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杰 童宇陽
一、緣起:“雙減”不是減預習
繁重的課業負擔飽受詬病,“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作業的設計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如何秉承“提質增效”的新理念,提高作業質量,優化作業管理?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預習歷來受到老師們重視,一線教學中,常見兩種做法。一種是憑經驗,讓學生讀一讀課文,圈一圈生字,組個詞,了解一下大意,提出不懂的疑問,在書上適當批注之類,上課大多從檢查字詞認讀開始。另一類是老師設計課前預習任務單,讓學生完成,題型涉及需掌握的字詞、想讓學生了解的主要內容及主題思想等,上課會就此任務單展開教學。仔細觀察一下,第一種做法要求比較模糊,學生易敷衍了事,養成習慣后,對語文學習、做人做事都不利。第二種做法任務明確,但頗為生硬,教師的主導意識過強,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空間有限。每節課課后一般都有鞏固練習,加上課前預習作業,一課一練變成了一課兩練,有增加課業負擔之嫌,學生會不堪其累,逐漸失去興趣。
二、實踐:讓預習“聽得見”“看得見”
首先,讓朗讀充分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讀幾遍,多大聲,學生做主,自己決定。第一遍疏通字詞,吐字清晰、準確即可,磕磕絆絆沒關系。第二遍把句子讀通順了就是進步。第三遍第四遍可以邊讀邊想想課文的大意講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讀的遍數多了,不僅能文從字順,還能讀出一點自己的感受來,做到繪聲繪色,這就算為新課做好了準備。朗讀的過程中,不但憑借已知的學習方法自學了生字詞,而且對通篇有了個整體認識,熟悉了教學材料,做好了學習的心理準備。
其次,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的預習可視化。學生朗讀完課文后,可以對難認難記的字詞、課文梗概、作者寫作意圖、不懂之處做一梳理,作為幾個分支畫入思維導圖中。如果對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跟課文有關的故事感興趣,預習時做了了解的都可以納入。學生可根據自己所學決定分支的多少,導圖的詳略。這項練習的核心訓練是提取關鍵詞,思維導圖要用簡短的概括性的詞語進行標注,所以呈現出來的是學生思考加工過的成果,不再是簡單的抄寫。從整體分支布局,到關鍵詞選取,到配色配圖,完成思維導圖,這樣的預習既有挑戰又有趣味。
最后,通過交流展示讓預習“被看見”“被聽見”。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課文,借助思維導圖,講述自己的所思、所得、所惑。學生有備而來,難度不大,易操作。不同的思考得到了尊重,每個人都會受到鼓舞,包括老師。在交流環節中還可以逐步提高要求,如:根據其他同學的發言調整自己的內容,根據所給時間長短決定講述重點。以課文朗讀和思維導圖的交流展示作為新課的開始,能極大地激發學習效能。
三、 反思:優化預習設計更好落實“雙減”
(一)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畫思維導圖的設計同時關注了課文的內容意義和形式意義,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邊讀邊想、邊寫邊畫,初步感受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大致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方式讓學生在上課之前,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已經到課文中走了幾個來回,完成了一次聽、說、讀、寫的閉環訓練,思維、審美也同時得以發展,真正凸顯了為提升語文素養而設計的理念。
(二)助力課堂提質增效。預習展示環節,是讓學生的預習“被聽見”“被看見”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意義重大。學生的一讀一講,蘊藏著重要的資源。作為老師,充分利用好這一環節,能從中讀懂學生、把握學情,為精準教學、高效教學提供支撐。從朗讀和有代表性的思維導圖中,可以找到一般的、共性的學習起點,判斷出該課文的學習難點在哪里。由此,有助于迅速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遴選出需要補充的資料、需要開展的練習,組織學生進入較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中去。而這些看不見的思考則有賴于老師的“預習”完成情況。
(三) 不足與展望。因為學段不同,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發展水平呈現出階段性特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各學段的閱讀理解教學目標和要求也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低年段的學生更喜歡朗讀,高年段的學生學習運用思維導圖會更熟練。另外,不是各種體裁、各種長度的課文都適合朗讀加畫思維導圖的方法,如:詩歌更適合朗讀,而較長篇幅的小說或者應用文更適合默讀。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