期、市場前景、產出效益等方面進行預測和評估,對企業和項目進行大數據精準畫像,提升評審的科學性,改變貸款評審過度依賴財務指標和實物抵押物的模式。
二是要培養專家評審隊伍。銀行金融機構應成立專門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的支行或事業部,培養一批懂技術、懂市場、懂金融,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評審專家,以便更準確地把握信貸投放方向,同時為“專精特新”企業貼身提供融資咨詢和財務診斷服務。
三是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化機構為“專精特新”業務提供信息收集、信用評級、資質評估、法務咨詢、融資對接等服務。例如,上海啟動“銀稅互動”的信息共享機制,幫助銀行和稅務部門實現信息的雙向推送,利用共享納稅信用評價結果和信貸融資信息,為誠信納稅人提供融資便利。蘇州工業園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推行無紙化、非接觸式企業網上申報系統,服務中心一方面主動幫助企業做好申報,另一方面將企業需要的政策精準推送給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該服務機構積累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經過整理和分析,在征信查詢、融資對接、技術轉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政府決策和銀行審貸提供了一攬子參考。
一是擴大擔保品的范圍和擔保方式。銀行在固定資產以外,應更多接納無形資產、動產作為抵質押物。規范對專利、商標、版權等無形資產的確權、評估、質押、轉讓,提供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規范機器設備等動產的抵押制度,適當提高抵質押率。發展股權質押、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建立統一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打破貸款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局面。規范院士、專家、業主等企業相關個人信用擔保機制。長期來看,還要改變嚴重依賴抵質押物確保貸款安全的模式,更多應用專業評估來“事前”判斷風險,減少依靠擔保品來“事后”補償風險。
二是加強與融資擔保機構合作。整合政策性資金和社會化資金,建設擔保資金池或者專項風險補償機制。蘇州相城區在此方面有一些有益經驗。該地由省、市、開發區共同出資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資金池,對不同的貸款設定不同的風險承擔比例,對于高科技的風險企業,資金池最高貸款風險承擔比例可高達90%。據統計,截至2021年8月底,科創板300多家上市公司中,來自蘇州市的上市公司與北京、上海同處第一方陣,這從側面說明蘇州的制度創新有助于克服“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中的資金瓶頸。
三是依托產業龍頭企業、園區、科研院所等大機構信用為“專精特新”企業授信。“專精特新”企業圍繞上下游價值鏈和產業鏈普遍與大企業、大機構建立了穩定的產供銷關系和技術開發協作關系。針對天津市“專精特新”企業的調查問卷顯示,天津市過半“專精特新”企業接受過大企業的技術指導、開展過技術合作,61.86%的“專精特新”企業與大企業合作時間超過5年。銀行可依托產業鏈核心企業信用開展供應鏈融資,滿足上下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用款需求;也可依托園區信用為域內“專精特新”企業整體授信,給予批量貸款支持;亦可引導規模相當、相互信任的3~5家“專精特新”企業組團聯保,聯合申請貸款,從而起到分擔風險的作用。
一是優化風險定價模型,提升風險管理技術。加強銀行系統信息科技能力建設,提升風險定價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建設風險數據采集、監控、預警、分析全流程管理系統,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二是適當提高容錯率。對“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適當提高不良容忍度,對銀行從業人員適當提高容錯率,形成制度規范、盡職免責的良好生態,減少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
三是設定熔斷和退出機制。投貸協同的項目,經投貸雙方協商,可以投資超額收益優先抵補貸款損失。科創板和北交所開通以后,銀行有了更多的退出通道,可以通過賺取部分企業上市后的超額收益來覆蓋信用風險。
四是加強信息的公開和共享。例如,建立全國統一的“專精特新”企業信息公開系統,與稅務、市場、司法、海關等相關政府機構形成聯動,對“專精特新”企業相關信息進行公示,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和監測,對失信企業實施金融機構聯合懲戒,對守信企業予以金融優惠。
其他方面,要不斷優化金融生態,改善營商環境,引導各銀行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中找準服務定位;要發展智能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加大金融下沉服務的力度,提高金融便捷度和可獲得性;要提高對各銀行投放“專精特新”貸款的考核權重,引導各銀行對“專精特新”企業減費讓利;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成本。
目前來看,銀行貸款仍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途徑,銀行體系要從提升信貸產品匹配度、提高評審專業化水平、拓展擔保形式和范圍、優化風險管理機制等方面著手,提升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的能力。同時,各級政府、金融系統、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和企業要加強溝通和協作,發揮各方合力,共同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創新發展,夯實制造業關鍵環節,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