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亮 耿雯雯
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的教育,是引導人自我完善的過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秉承“健康生長”的育人理念,立足于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聚焦品格,用愛為學生提供生長的沃土和動力。
學校從“愛”出發,搭建橋梁,打造班主任、任課教師以及家長全員參與的育人場境,凝聚力量,加強育人團隊建設。
班主任是班級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實施者。學校成立了“彩虹橋”班主任工作室,著力打造一支“心有溫度,行有智慧”的德育先鋒團隊。學校通過開展德育課題研究,定期組織開展班主任讀書沙龍等活動提升班主任團隊的育人理論水平;通過定期舉辦品格提升論壇、“青藍結對”活動分享班主任育人智慧;通過舉辦班會評比、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等活動提高班主任的育人實踐能力。
杜威指出,道德目的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并在一切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不論是什么問題的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在課堂,德育工作不僅是德育教師的工作,更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科教學要實現從“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轉變,教師也要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努力從學科教學中挖掘、提煉德育要素,實現學科德育滲透。學校在道德與法治、歷史、語文、英語等學科設置了課前三分鐘環節,通過“時政播報”“歷史臉譜”“即興演講”“Daily Report”等活動,連接學科與生活,從不同視角提升學生的品格。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保障,社會教育是延伸。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造成教育的缺失,學校要“看見”教育的伙伴,與家長、社會凝聚成共情共力的教育共同體,實現線上、線下的互通,共同助力孩子“健康生長”。
一是開通了“彩虹橋”家庭教育公益直播,搭建起三方溝通的平臺。學校利用網絡的及時性、靈活性、受眾面廣等特點,建立與學生、家長方便而又快捷的溝通渠道,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優秀教師、家長及學生代表齊聚一堂,直抒胸臆。學校在直播平臺推送家庭教育現狀分析、優秀育兒經驗分享、孩子成長中的困惑表達與應對等相關內容,和家長共同探討家庭教育難題的解決方法。在《扎心了,爸媽》節目播出后,我們聽到了來自學生和家長的真實心聲。原來,家長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不少家長表示看完節目后感到震撼和愧疚,同時也有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溝通。了解到這一點后,我們又邀請了兩位心理教師做了一期名為《非暴力溝通》的節目,指導家長掌握一些日常溝通的技巧。
二是成立了“彩虹橋”公益親子俱樂部,延伸親子活動空間。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忽略了高質量陪伴對孩子成長的正向激勵作用。學校積極創設親子互動的機會和平臺,協調多個社會部門與機構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家長自愿報名并充當活動志愿者,與孩子共同完成活動任務。在親子活動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而且孩子也能看到父母更豐滿的形象,無形中會促使孩子和家長建立起更為親密的關系。這些活動也強化了家校聯系,為家校共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出于對孩子們共同的“愛”,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通過各種活動緊緊凝聚在一起,全員育人,形成了育人共同體。
“愛”是指向內心的驅動力,“責”是指向外顯的行動力。“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對學生而言,“責”是“愛”的行為表現和結果,品格提升需要實現由內向外的轉化。為此,學校根據“愛”的輻射半徑,確立“自愛”“他愛”“大愛”三大維度的育人目標;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及其心理特征,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實現學生“誠樸”“理解”“擔當”的行動轉化。
愛自己、悅納自己是愛一切的基礎。學校的七年級新生國防教育銜接課程將國防教育與特色社團活動進行了有機融合,七天的訓練既讓學生有嚴明軍紀帶來的華麗蛻變,也讓其有特長展示帶來的精彩綻放。一場面向全體家長的盛大會演更是讓學生感受到了自我的可塑性。學校還開發了“發現·美”系列主題班會庫,由各班根據實際情況個性化開展思想教育,在班隊會中帶領學生領略生命之美、學習之美、等待之美、文明之美……學校還向學生征集“最美附中人”的特有氣質,凝練出了《“姿態美”養成口訣》,讓學生在一言一行中詮釋“美”,塑造更美好的自己。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理解是一種高貴的語言,是一種換位思考,是一種雙向的表達。為了浸潤學生的“同理心”,我校開設了“老班,我們愛您!”班主任節,用一周的時間讓學生走進班主任的日常。每年班主任節,學生都會自主設計logo 和告白卡片,精心策劃一節獻給班主任的班會,和班主任雙向告白;拍攝溫情短片《一天》,真實再現班主任一天中那些沒被“看見”的付出;學生還會自主分擔班級管理事務體驗班主任的繁忙……活動結束后,師生都收獲了滿滿的真情和感動:學生理解班主任的不易了,班主任感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類似的活動在我校常態化開展:定期召集學生去食堂幫廚一天,與交通部門聯手培養“小交警”參與學校門口的交通指揮……通過這些情感表達的載體,學生逐漸知道并懂得換位思考,熱愛并尊重他人,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胸有“大愛”的孩子是有擔當的少年,他能直面自己的責任,明白“我”不僅是“我”,還是國家的建設者,這就要求他具有堅定的性格,有理想信念,有家國情懷,有遠大追求,敢于擔責,勇于踐行。
我校舉辦的“14 歲,我已長大”青春儀式暨21 公里步行者活動,是每一個合格附中學子必須完成的挑戰。14 歲,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青春斷乳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開始發生變化,他們會有些叛逆,要求獨立卻又缺乏自控。同時,他們還需要被肯定,需要團隊的接納。學校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社會熱點確定每年的活動主題,并圍繞主題開展青春儀式系列活動。每年四月的最后一天,學校會舉辦莊嚴的青春儀式,儀式上學生自編自演的短劇《青年時代》讓他們穿越時間的隧道,走近不同時期的“新青年”;新團員的莊嚴宣誓讓學生在迷茫的青春期確定個人身份和集體認同感,給生命劃分重要的節點;儀式后的遠足活動讓學生在磨煉中體驗成長的陣痛,期間的志愿和祭掃活動讓學生感受肩頭的重任,引領學生有大愛、有擔當。
歌德說過,責任就是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在生命生長的過程中,愛與責任密不可分,責任從愛中衍生,責任在愛中顯得更加厚重。學校師生在品格提升工程的共同參與、建設過程中,將“愛”內化于心,將“責”外化于行,實現學生的“健康生長”,使生命的姿態更加優美、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