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久成
(青島平建建筑安裝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分公司,山東 青島 266000)
隨著大數據采集與整合、人工智能、財務機器人等技術的革新,建筑業逐漸從工業化時代過渡到數字化時代。基于目前特殊的經濟形勢,新基建行業產業鏈的高速發展將推動傳統建筑業發生重大變革。傳統型財務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更新換代的多樣性項目,會計信息系統受到新技術和新業務發展的驅動,財務共享中心與大數據、財務機器人等技術互相加成,將打破傳統財務核算的固有思維,智能財務必須徹底融入業務管理各環節,不斷完善業財稅一體化建設,從而形成業務部門信息與財務數據高效統一的業財融合信息系統。
施工項目間相互獨立,不同項目因受所屬類型、施工工藝、施工地點、合同條款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項目管理層對數據信息也有個性化需求。企業的會計核算以會計準則為依據,按標準會計處理方法對業務進行數據加工,應當縱向橫向口徑一致、相互可比,遵循可比性原則。然而,如今的業務與財務信息統計標準有差異,就會出現“兩層皮”現象,各部門“各踩一腳西瓜皮”行為也會導致業財融合進程緩慢。
業財融合的實質是企業的一種內部協同管理方式,財務融入業務各環節,通過業務和財務的有效結合,對經濟活動產生的業財信息進行深加工,使財務由事后監督延伸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監督,以實現對企業管理全流程的預測、決策、核算、控制、考核及評價的管理體系。與之相反,業財“兩層皮”現象是由于會計信息系統與其他業務系統獨立,財務在項目經濟業務開展前期參與不足,多是在事后開始記錄、分析與總結工作,導致財務與業務溝通過程存在信息偏差,出現財務信息孤島現象,財務對業務活動的融入度不高。基于此,建筑企業可以通過搭建智能化的全面信息系統實現業財稅一體化,將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資金、稅務、成本、收入等財務信息與業務活動動態信息相融合。
施工總承包合同管理涉及工程管理、安全質量管理、工程造價、工程監理、會計核算、管理會計等領域。在項目管理實務中,項目施工地點各異、地區規章和規范要求不一、業主需求多樣等問題使得施工企業管理和業財融合難度較大。業財“兩層皮”現象不僅會增加項目基層的工作量,也會讓企業管理層對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存有疑慮。
1.管理報表與財務報表數據標準差異
財務報表信息是基于對原始憑證的數據匯總、歸集、加工及整理成果的數字表現形式。財務報表由內部管理人員編制審核,供外部使用者實現評估、衡量目的。站在總承包方企業集團角度,投標環節總承包合同的清單價及綜合毛利率已確定,施工單位獨立核算其分包的項目時,財務報告要以分包合同約定的毛利率為依據,企業集團財務報表不是簡單的數據匯總,而是要統籌分析并加工整理。
2.財務部門與業務相關部門對施工作業過程的核算差異
財務部門與物資部門在成本歸集環節存在差異,財務中心對材料采購與使用過程起著事后監督作用,而對材料成本的計算依據缺乏充分的審核依據。財務無從核對施工環節材料是否浪費、入庫材料是否真實、實耗材料與清單價格、預算成本之間節超明細、市場單價變動幅度等關鍵數據信息。若僅依靠工程造價部門的計價核算和物資部門定期盤點來規范材料使用情況,必然會造成工程信息與財務成本信息不對等。
財務與設備管理部門在核算方式上存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資金活動層面。以大型挖機設備的采購和使用為例,某高鐵站房工程需要在鐵路沿線的多個施工地點使用大型挖掘機,若選擇分地區租賃設備,取得13%稅率的有形動產租賃專票,會計核算中計入租賃成本,是以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在每次支付租金時計入;若選擇租賃設備并配備操作員模式,取得9%稅率的建筑服務專票,會計核算中計入租賃成本,是以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在每期支付服務費時計入;若需要一次性購入設備,取得13%稅率的固定資產專票,會計核算中計入固定資產科目,則根據固定資產準則,折舊分期計入項目成本,而投資活動現金流量一次性計入。
財務部與工程部的差異是賬面確認的完工進度與現場確認的工程量不同步,與工程造價部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賬面收入與在甲方確認的簽證收入上。例如,某高鐵項目采購的鋼材在臨時設施建設、主體結構建設兩個施工階段的業務核算和財務核算方式均不同,樁基、橋梁等主體建設階段耗費的鋼材計入主材耗費科目,于領用當期確認收入;造價部門則按月或按合同約定工程量編制工程結算書。
3.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管理系統互相獨立
建筑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已實現財務信息集成系統建設,但隨著項目管理模式的更新迭代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財務信息系統與造價管理系統、合同及付款管理系統、流程審批系統之間逐漸缺乏有效銜接。當物資計劃管理平臺與會計系統無法銜接時,業務和財務需要分別整理合同資料、到貨、開票、結算、付款進度等資料,且財務部門要根據要求將業務數據二次加工[3]。例如,業務部門在流程審批系統提交付款申請,財務必須對照合同管理系統審核付款申請的節超情況,付款流程審批完成后,出納在資金管理平臺手工錄入信息后付款,會計在財務系統生成會計憑證,最后在合同管理系統中更新付款情況。
項目成本核算是基于項目產值確定的假設,即“成本+利潤=收入”的核算思路,用完工百分比方法計算倒推收入數據的模式。業務核算是基于收入和成本的不確定的假設,即“收入-成本=利潤”,依靠項目管理取得增量工程簽證,實現降本增效的動態化模式。施工環節的業務處理方式不一樣、資金活動在過程管控各環節輸出結果差異、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信息系統不兼容都是業財“兩層皮”形成的原因。
收入確認金額按照發生成本為依據計算,前提是假定項目的合同履約成本與確認的收入呈正比。但在項目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過程復雜多變,收入與項目成本并非簡單的“Y=A+B*X”公式關系。
通過計算不同試驗要素場能量差值,即平均總能量EDTE(Difference Total Energy,DTE)(Zhang et al.,2002)來衡量擾動成員對預報場影響的敏感程度。一般情況,EDTE大,擾動對預報的影響大;EDTE小,擾動對預報的影響小。計算公式如下:
項目業務核算具體包括施工項目的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合同履約情況、人機料的耗費明細、經營成果分析等,是經營管理過程中所有環節的價值體現[4]。在物資完成領料手續后,施工現場存在材料分次使用,財務按一次性投入計入當期成本但有存貨未使用的情況,也存在現場有可回收廢料未處置的情況,這些都會導致財務歸集的成本與現場統計成本有出入。
項目經濟業務活動的終點是資金活動的起點,會計核算是對業務發生結果的記錄。在過程管控環節,項目的多樣性、現場的多變性、施工工藝的復雜性、業務前端的不確定性等可變因素,導致傳遞到財務的原始憑證可能不完整、不合規,業務資金與財務資金不同步且存在偏差[5]。
施工企業的財務核算管理實際是記錄“貨幣資金—生產儲備資金—項目產品資金—貨幣資金”的資金循環活動過程,因此在財務工作環節,預算、核算、控制、分析、考核是對資金活動的數值化監管過程。財務分析是對項目經營的實際成果與計劃數據的偏差程度進行分析,分析依據是項目經濟業務形態的資金活動會計記賬信息,主要是分析各因素對公司的影響程度,并提出糾正偏差的建議。
建筑企業實行職能部門精細化、專業化管理,各部門分工明確,但出于利益考慮,各自管理目標不一致,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業財融合。部分建筑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稅務管理系統、報表系統、造價管理系統、物資管理平臺、流程審批系統等各業務板塊只有部分交叉或完全獨立,系統之間缺乏有效銜接。
建筑企業目前的會計信息系統對采購環節的核算包括點收入庫、發票過賬、領料出庫、應付賬款清理等工作,財務工作集中在核對系統集成憑證與紙質單據內容一致性、核對合同付款條款、款項支付、會計憑證制證等方面。隨著建筑企業集團間聯合體中標、集團公司工程總承包項目等大型項目管理模式的出現,現有的核算方式和工作效率不能滿足龐大繁復的業務量。物資部門上傳影像資料后,仍要靠人工審核出入庫單、采購發票明細、付款信息,使得項目財務在業務單據資料的審核記賬上耗時過多,難以向財務分析、管理崗靠攏。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與實踐應用,建筑企業集團也在尋求業財稅一體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財務核算向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建設發展,建設數字化業財融合的信息管理平臺后,業務信息更規范,業務與財務輸出信息口徑實現一致。
建設業財稅一體化的前提是會計信息系統統一,同一個系統內實現“業務數據—稅務數據—資金數據—會計信息—業務數據”閉環。業務部門將進項發票掃描進稅務模塊中,利用財務機器人實現自動讀取發票信息,在金三系統大數據庫進行信息比對,可自動查詢發票真偽,生成進項稅臺賬并自動勾選認證,稅務系統與金三系統、納稅申報系統對接,通過RPA技術實現自動納稅申報。
完成開票審批流程后,系統自動開具發票,在財務模塊自動生成記賬憑證。月末賬面增值稅明細與申報系統明細比對一致,自動完成納稅申報。資金系統和票據系統、流程審批系統、財務記賬系統連接,完成付款審批流程后自動填入銀行賬戶信息或票據信息,付款完成后自動生成付款憑證。企業應將數字技術引入信息化建設,將稅務模塊、資金模塊接入會計信息系統平臺,將財務從重復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層需要對項目的運營作出合理的成本預估和利潤預測,財務要給各業務部門提供必要的財務數據,也要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依據。可將施工環節的各部門納入信息管理平臺,各部門互聯互通,形成環島。企業利用OCR識別技術實現發票與原始單據自動匹配,以及信息審核、生成憑證的自動化。引入大數據算法實現從合同中提取施工標準信息,從原始單據中提取賬面的材料品規、使用數量、入庫時間、單價變動等信息,構建模型后實現材料的發料成本預測,實時監督成本的合理性及風險變動。智能系統還能自動對比清單價、計劃價、模型價及市場價的差異,為管理人員提取材料數量和價格變動區間,判斷施工工序錯誤導致的材料浪費、市場價格上漲導致的成本增加、現場管理問題或其他原因,促使項目管理的因素分析實現智能化。
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工作量繁重,企業在實現業財融合的基礎上建設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報表系統,能及時、準確地為管理決策提供有用信息,是管理決策向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步驟。會計信息平臺或財務共享中心會計核算的標準化、自動化是實現自動化報表的前提條件。若沒有統一的信息平臺,報表系統從業務系統和財務系統整合就需要做多個對接接口,而且不能保證長期性的效果。企業應選擇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平臺維持系統的性能和效率,以保證能夠支撐大量核算主體的報表同時生成。
“新基建”的發布加快了我國建筑企業集團數字化轉型進程,數字化轉型是建筑企業在逆境中的重要突破口。企業應該具備轉型意識,樹立全流程管理、財務大數據管理、實現組織協同在線等新理念、新意識,通過業財融合幫助企業集團搭建業財聯合平臺,提升信息輸出質量和效率,凸顯財務工作的重要性。建成企業智能業財融合信息平臺后,企業管理工作轉向數字化,能夠提升企業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的輸出質量,提高業務信息處理效率,實現管理報表和財務報表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建設,使項目管理環節和財務管理互通互聯,從而有效避免財務信息孤島現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