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若蓮
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蘊含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又高于傳統的“因材施教”理念。維果茨基認為學習者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由原先的教育和學習情況形成的實際發展水平,二是在能力較強的同伴幫助下或者教師的指導下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初中物理實施分層教學,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出發,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難度方面體現層次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更高效率地達到教學目的,更好地促進學生水平的躍遷。
一、分層教學的過程和策略
1.有的放矢,分層備課。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障。分層備課要明確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定各層次班級的教學目標。C層班級學生要求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教學中注重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B層班級學生在C層學生要求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A層班級學生在B層要求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傊?,備課時要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深入研究教材,緊扣新課程標準,明確分層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安排合適的教學進度,設置分層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收獲、各有發展,保證分層教學的有效性。
2.因材施教,分層授課。課堂授課是分層教學的關鍵環節。C層班級的教學難度不要大,必要時可放緩教學進度,淺講多練,指導學習方法,抓習慣養成;B層班級正常教學進度,適當拓展課本的知識,精講精練;A層班級的教學進度適當加快,教學難度和課堂容量加大,拓展的課本內容較多。 在同一個班級的教學中,基礎、簡單的問題優先讓c類學生回答,b類學生回答稍有難度的問題, a類學生進行補充,使不同類別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并獲得成功。班級中的a類學生要起到“領頭羊”作用,幫扶其他類別的學生,促進b類學生向a類學生靠攏、c類學生向b類學生轉化,促進小組共同進步。
在“伏安法測定值電阻”的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是教學的難點,如何分層教學突破這個難點呢?
對C層班級學生,我提出問題:“比較三次的測量結果,電阻大小相同嗎?會隨電壓變化嗎?這說明什么?”教師明確引導學生觀察三次電阻的大小并與電壓的變化相聯系,學生稍加思考能得出“電阻大小與電壓、電流無關”的結論,輕松突破對“電阻”的認識誤區,獲得成功的體驗,保持了學習的信心。
對B層班級學生,問題變為 :“分析三次實驗的數據,對于電阻的大小你有什么發現?這說明什么?”通過三次電阻大小測量結果的分析來發現什么呢?在教師的點撥下,B層班級學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并提高了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能力。
對A層班級學生,問題變為:“分析三次實驗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這說明什么?”這很考驗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教師放手讓A層班級學生交流、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思維碰撞后基本也能歸納總結出“電阻大小與電流、電壓無關”的結論,并使綜合能力獲得提高。
3.注意梯度,分層作業。課后作業的意義在于反饋教學情況,檢測、鞏固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C層學生作業量較少,以基礎、中等難度題目為主,以落實雙基為主要目的;B層學生作業量適中,以提高性的作業為主,側重于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A層學生作業量稍多,作業的靈活性、探索性加強,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傊?,作業的數量和難度要適合各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完成,而又能在原水平基礎上有所提升。
二、分層教學的反思
1.層次劃分的數量。劃分幾個層次由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決定,一般劃分兩到三層比較合適,不要超過四層。劃分的層次不是越多越好,層次太多,教學實施難度大,且會導致最低層次的班級學生整體實力太差,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分層教學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注意教育公平。在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中,要秉持“有教無類、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不同層次班級的教學硬件條件要相同,師資搭配要均衡合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給予同樣的尊重和關愛、給與同樣的支持和幫助,否則就違背了分層教學的初衷。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