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李挺之 胡曉銀
四川藏族地區是我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也是當年紅軍長征途徑要地。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四川大力挖掘藏族革命老區優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為保護其文化價值提供堅實精神動力同時,也極大地推動藏族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使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遺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自激互動,促進藏族革命老區經濟振興。
對此,從政府主導層面,國家出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等系列文件,為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與傳播提供宏觀政策指導;各個產業組織也在《“十一五”群眾體育事業發展規劃》等文件的指導下,積極扶持藏族革命老區民間體育發展,保護藏族革命老區民間體育遺產,實施藏族革命老區民間體育保護工程。
本研究從傳播符號學學科視野進入,形成一個與以往宏觀研究不同的,關于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播符號文本的自身意義生成邏輯及活態傳播的展面。首先,深刻把握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涵,揭示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所攜帶的“身體的日常生活實踐屬性”及“身體的景觀展演性”,形成政府主導及產業組織主導兩種關于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休閑體育旅游融合的傳播機制范疇。其次,將六種傾向性傳播意指納入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機制中,形成的一套覆蓋全域且閉合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休閑體育旅游融合的傳播機制。
一、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機制范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基在物質符號傳播的基礎上,人的主體性實踐及參與傳播,符號傳播學學科視角正是立足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群體性、活態流變性等特點。對四川藏族革命老區與休閑體育旅游融合的傳播機制的研究,要先集中回到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所攜帶的“身體的日常生活實踐屬性”及“身體的景觀展演性”上,通過從當今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際傳承及與休閑旅游融合的身體雙重實踐屬性的探討,對應得出政府主導及產業組織主導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休閑體育旅游融合不同傳播“型構”路徑。
從傳播邏輯上講,發生在藏族內部日常生活實踐范疇呈現縱聚合邏輯,依托藏族代際之間個體身體符號的傳承來實現;發生在藏族革命老區與其他民族之間儀式景觀范疇呈現橫組合邏輯,需要通過政府及產業組織的主導實現。
從傳播主體來講,藏族內部的日常生活實踐范疇主要進行文化內涵的權威闡釋,藏族內部需要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有充分解讀,才能身體力行傾力傳承;藏族與其他民族之間主要進行文化展演性表達,也就是說傳播者對藏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趨于其儀式的觀演性。
從傳播內容上講,藏族革命老區內部語言相通,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口耳相傳,因此其日常生活實踐范疇主要進行“物格化”的慣性實踐,藏族革命老區的傳承已經形成了身體力行傾力傳承;藏族革命老區與其他民族地區之間因為不同語言的交流阻隔,所有主要進行液態化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說傳播者對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趨于其儀式的觀演性。
從傳播媒介上講,藏族革命老區內部對身體媒介的含義闡釋較為熟識,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踐行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其日常生活實踐范疇主要體現的是身體的日常實踐屬性;藏族革命老區與其他民族地區之間對踐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體符號交流往往在符號的呈現層面,所以體現的主要是身體的儀式景觀展演屬性。
從接收主體上講,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藏族革命老區內部來說,主要是對其文化意義的接受與傳承;藏族革命老區與其他民族地區之間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主要是進行文化意義的二次“融構”以及二次傳播。
綜上所述,從傳播效果上講,藏族內部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是內涵性傳承;藏族與其他民族之間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主要是外化性傳播。
二、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遺與休閑體育旅游融合的傳播型構路徑
學者羅曼·雅各布森提出傳播符碼指過程中的六大因素:發話者、語境、信息、受話者、接觸、代碼。研究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在“日常生活實踐”與“儀式景觀展演”傳播路徑下,側重于傳播六因素的不同傳播型構機制。根據“日常生活實踐”的聚合作用與“儀式景觀展演”組合作用形成的一套覆蓋全域且閉合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機制。其中,側重于發送者、傳播內容、傳播符碼的傳播型構路徑需要通過政府主導來實現;側重于傳播語境、傳播媒介、接受者的傳播型構路徑需要通過產業組織主導來實現。
1.側重于發送者的傳播
這類側重于發送者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型構路徑強調的是培養傳承人的實踐慣性。具體來說,是通過政府主導的一系列手段,例如政府政策制定、劃撥專項資金、搭建實踐場所、發起實踐活動、建立非遺博物館、設立村寨公益性景觀宣傳等,促進傳承人更有力的表達。
2.側重于傳播內容
這類側重于傳播內容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型構路徑強調的是通過政府主導,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內含挖掘。具體來說,政府通過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堂、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扶持、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強身健體價值、幫扶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就業等手段,讓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得到普及。
3.側重于傳播符碼
側重于傳播符碼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型構路徑強調的是通過政府主導,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的正統性解讀。具體來說,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完善四川官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創造權威交流平臺、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的體旅合作項目、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業政策咨詢專區、建立政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就業者的“一對一”幫扶等,實現身體符號在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層次符碼挖掘。
4.側重于傳播語境
側重于傳播語境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型構路徑強調的是通過產業組織主導,實現液態情感體驗。具體來說,產業化組織深度參與,商業組織承辦活動、舉辦儀式、營造“非遺文化節”儀式氛圍、促進景觀化體驗、發起展演等,讓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遺的參與者都有直觀的感官體驗。
5.側重于傳播媒介
側重于傳播媒介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型構路徑強調的是通過產業組織主導,保持持續接觸性。具體來說,通過專業組織的產業化運營、“非遺文化節”持續性的活動開展、與媒體搭建長效合作、媒體持續跟進與報道、非遺展演地的商業性景觀宣傳等,讓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大眾傳播媒體,獲得較高頻率報道。
6.側重于接受者
側重于接受者的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型構路徑強調的是通過產業組織主導,讓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看者參與進來,實現非遺文化意義的融構。具體來說,營造觀者情感的共振氛圍、設置觀者參與環節、增強情感式沁潤體驗、發起觀者體驗的反饋、對儀式景觀性展演進行效果評估等,讓四川體育非遺的觀看者通過觀看體驗,提升主動傳播非遺文化的內在驅動性,主動轉化為體育非遺的傳播者。
結語
四川藏族革命老區體育是伴隨著藏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藏族體育文化形態,是藏族在長期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革命老區各個時期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內容,是藏族革命老區精神價值與思維方式的載體,其“身體的日常生活實踐屬性”極具傳承價值;其“所具備的身體景觀展演屬性”與休閑體育旅游產業高度融合,極具傳播價值。
【注:本文系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課題“四川藏族體育非遺與休閑體育旅游融合的傳播機制研究”(課題編號XXTYCY2021C04)成果之一;系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革命老區發展中心課題“四川革命老區流落紅軍長征文化遺產傳播研究”(課題編號SLQ2021SD-03)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