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相君
(哈爾濱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問題設計”是教師根據本堂課的課程目標將知識重難點通過問題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以達到激發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加強問題設計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應用有利于進一步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設計相較于其他學科有著十分鮮明的學科特色,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出黨的教育方針,將信仰、情懷、知識和創新融入到問題設計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會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力量,無形中幫助其增強政治認同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樹立堅定信念,防止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流于表面。理解問題設計在高中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內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問題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認知水平為基礎。高中階段的學生其知識結構逐漸趨于完整,各方面認知能力在不斷提升。無論是對于知識的認識,還是對于社會的思考都較為成熟。所以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充分認識到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學生所了解和熟悉的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其中有重點地穿插本節課所側重的知識點,讓學生在更好地吸收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二,問題設計以啟發學生思維為根本要務。提出問題后要先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在遇到瓶頸時教師適當地進行啟發,用問題激起學生主動研究和探索的興趣。第三,問題設計以側重知識生成為重點。由于應試要求,部分教師存在直接將問題設計為知識點問答,而忽視了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啟發。久而久之,學生只會麻木地吞咽著“知識米飯”。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現有的認知與所學的知識間構建橋梁,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知識內化。
問題設計的特點決定了問題設計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施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有利于拓寬教學手段增強教學吸引力。在課堂上,一個精彩的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探討的熱情,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逐漸轉變為“知識的領路人”。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更好地加深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另一方面,良好的師生互動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問題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主動創新的能力。通過問題設計及教學互動,課堂不再單純通過教師和書本讓學生去認識世界,而是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去探索、思考。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團隊的合作精神,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并深入研究和挖掘知識背后的內容。例如,在《經濟與社會》課程中啟發學生關注生態環境和身邊的社會問題。在《哲學與文化》課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識點。
隨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不斷深入,教師逐漸意識到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而問題設計就成為教學設計過程中的首選環節。通過提問和思考,將原本由教師口傳的知識轉變為學生自己探究答案。在這種環境下,對教師所提問題價值的要求變得更高。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對于問題的設計仍存在一定的誤解,將知識點作為問題直接呈現給學生,而忽視了問題設計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例如,某教師在進行《弘揚民族精神》課程教學時,針對民族精神含義的知識點做了如下問題設計(見表1):

表1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7.3弘揚民族精神問題設計節選
教師在學生作答后,只對學生回答的答案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之后直接引出了知識點,而忽視了問題導向背后的價值導向問題,即這些平凡英雄身上的精神對于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
好的問題設計可以通過展示問題情境,使學生準確地理解問題。學生可以在具體情境中,思考正確的解決辦法,提高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將知識靈活運用在實際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部分教師認為問題情境的作用是吸引學生的目光、活躍課堂氛圍,從而一味地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素材,活躍課堂氣氛,但過度活躍的課堂氣氛對于缺乏課堂掌控經驗的教師來說也會導致學生討論和發言的內容偏離教學內容。同時還存在部分教師為了使堂課教學方式多元化,而強行加入與問題提出并無直接關聯的情境素材。情境的存在與否與問題本身的產生并無影響,容易導致學生習慣性地忽略情境的存在而只關注問題本身。
問題設計的結構不合理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第一,單個非開放性問題設計的結構不合理。這類問題的答案有著很明確的指向性,它是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的知識點而設立的,可以加強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重難點的關注。但是這樣的問題結構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學生在解決這類非開放性問題時,大多會在課本上尋找答案,這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容易出現教師過度使用問題教學法而導致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第二,多個問題設計之間的結構不合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設計多種問題進行提問,但卻容易忽略多個問題之間的結構問題。在一個班級中,學生接受知識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如果教師將問題設計較難會導致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在問題設計中設計得過于簡單,會導致無法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理解。良好的問題設計應該在多個問題之間突出重難點,邏輯連貫,注意學生在掌握知識重難點時容易出現的偏差,要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論學科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對于高中思政課的問題設計手段和方式簡單化,不利于學生政治知識的學習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主要存在呈現形式單一性問題。多媒體的發展和運用,在部分教師團隊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部分教師對于多媒體的應用十分熟練,在課堂教學中會更多使用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問題,但是這也會導致教師和學生雙方對多媒體過度依賴。多媒體以直觀方式展現,但卻缺乏教師語言的描述,使得問題的呈現缺乏感情的投入,學生過度關注多媒體演示而忽視了教師對于問題講解的重要性。另一部分教師更習慣于傳統的講授方式,習慣于用語言來表述所提出的問題,這樣會出現在復雜情況下學生不能直觀地理解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因此,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問題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集體教研,豐富教學案例,不斷形成教學質量的標準化和教學設計的規范化,重視問題設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多元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教師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素養和能力決定著教學設計的質量。教師應轉變傳統教育中重知識輕價值的應試教育觀念,應當注意除了讓學生學到知識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情感價值觀的形成也尤為重要。所以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需要更好地將知識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融合,多角度列舉高中學生生活中真實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了解和關注的真實案例,讓學生通過運用已經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真正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激發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同時,教師要努力轉變角色定位。傳統政治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學方式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文化,教學過程缺乏啟發性和理解性。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對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踐行總書記“政治要強,思維要新,視野要廣,情懷要深,人格要正,自律要嚴?!钡牧椧蟆Un堂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學生對教師設計的問題作出思考和探究,在理解問題的同也實現了能力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應該通過問題設計交流和探討縮減師生之間的距離感,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真正做到傳道與授業、解惑相融合。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备咧兴枷胝握n的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所蘊含的理論知識覆蓋面廣泛,內涵復雜抽象。想讓學生更好地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需要教師成為一名“博學者”。教師要自覺樹立政治信仰,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哲學文化修養,做到常學常新。此外,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需要從多方面確定課程的三維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的重難點,在問題設計時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地調動學生對高中思政課的參與積極性,打造“金課”。
問題情境是問題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對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因此,構建合理的問題情境是問題設計有效的關鍵之一。筆者認為合理構建問題情境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問題情境構建多元化。課堂教學中思政課在問題設計時可以將“兩會” “國際經濟政治熱點問題”等時政新聞直接作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世情、國情。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課上時間,將與課堂有關的新聞內容分享給學生,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微課播報,讓學生主動地閱讀思考和展示。此外,思政課教師也可以積極開展特色實踐教學,如參觀“鐵人紀念館”、“九一八歷史紀念館”、“遼沈戰役紀念館”、“重走抗聯路”等形式讓學生從課本走入現實,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感受,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
第二,提高問題情境構建的邏輯性。問題情境的選擇多種多樣,但問題情境的構建過程一定要具有邏輯性。教師在構建問題情境之前要對教材深入研究,確定好本堂課想要傳達給學生的價值觀念,并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梳理授課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并與之前所教授內容進行銜接。應注意的是,由于思政課教學內容更新較快,需要在授課前由教師進行課堂模擬,積極開展教研模擬活動,檢驗所構建的問題情境的可行性,與問題的貼合程度以及與學生之間是否會引起情感共鳴,同時對不合適的問題情境重新構建。
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問題設計,需要對問題形式精心安排,適當的問題數量、合理的問題結構、多樣的問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問題設計的質量。如何做好問題設計的形式研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安排課堂問題數量。課堂上問題的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教學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教師要掌握好問題設計數量。如果問題過多,會導致部分問題無法及時得到回應,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強度;而如果問題過少,又會讓課堂內容過于輕松,無法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思維的作用,甚至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完成。問題的多少,沒有準確的定量,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教材內容的需要,教學環節設計之間的側重等多種教學元素靈活調整。
第二,保障問題結構合理。首先,單個問題的結構要合理。教師要注重單個問題設計的問題構成。要注意單個問題的提出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快速理解問題所要表達的內容,減少理解問題的時間。其次,多問題之間的結構要合理。增強知識點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要有所側重,重視學生邏輯性思維的培養。第三,開放性問題與非開放性問題設計結構要合理。非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針對性,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內容。而開放性問題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答案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兩種問題的主次關系,要專注于開放性問題,輔以非開放性問題,兩者互為補充實現教學目標。好的問題呈現方式需要輔助恰當的問題提問方式,思政課教師要從高中生實際情況出發,注意問問題的方式,可采取案例式、探究式、追問式等問題設計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找到問題的答案和知識的內涵,進而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
基于高中思政課的特點,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涉及諸多環節,問題設計環節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高中思政課的吸引力。有效的問題設計能更好地融合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三者之間的關系。良好的問題設計可以輔助教師將課堂教學中所傳達的知識、價值觀與學生的發展相結合,不斷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更好地實現高中思政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