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英
高爾基曾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為師從教,若沒有帶著“愛”來,那職業生涯注定會失敗。
一、用正能量的言行,凈化學生的心靈
教育藝術是先說話,后以人心為藝術。中學階段是學生思想、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教師無意間講了什么,可能會對學生生活造成或良或惡的影響。教師要善于發現和解決。要注重溝通上的語言藝術和行為藝術,對孩子的錯誤或者錯誤傾向要保持耐心,像園丁一樣一枝一葉地修剪。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要鼓勵他們,在校園生活中盡可能讓學生發揮出優勢和長處,培育學生的自信心。
初中生活,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人生命運的轉折點,更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有很多孩子,在初中開學的一兩個月,面對學習成績的下降——在小學,沒有考90分以上就算差,沒有考100分就不算好,這在初中,當然做不到——就會陷入一種嚴重的自我懷疑。有些孩子很幸運,能夠歷盡艱辛,重整旗鼓;但是有些孩子,可能就在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一蹶不振了。有愛的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首先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的根源以及學生行為的成因、背景,并與教育的視角結合起來,以“愛”為出發點,像好朋友似的與學生談心、交心。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這才是出于對學生的愛。這樣堅持下去,來自學生的麻煩就會減少甚至消失。
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我們在教學上需要保持最真誠的初心,愛學生良好的天性和鮮明的思想,把這種愛作為教師事業甚至生命的動力。師愛不僅體現了教師的美,也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師愛可以打開每個學生的心靈。
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容忍他們的小缺點。在教育中,讓他們明確地樹立一種正確的觀念,即是非觀和道德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我們的期望寄托在每個學生身上,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讓他們在思想和情感上產生共鳴,讓所有學生感受到師愛的溫暖。我們要將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崗敬業有機統一,牢記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始終用飽滿的精神面貌來面對學生,讓他們從課堂上、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教師對祖國的熱愛,對崗位的敬愛,對學生的關愛。
三、尊重學生的差異
教師要有“仁愛之心”,也就是說要有師愛,即教師對學生的愛。這個愛是毫無血緣的愛,是不功利的愛,是理性智慧的愛,這個愛是教師教學上取得成功的基石,是教師在獲得學生信賴、尊敬之后無往不勝的教學法寶。
教師的仁愛要求所有教師都真誠地尊重學生。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首先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有用的才能。然而,中國傳統的教師文化賦予教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良好的教師教育品格,也就是教師在重視學生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教學理想和方式。
李鎮西曾經說過,只在教育中有愛是不夠的。情感不能代替教育。必須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感受到學生的幸福。了解他們的個性和精神世界。沒有理解的教育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性格,并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同時,教師的尊重也在于學會如何欣賞學生,這并非單純地賞識學生,更不是單向地旁觀,而是使每個學生在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同時得到尊敬和信任,以更進一步地提高自己。
四、牢記育人初心
陶行知先生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我們教師如果都保持這樣的心態,會讓更多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尊重學生、以身作則能有效引導學生的行為和學習。“學為師,體為本”既是對傳統教師教育行為特征的總結,也是培養現代教師素質的需要。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在先,師德為首。教師要以身作則,牢記育人鑄魂的初心和塑造時代新人的使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方法和內容;要加強理論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為做好新時代的人民教師和塑造時代新人而繼續奮斗。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