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曉翠
(遼寧省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25)
在財務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國有企業實施業財融合,不斷向業務靠攏無疑是最佳選擇。其原因在于,財務管理與經營管理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時,向業務不斷靠攏能提高效率。通常情況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各類問題會對業財融合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國有企業要對財務管理相關活動進行優化,進一步提高業財融合水平。
國有企業通常將業財融合有機融入財務管理相關活動,據此促進財務管理各項工作高效開展。部分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呈現出明顯的單一化特點,工作僅圍繞業務成果的展示開展,不利于國有企業實現長遠發展。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的實踐過程中推進業財融合,能引導財務人員深入了解國有企業開展的各項業務,還能科學預測國有企業決策方案潛在的風險,促進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1]。
國有企業面臨各類風險,其可能影響國有企業發展。例如,國有企業缺乏妥善穩當的資金管理機制,可能導致運營滯怠。國有企業在開展財務管理的過程中,推進業財融合,能科學預測并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促進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
國有企業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必須制定科學的財務發展戰略,提升財務管理的質量和水平。部分國有企業的財務工作不到位,未良好契合國有企業發展實況,影響了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國有企業在財務管理的實踐過程中,推進業財融合,能幫助管理者科學制定建設性的財務發展戰略,并促進各項財務工作高效落實[3]。
當前,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諸多部門分支,部門分支能夠保持良好的運營,但各部門分支承擔的管理內容和具體工作不同,業財融合實施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部門承擔著較為單一的經營管理內容和具體工作,此類部門呈現出單一化的財務管理特點;有的部門承擔較為復雜的經營管理內容和具體工作,此類部門則呈現出復雜性較強的財務管理特點。因此,國有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的過程中,會降低目標實現質量,這不利于國有企業長遠發展[4]。
國有企業推進業財融合后,原有的財務管理人員不僅須負責處理過往的各類財會信息,還須拓展其工作職能,處理業務信息轉化的相關數據。部分國有企業雖然推進了業財融合,但其現有業財融合系統的局限性較強,難以基于固定模塊對業務信息和財務數據實施集中管控,會對國有企業處理各類數據的工作進度造成不良影響[5]。各系統間缺乏關聯,相對獨立地運行,難以相互訪問,無法實現高度的數據共享。國有企業未構建高效的信息數據共享系統,導致業務和財務部門缺乏數據溝通,難以從數據層面為業財融合的良好實施提供支持。
考察國有企業現階段的發展狀況可知,在推進業財融合的過程中,部分國有企業原有的制度和流程兼容性不強,影響了業財融合的實際效果。另外,國有企業的業財融合工作以財務部門為主導,在這種情況下,對業財融合實施效果進行考核評估,要以財務部門為第一對象,并認定此類部門的責任。這樣一來,就無法激勵業務部門推進業財融合的積極性,甚至可能在業財融合實施過程中引發兩個部門的矛盾[6]。
部分國有企業在開展財務管理的實踐過程中,為實現對業財融合的有效推進,強行實施了與自身特點不適應的改革管理,導致業財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畸形態勢。從實際情況來看,業財融合程度是關于國有企業業務職能的具體范圍、財務管理和國有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平衡問題。從部分國有企業推進業財融合的實際進度來看,部分國有企業傾向于改革業務范圍,或改革財務管理的具體模式,但怎樣在業財融合的推進過程中使兩者保持平衡,這一關鍵問題仍未得到重視。部分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業務經營仍保持著舊有模式,未跟上業財融合的具體進度,呈現出較強的粗放性,忽視了國有企業的發展需求,未與市場接軌[7]。部分國有企業業務管理與財務流程未實現充分融合和發展的平衡,影響了業財融合跨越式發展的實現。
部分國有企業缺乏完善的預算控制管理。在推進業財融合的過程中,國有企業各部門須加強溝通交流和協作配合。對國有企業財務部門而言,預算管理是其重要工作。國有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的過程中,須從全局角度展開協調規劃,實現對預算控制的有效完善。國有企業在實施業財融合的過程中,要投入大量資源,有效推動業財融合進程,同時激發自身活性,促進業務模式和財務工作流程的更新升級,實現活力更強的動態管理。在此過程中,怎樣高效利用成本資源,如何有效推進業財融合,并加強預算控制,是國有企業須重點思考的關鍵問題。
國有企業在實施業財融合的過程中,需要督促各部門不斷整合自身原有的各項信息,但各部門仍沿襲固有的工作模式,不具備業財融合的典型特征,缺乏深度融合和高水平合作。部分國有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的過程中,未能突破部門之間存在的壁壘,難以實現深度的信息交流和高效的信息整合,未將財務部門打造為信息共享中心,各部門人員也未以自身的業務范圍為依據,推動構建具有整體性特點的組織架構,無法從根本上打通業財融合的途徑。
部分國有企業下設諸多部門分支,具有較為廣泛的經營范圍和工作內容,且涉及復雜的內外部因素,這導致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與業務管理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國有企業要逐漸形成統一的作業標準,據此準確記錄各部門、各崗位、各項業務的開展及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數據,并展開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業財一體化的工作平臺。為實現上述目標,國有企業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財務和業務兩部門應加強協同交流。對于某些存在較大差異的計算、統計類工具,要限制其使用,在業財融合過程中逐步推進統一化的工作處理方法。第二,驗收業財融合結果時,要保證驗收標準統一。在落實某項工作的過程中,負責該項工作的相關人員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問題,并針對各部門、各工作項目不同的具體內容統一構建量化標準,通過比較法有效控制差錯率[8]。
國有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之后,要對財務管理報告進行多層次的有效利用,將財務管理報告相應的制度機制引入現行的管理工作相關機制。以國有企業開展年終考核為例,國有企業可通過財務管理分析相關結果,快速準確地提取主要的貢獻點和各個利潤點,整合業務管理相關部門尚未消除的弊病,并予以解決,確保財務管理能為經營提供助力,促進各方面工作高效良好開展。另外,國有企業在開展各項管理會計工作的過程中,可采用滾動預算法編制相應的預算報告,為管理會計策略和工作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管理狀況和各項財務數據還能為財務管理相關活動提供參考條件,增強其準確性。
國有企業要加強業財融合系統建設,并改善硬件條件,從技術層面為業財融合的良好開展提供支撐。國有企業應夯實各方面的基礎建設,并以實際情況為依據,構建高效良好的業財融合系統,形成統一的管理中心,為各部門推進業財融合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和嚴格公正的考核。為保障各項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國有企業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設計科學的方案流程,并以此為依據高效開展工作。第二,增加資金投入,加強與大型企業的合作,并將實際情況作為依據,科學設計業財融合系統。第三,引導組織業務和財務兩個部門深入分析和科學設計業財融合實施流程,開展有條理的系統建設。國有企業可加強對ERP系統的運用,以自身發展需求為依據,優化完善信息系統,優化各項業務處理流程,實現自動化的財務和業務管理,進而促進業財融合良好發展。
為確保業財融合高效推進,國有企業必須明確各部門的權責邊界。第一,要將相關財務工作內容納入業務部門的工作范疇,同時確保財務部門負責資本規劃及相關模型設計等內容,保障業財兩類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第二,要以現實情況為依據,將業務部門具體參與的項目指標納入國有企業現行的考核系統。第三,要明確并規范業財融合涉及的一系列責任,督促業務和財務兩個部門提供技術層面的支持。第四,要拓展業績考核相應的指標范圍,規范各部門相應的業績增長指標,開展定量考核,將國有企業考核實況作為依據,綜合評估財務部門的工作情況,確保財務相關工作能高效開展。
在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中,業財融合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國有企業推進業財融合,既不能激進,也又不能止步不前,要把握業財融合程度,確保業財融合優勢充分發揮。要確保業務管理具體范圍和相關職能發展良好,適應財務管理的改革進程,避免匹配過程中出現偏袒一方的現象,保障業財融合平穩實施。
推進業財融合能促進國有企業高效整合各部門資源和相關數據信息。國有企業須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體系和相關制度,實現高效有序的預算管理。國有企業財務部門應著眼于全局,綜合考慮各部門的具體問題和詳細計劃,形成科學決策,有效規避財務風險。國有企業要科學分析業財融合推進過程涉及的預算成本投入,詳細制定預算規劃,嚴格遵循預算計劃,結合成本控制規劃優化相關改革投入,與業財融合推進過程中相應的目標階段相對照,開展規范自查和有效管控,將成本預算和投入控制作為業財融合的推進重點,在改革的關鍵時期和關鍵節點上,結合實際情況,保證業財融合良好發展。上述體系的構建能有效規避相關財務風險,確保投入的資金成本落實到業財融合的推進過程中,促進業財融合持續平穩發展。
國有企業推進業財融合,離不開各部門的聯合,各部門要實現深度融合和高水平合作。國有企業要通過程序構建,促進各部門合作交流,整合各自的數據信息,依托大數據技術科學分析和妥善處理數據信息,實現更高質量的業財融合。國有企業在落實工作任務時,應由財務部門整合細化,并科學統籌和有效控制各部門管理流程,深入分析業務項目涉及的關鍵節點,并對問題數據形成合理反饋,實現對業務風險的有效規避,消除項目隱患,確保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的業財融合。
實施業財融合能大幅提升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有效規避各類風險,高效落實各項財務工作。國有企業實施業財融合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業財融合的可實現質量不均、業財融合系統的局限性較強、相關制度和流程缺乏良好的兼容性、業財融合程度不平衡、缺乏完善的預算控制管理等。因此,國有企業要通過實施統一作業,促進財務管理報告充分發揮實際價值,加強系統建設和改善硬件條件,明確各部門的權責邊界,平衡業財融合程度,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體系和相關制度等,實現業財融合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