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浩 趙紅美 陳 華 滕 健
作為早期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的核心示范區,京津冀創新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2021年,北京發布《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21工作要點》,旨在從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高效推進與天津、河北的對接協作,構建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下的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隨后,天津與河北相繼發布《天津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河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強化以京津冀為引領的開放協同創新生態圈,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取得較大進展,但與國內外發達經濟區域相比,其一體化、協同化、市場化水平偏低,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新經濟背景下,如何抓牢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這個“牛鼻子”,最大化激活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加快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繞不開的課題。
科技投入方面,2019年京津冀地區R&D經費為3263.3億 元,比 上 年 增 加400.4億 元, 全 國 占 比14.74%。其中,北京R&D經費為2233.6億 元,占 京 津 冀R&D經費總量的68.4%;天津、河北分別占比14.2%、17.4%。京津冀三地R&D經費的投入強度分別為6.31%、3.28%、1.61%,其中京津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科技產出方面,京津冀地區高水平科技論文數2019年 增至23萬余 篇;專利申請數增長到40余萬件。以每萬人口(常住人口)有效專利數計算,北京由2018年的111.9件增加至132件,同比增長18.0%;天津由2018年的20.6件增加至22.3件,同比增長8.25%;河北由2018年的3.3件增加至3.8件,同比增長15%。數據顯示,京津冀三地科研合作網絡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19年科研合作網絡密度首次達到1.00,北京與天津的雙核地位更為顯著。
《2020年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報告》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全年輸出技術合同104318項,成交額為6985.7億元,占全國輸出技術合同成交總額31.2%;吸納技術合同87738項,成交額為4268.9億元,占全國吸納技術合同成交總額的19.1%,見表1所示。

表1 京津冀技術交易流向概況(2019年)
相關數據表明,京津冀地區技術輸出總量明顯高于技術吸納,技術交易集中于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等領域。其中,北京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國總額的25.4%,居全國第一;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占全國14.4%,居全國第一。北京輸出天津的技術合同1815項、成交額68.6億元,同比增長104.2%。河北吸納北京的技術合同3093項、成交額214.2億元,同比增長10.5%。三地技術合作網絡日益完善,技術交易總量顯著增長,京冀技術合作大幅加強。
截至2020年初,京津冀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7個、國家級火炬計劃平臺55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62個、國家備案眾創空間949個、國家級高企36814家,詳 見 表2所 示。2020年9月,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在天津濱海新區正式揭牌,將制定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流通和高新技術企業聯動政策,開拓三地統一技術市場,使新技術、新產品在三地間順暢流通,促進技術跨區域流動加速。各類創新平臺載體效能發揮顯現,有效支撐了區域內創新創業發展。

表2 京津冀科技創新平臺概況(2019年)
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轉移專業機構、專業人才是科技成果供需雙方溝通的關鍵紐帶。《中國火炬統計年鑒2020》數據顯示,京津冀三地的技術轉移機構共82家,專業人才7091人,促成項目22172項,成交總金額462.57億 元,如 表3所示。京津冀三地的技術轉移機構從人才、服務企業等各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技術轉移機構數方面,津冀兩地技術轉移機構均不足北京1/4,技術轉移機構人員不足北京1/10;在服務企業方面,京津冀服務企業數量和解決企業需求數量不足全國1/10;在組織技術轉移培訓方面,天津培訓次數明顯低于北京與河北。

表3 京津冀技術轉移機構概況(2019年)
隨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地深入推進,北京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快速轉化,但未對津冀兩地起到預期的帶動效果。2019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4908項,成交額282.8億元,僅占北京流向其他省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的9.9%。這與粵港澳、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這主要是由于京津冀地區內技術、資本、人才及產權等創新資源與要素的流動性不高,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協同發展的服務體系不夠完備。北京的創新要素、創新資源結構和津冀的產業結構匹配度較低,三地的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缺乏有效鏈接和融合。京津冀互聯互通的技術交易網絡尚未成熟,成果轉化的有效激勵機制不統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成為各部門難以突破的壁壘。這造成了京津冀地區落實科技成果服務政策存在差距,科研人員轉化成果效率不高、科技成果在區間轉化和承接不夠順暢,出現大量外溢現象。
科技成果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核心導向。《科技成果經濟 價 值 評 估 指 南》(GB/T39057-2020)出臺后,京津冀地區的科技活動創新成果評價大多聚焦其經濟價值,不夠重視其技術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等,科技成果考核維度較為單一。此外,目前評價導向與科技創新規律吻合度不高。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員難改以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專利產出等為重要指標的機制,花費大額成本產出“成果”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產業進步的真實需求,導致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津冀普遍存在具備研發條件企業在高校附近設立尋找技術需求的機構,以便了解和對接高校成果,浪費了不必要的財力。因此,亟待探索符合京津冀地區產業化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評價標準,健全市場化的評價制度,對有切實需求的科技成果展開社會化評價,體現科技成果真實價值。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要問題即解決成果供需雙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該問題本質是依托于專業服務機構和專業人才對供需雙側企業需求“精準挖掘和描述”。當前,京津冀地區的技術轉移專業服務機構、技術經紀人才、服務企業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詳見表3)。河北、天津的專業服務機構與專職技術經紀人數量短缺、分布不均衡,且多數技術經紀人是“半路出家”,知識體系單薄、業務能力“偏科”。在重大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單個技術經紀人甚至是技術轉移機構可能不足以獨立完成整個項目,為科技企業供需雙側提供全面、高效、專業的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難度較大。此外,京津冀三地專職技術經紀人培訓體系也表現出一定差異,在經紀人的引進、培養、考核、激勵、保障等各環節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尚未形成成熟的行業生態。
一是充分發揮京津冀地理毗鄰的先天優勢,加速布局“京津研發、河北孵化轉化產業化”協同發展局面,構建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打造以北京與天津、石家莊為合作的創新主軸,以北京與河北環京津地區就近合作的創新網格;加快提升天津、石家莊、雄安等重要節點城市的創新能級,形成一超多核、多級聯動的多維網狀協同創新合作格局。二是提升京津冀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服務體系。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先行。完善區域內高鐵、高速等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加快布局“軌道上的京津冀”,縮短時空距離,支撐三地創新資源與要素的無障礙高效流動,降低科技合作的交易成本。加快制定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協同轉化的配套政策,多渠道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多方協同的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服務體系,推動建設京津冀資源共享、人才交流、聯合攻關、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高效協同跨區域科技創新生態,促進區域內科技成果快速轉移轉化。
一是加快推進制定京津冀成果轉化導向的全市場化評價機制。將“五大價值”作為成果轉化導向,針對不同行業、性質、階段、形態的科技成果,不斷創新成果在區域內轉移轉化的方式方法。激發地區各行業、各創新主體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積極性,實行“誰委托項目誰負責評價”“誰使用成果誰主導評價”原則。二是弱化政府對無形資產的管理模式、強化監督責任,科學引入第三方的成果轉化導向市場化評價模式,促進第三方機構對科技成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有效發揮“第三方”角色。三是切實用好對科技成果評價的結果,發揮評價結果的激勵作用。明確各類科技評價活動的有效載體,與成果項目、評價機構、評價人才等各方面關聯,對成果轉化的關鍵個人、團體和機構給予適當獎勵,激發專業機構與科研主體的效能。
一是加強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主要是天津與河北技術轉移機構。推動建設區域特色的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針對性地打造更多的行業類、區域類專業技術轉移機構;依托高校數量龐大的科技管理人才與一線科研人才,推動并聯合京津冀高校與科研院所共建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打通區域內技術經紀人員在編制、崗位設置、職稱晉升方面的阻礙,引導科技人才流向技術轉移機構。二是擴充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進一步完善專職技術經紀人才培養體系。與先進國家對標,調整專職技術經紀人培養方式、培訓師資、課程體系,打造適合地區特色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加快制定專職技術經紀人扶持與激勵政策,培育京津冀地區技術轉移生態圈。放寬學術兼職、鼓勵學術交流,引導技術經紀人聯合其他地區、其他機構的技術轉移人員進行跨行業、跨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服務,為專職人員的流動“松綁”。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開局期。京津冀協同發展事關民族復興之偉業,本文分析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給出加快構建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協同發展體系、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機構與人才隊伍的提升路徑,以期促進京津冀科技成果區間轉化、推進全市場化評價制度和促進人才要素均衡化,有效推動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