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境桓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國內外日趨復雜的經濟形勢,我國有針對性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
近年來,服務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重要,自2012年起,服務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最高。依照產業結構演變規律,配第·克拉克定理顯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演進趨勢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后再向第三產業轉移。服務業發展程度因此可以作為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在加速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促進服務業的轉型發展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內循環的重要抓手。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服務業即第三產業,指的是除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其分類眾多,可分為四個層次、15個門類。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至關重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背景下,關于服務業發展影響因素的探討備受關注。
一方面,部分學者驗證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和服務業發展二者的協同關系。
北大教授林毅夫(2021)提出,隨著出口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比重下降,經濟發展體現了兩大基礎規律:一是不斷提高經濟體量,二是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因為服務業大多是不可貿易,服務業比重越高,內循環的占比也會越大。鞏師恩、薛巖彤(2022)分析發現我國服務業以內循環為主,既具備消費和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的特點,也存在供給結構不合理、居民存在貧富差距等問題,并以此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的建議。王楊(2021)利用省域面板數據驗證了服務業發展和擴大內需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和區域差異性,并提出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另一方面,部分學者通過建立經濟計量模型,分析研究在不同地區或城市、不同類型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分別提出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不同區域服務業高質量、創新性發展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性。戴鵬、吳杰(2022)研究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因素從大到小為信息化水平、科技和人力資本投入、工業化水平,同時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存在顯著差異性。彭昱、周尹(2016)利用289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建立模型,研究得出城市規模、人口密度與服務業發展間存在顯著正向關系的結論。
不同類型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也有所不同。王冠鳳(2022)通過構建計量模型發現研發創新、金融資源、財政實力是推動上海高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并以此提出促進上海高端服務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包括利用上海國家中心城市的資源優勢,提供強大金融支撐,支持企業技術研發,建立區域一體化示范基地。鄢繼堯等(2022)研究提出,現階段家政服務業的主要影響因素以經濟、人口和信息因素為主,空間和企業自身因素為輔,不同地區家政服務業發展的主導因素也不盡相同。西桂權等(2021)通過建立計量模型發現,北京市科技服務業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科技活動人員、科技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專利授權量和利用外資金額。
天津地處環渤海灣中心,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其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2021年天津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5695.05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1.37%,天津人均GDP為113732元,為全國人均GDP的1.4倍。2020年天津服務業營業收入達9783.81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3位。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達到390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數的60.28%,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最大產業。服務業稅收收入1986.5億元,占全市稅收收入的47.66%。
2015—2021年 全 國 各省(市)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如表1所示),除北京和上海以絕對優勢領先外,天津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穩居全國前列,表明天津服務業發展處于良好狀態。

表1 2015—2021年全國第三產業GDP占比排名前十城市及比率情況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經濟圈看,改革開放以來,京津冀三省(市)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均呈現上升趨勢(如圖1所示),天津第三產業GDP占比基本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京津冀以服務貿易為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依托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發試點等政策平臺,現代服務業得到了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圖1 1978—2020年京津冀GDP中第三產業占比情況時序圖
根據產業發展時序情況分析,天津服務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如圖2所示)。

圖2 1978—2020年天津三產業GDP總量時序圖
1.第 一 階 段:1978年 前計劃經濟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天津確立以工業為主的建設方針,大力發展第二產業,重工業、輕工業接力發展,以第二產業確立了天津綜合性工業基地的地位。在此階段,服務業不斷萎縮,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比不斷下降,1978年天津第三產業GDP在全部GDP中占比24.4%,較1949年40.54%下降了16.14個百分點。
2.第二階段:1978—2013年快速發展期。改革開放后,天津轉變為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并依靠對外開放成為我國重要沿海開放城市。1992年天津作為老牌工業基地,不斷進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快推進投資拉動型和外貿拉動型工業,逐漸顯現產業集聚效應。2006年開始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為天津經濟增長提供了極大助力。1978—2013年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由35.85%逐漸上升至48.33%,上升了12.48個百分點。
3.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經濟發展支撐期。2014年天津第三產業GDP達7795億元,首次超過第二產業GDP(7732億元)63億元,自此天津第三產業超越第二產業,成為支撐天津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在保稅區、自貿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政策支持下,天津以服務外包為支撐點,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升了服務業創新示范的引領作用,鞏固了服務業的區域產業主導地位。2021年天津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高達61.26%。
基于服務業在天津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分析研究天津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對天津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Eviews軟件,梳理2002—2020年經濟數據,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
根據數據可得性,選取2002—2020年樣本區間,以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模型中用TER表示)服務業發展水平,指標越大,表示服務業發展越好。選取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中非食品支出的占比(模型中用XF表示)衡量居民消費質量,指標越高,表示消費結構越合理,消費質量越好。城鎮化率(模型中用CZH表示)是反映地區城市化發展進程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公共財政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占比(模型中用KJ表示)地區財政,表示對科技發展與技術進步的重視程度。
數據來源包括wind數據庫、天津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官網。
本文采用ADF檢驗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運用AIC、SC、FPE、LR以 及HQ準則來確定滯后長度,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判斷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經檢驗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可以建立Var模型。
以最佳滯后階數為1建立Var模型(如圖3所示),Var模型的所有根的模的倒數均位于單位圓內(即其數值小于1)時,認為模型總體穩定。

圖3 Var模型穩定性檢驗

表2 ADF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結果
通過對模型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的結果(如圖4、圖5所示)梳理,得出表3和表4。探究2002—2020年天津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本文得出以下結論:①服務業發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均可實現良性循環。②居民消費質量對服務業發展短期影響較強。③城鎮化率對服務業發展長期影響程度最深。④公共財政支出中科學技術占比對服務業發展影響較弱。

表3 模型脈沖響應結果梳理情況表

表4 模型方差分析結果梳理情況表

圖4 Var模型脈沖響應結果

圖5 Var模型方差分解結果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為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國務院批準在天津、上海、海南、重慶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這些政策紅利必將促進天津服務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加快構建差異性服務業開放空間。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天津應加強濱海自由貿易區建設,借力自貿區“試驗田”作用,對接國際循環中高品質服務業,以開放促發展,打造高水平、高質量服務業。同時,推動服務業數字化,使服務業搭上互聯網的便車,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借助互聯網平臺,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例如,由政府搭建互聯網支付平臺、金融機構和服務行業企業向消費者發放“消費券”,為服務業帶來更多活力。
提高城鎮化率,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對服務業發展具有長期的正向效應。縮小城鄉差距,關鍵在于振興鄉村經濟,減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定位鄉村自身特色,大力發展特色鄉村產業,借助互聯網平臺,開拓鄉村特色產品產銷渠道,以產業發展帶動人才和資源集聚,加快推動鄉村經濟城鎮化。其次,政府在制定社保政策時注重向鄉村地區優惠傾斜,提高鄉村地區福利水平,為城鄉居民提供同等社會保障。最后,打造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業,拉動鄉村經濟,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2014年天津城鎮居民家庭消費中食品支出和居住支出共同占比高達50%,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居民食居消費占比,優化居民消費結構,提高居民消費質量,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導向,把握“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房地產調控基調,穩定房價。同時,不斷完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拓展住房貸款融資渠道,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降低居住支出在消費性支出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大力發展天津文娛類、科技類特色產業,營造良好消費環境,推進天津城鄉居民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轉變。
優質營商環境是城市和企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優化營商環境,完善服務業相關法律法規,降低服務行業準入門檻,便利政務服務,提高監管透明度,鼓勵市場主體良性競爭,為服務業發展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同時,扶持小微和民營服務業企業,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出臺不同程度減稅降費政策,最大限度給予小微、民營企業支持,從而壯大服務業市場主體規模,增加服務業就業崗位。
梳理天津特色產業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標簽,挖掘消費潛力。在旅游方面,以五大道、瓷房子、天津之眼等著名景點,以平津戰役紀念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等紅色展館,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特色美食,以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風箏魏等民間藝術,借助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打造專屬于天津的旅游文化標簽。在教育方面,基于本地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建立產學研高質量平臺,激勵優秀科研成果轉化,擴展就業服務渠道。在交通方面,天津地處環渤海灣中心,毗鄰首都北京,是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因此,天津要加速推進公共交通設施建設,打造方便、快捷、舒適的通行環境,支撐天津服務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