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堅
當今社會,許多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而隨著心理、生理的發育和發展,其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導致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不僅如此,這種不良的心理健康還會讓學生的三觀造成崩塌,從而對學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那么,如何才能夠提出有效的策略,解決不同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呢?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我國初中生主要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調查
第一種是學生學習的心理問題。首先是感覺自己的心理學習壓力很大,容易造成焦慮、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其次是對一切教學活動都不感興趣,俗稱厭學,這種情況不僅會出現在成績差的學生身上,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也同樣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最后是有考試焦慮的問題,尤其是遇到重大考試時,這種心理變化就會變得愈發強烈。
第二種是人際關系的心理問題。對于此類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師生關系緊張,所謂的師生關系緊張,就是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較少,導致相互之間不信任、不理解。第二個方面是同學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的校園中,同學之間相處的時間遠比教師和家長來得更多,若不能夠使學生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就容易出現排擠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孤獨感油然而生。第三個方面是親情關系,對于初中的孩子來說不和諧的家庭會給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甚至有些家長會使用家庭暴力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種方法不僅不可取,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心理陰影,從而產生各種不良的心理問題。
第三種是情緒問題。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在青春期發育時期,由于心理產生了變化,從而造成情感上的變化。像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教師的一個態度、一個微笑、一個批評就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時而高興、時而激動、時而消沉。而這些都是不健康心理的重要表現,不僅如此,情緒問題嚴重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與他人產生沖突、不上進,甚至對自己的前途悲觀,對現實無奈導致最后放棄。
針對以上這三種主要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本文主要針對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對應的分析工作,具體的學生心理健康調查情況如表一所示:
從調查數據看出,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與父母關系差占比最高,占了48.2%。這說明造成學生不良心理健康的原因一部分來源于家庭。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生是由于學習方面的問題,而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從而導致學習態度差,厭惡學習的情況出現。
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遠比其他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要高占比46.4%,緊接著就是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占比28.7%。因此,學生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要能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不同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個案研究
在對本校的調查和分析中,我們能夠發現,造成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有很多。為了能夠進一步探究學生產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從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下面從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典型的學生入手,進行詳細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具體的個案研究如下所示:
第一個案例研究是針對本校七年級的學生小康,該學生在心理健康調查的問卷結果中顯示,主要體現于食欲差、容易受到驚嚇、思維不清晰,在情緒與溝通方面也是很難能夠與他人之間正常相處。通過深入的觀察發現,該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都是出于消極的狀態,不太喜歡與其他人接觸,也不愛說話,甚至缺乏該有自信心。而從與家長的溝通中,能夠知道,該生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家庭的陪伴,家長不能夠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通過有效的溝通,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這種情況就會讓孩子缺失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從而出現各種心理健康的問題。
第二個案例研究是針對本校九年級的學生小豪,該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雖然喜歡與同學間相處,但是自我的控制能力極差,不僅容易與學生起沖突,還會與教師產生矛盾。尤其是在紀律方面沒有基本的概念和準則,不懂得什么是尊師的道理。不僅如此,從觀察中還能夠發現,該生在情緒激動時往往會喪失理智,有時候出現大吼大叫的常見。而針對這個學生出現的情況,我們進行了多次與家長的聯系工作,雖然家長答應能夠與學校進行配合,共同幫助學生改善不良的心理問題,但是在實際的輔導過程中,依舊沒有什么效果。這說明關于這種類型的學生是由于青春期發育而導致心理發生了改變,情緒上的動蕩。而想要幫助該類型的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不僅需要長期的輔導和教育,還要能夠多給予一定的鼓勵。
第三個案例研究是針對本校七年級的學生小韻,該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都乖乖巧巧,但是實際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該生總是會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若教師沒有關注,就會讓該生的自卑感越來越強烈。因此,對于該生存在的問題,我們也進行了溝通工作,讓該生與我校的心理輔導老師進行交流,從結果中得知,該生是由于從小就受到了家暴,從而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而對于這種情況,學校能做的就是要聯系家長,讓家長改掉自身這種不良的風氣,多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三、解決不同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有效策略
(一)通過家校共育的模式,加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
所謂家校共育的模式,就是通過有效的形式,讓學校能夠與家庭聯系起來,建立對應的溝通渠道。從而實現,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實際在校的學習情況、心理問題等。而同樣教師也能夠通過合理有效的渠道去了解日常生活中學生的生活情況,從而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輔導,從而改善學生不良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針對上述小康的案例,就可以通過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來進行對應的心理輔導工作。像教師可以通過微信來與家長取得聯系,并實時了解該學生的日常行為。如該生表示出強烈的厭學心理,那么教師就能夠在與家長的聯系中,通過家訪的形式來進行對該生的鼓勵行為,通過一些事件的回憶,來加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的。而在后續的輔導過程中,教師又通過開展班會課,將該生爸爸媽媽的寄語通過課堂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到久違的溫暖,從而拉近了與父母之間的聯系。通過這種家校共育的輔導模式來進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最有意義的,不僅能夠拉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解決對應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全面優化教師的行為,幫助學生改善情緒激動問題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的行為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學校的一切工作,教師是關鍵。心理教育也毫無例外,顯得更加的重要。因此,想要能夠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首先就要優化教師的日常行為,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例如,上述所提及的小豪,該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現象。若教師不能夠采取有效的形式,多鼓勵孩子,則會導致這種情緒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對于該學生情緒過激的時候,教師更多拿出多一點的耐心,在長期的引導和輔導中幫助該生改善情緒激動的問題。
(三)規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隊伍的規范,對于輔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最為突出的現象就表現在,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在問題還沒有形成最大化時,就通過有效的形式去改善。從而降低學校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不僅如此,規范心理健康隊伍的形成,還能夠有益于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從而增強自身學習的信心,提高心理健康的發展。例如,本校中的小韻,該生就是因為長期的家庭暴力,而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建立一個規范的心理健康隊伍,則能夠讓教師更加有依據的進行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除此之外,還可以對家庭的家長進行對應的心理輔導工作,在雙方之間形成一道橋梁,使其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完善自己的全面素質提高。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當孩子出現不健康的信號時,學校就要能夠引起高度的重視。不僅要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還需要加強校園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更加有意義。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