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手段,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對構建高效課堂起著重要的作用。縱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忽略提問質量和提問策略偏差的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鑒于此,筆者認為可嘗試從課堂提問的基本策略和優化策略兩個層面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課堂提問的基本策略
1.去偽問題,留真問題
“偽問題”即不能真正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問題,是課堂中的“虛假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提問過于簡單,設置的問題學生不用進行深入思考便能作答;二是提問過于深奧,超出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和能力,甚至超出語文教學的范疇;三是提問流于形式,不關注內容。
在以生本為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偽問題,留下真問題。“真問題”即問題能直奔課文的主旨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2.由多問題,變精問題
觀察一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現課堂提出的問題數量多,一節課下來,各種問題預計共四五十個。如此高密度的提問,可見在設置問題時,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問題設置的質量一定是很有限的。這樣經常性的提問,容易使學生陷入誤區,以為小學語文課堂就是回答問題,而忽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即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因此,在四十分鐘一節語文課的寶貴時間中,需要教師刪繁就簡,準確把握學生年段認知特點,將目光聚焦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核心點,依托文體,設置少而精的問題,達到對課文知識內容的梳理,對語言要素關鍵點的習得,對文本深意的領悟等。
3.從隨意問,到善于問
部分語文教師的課堂出現隨意提問,只讓舉手的學生作答,回答問題學生范圍小的現象。長此以往易出現“教學死角”,使部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減弱。
教師可從隨意性提問改為因材施教的“善問”,如先準確分析學生,給學生分層,根據課堂問題的難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數,分別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回答。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習思考能力強的學生能在挑戰問題中獲得信心,并起到示范榜樣作用;學習能力一般或偏弱的孩子也能在回答問題中積極思考,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提問的優化策略
1.問得準確,緊扣語用訓練點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需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中各學段的目標、各單元的語文要素、把握課文的重難點,結合課后練習、文本特點與學生學情,準確找出課文中適合語用的訓練點。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時,筆者提問“思考每一段:寫的是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它們是怎么樣的呢?”引導學生用圈畫批注的方式,找關鍵詞,并連起來,概括出一段的關鍵句。再以“讀了這個句子,我們眼前仿佛看到了……”想象畫面,體會鄉下人家風景的獨特迷人。這樣的提問,即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訓練點,又能運用學習到的語言文字。
2.問得智慧,激活思維碰撞點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需深入研讀文本,通過分析判斷,找出困惑處、矛盾處、延伸處,激活學生思維的碰撞點,促進學生思考,達到深度學習,最終提升思維品質。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時,課后第三題要求:“結合閱讀鏈接,看看宗璞筆下的‘綠’,又帶給你怎樣的感受?”筆者先滲透“什么是比較閱讀,為何開展比較閱讀,如何進行比較閱讀”的相關知識,再提問如下:“請同學們根據抓關鍵詞的方法,找相同之處;從行文的排列和語言的運用表達找不同之處。”在潛入文本、觀察對比、質疑判斷的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的碰撞點,引發深度學習與分析。
3.問得巧妙,升華情感體驗點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塑造,發揮學習主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提升課堂的效率。教師在設置問題前,可以巧妙地將文章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文本中發現生活,從生活中理解文本,在產生共鳴的情感體驗點設置恰當的提問,就能起到升華作用。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