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秀棟 韋 慧 陶佳林 楊菲菲
堅持制造業立市,是天津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2021年以來,天津市全面實施市領導掛帥的“鏈長制”,成立工作專班,組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指揮部,圍繞“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重點打造信創、車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中醫藥、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航空航天、輕工12條重點產業鏈,通過產業鏈把工業運行、創新孵化、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育、政策制定等重點工作串聯起來、統籌推動,工作成效顯著。天津市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獲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2021年,天津市陸續出臺《天津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天津市制造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天津市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以及《天津市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方案》,12條產業鏈也相繼出臺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形成了“1+3+12”的產業鏈頂層設計體系。
2021年,全市在鏈企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增長20.7%、9.6%,合計增速分別高于全市2.3、1.4個百分點,有力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8條產業鏈增加值增速兩位數以上,信創、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業鏈增速分別達到31.5%、24%、22.3%,形成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
從企業數量看,規上在鏈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新材料(674家)、綠 色石化(608家)、高端裝備(434家)、汽車及新能源汽車(373家)、輕工(314家)產業鏈,占比達到84.2%(如圖1所示)。

圖1 產業鏈市場主體分布(家)
從產業規模看,綠色石化(4025.51億元)、汽車及新能源汽車(2216.25億元)、輕工(1771.83億元)、新材料(1454.28億元)產業鏈規模靠前,規上在鏈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均超過1000億元,占比達到76.1%(如圖2所示)。

圖2 產業鏈規模分布(億元)
從投資完成額看,綠色石化 (602.22億元)、信創(215.93億元)、汽車及新能源汽車(113.65億元)、新能源(108.03億元)產業鏈投資完成額最多,年投資完成額超過100億元,占比達到83.5%(如圖3所示)。

圖3 產業鏈投資強度分布(億元)
一是產業總體規模偏小。2021年天津市12條產業鏈的規上工業總產值約1.2萬億元,對比廣州市21條重點產業鏈總體規模超7萬億元,存在總體規模偏小,企業聚集度不高等差距。
二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天津市缺乏能夠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龍頭企業和引領帶動作用強的領航企業,對上下游企業帶動作用弱,對全市經濟拉動力明顯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三是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天津市擁有天大、南開等多所國內知名科研院校,但與企業合作交流不足,部分企業將天津市作為生產基地,產業發展的自主掌控力不強,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四是跨領域融合發展不足。隨著新興產業示范應用場景的多元化,天津市新產品、新技術深度融合的市場應用不足,“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智能網聯”等跨領域融合發展需進一步提升。
五是未形成產業“生態圈”。天津市專業化人才存在供給側缺口,產業基金和社會資本還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活躍度不高,沒有形成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市場化的閉環生態鏈。
一是雙鏈牽引。采取“鏈長+鏈主”的“雙鏈”形式,各產業鏈推薦“鏈主”備選企業,上報“鏈長”審定同意后,形成鏈主企業庫。構建“鏈長+鏈主”的工作推進機制,“鏈長”定期組織召開推動會,請“鏈主”企業參會并匯報企業發展情況和困難問題,相關市級部門和區政府參會人員現場答復,臺賬化、清單化推動解決。
二是創新聯合。由“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雁形”現代產業體系:以“海河實驗室”為“雁頭”,強化創新引擎對產業體系的引領和趨向;以主導產業鏈群為“軀干”,發揮主導產業競爭優勢和主導關聯作用;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兩翼”,作為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實翅膀;以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為“尾翼”,提升現代服務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三是融通發展。鼓勵“鏈主”企業搭建大中小企業產品對接服務平臺,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伙伴計劃,有效對接大企業閑置資源和中小企業閑置產能,通過“以大帶小、以小托大”的模式,形成良好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市場占有率、抗風險能力,為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是揭榜招商。創新應用場景招商模式,善于用場景換資源,立足資源推動場景開發,探索形成場景招商的有效路徑。深挖本地應用場景,開展揭榜招商,發布重點產業鏈場景機會清單和能力清單,加大場景開放力度,向全球有意合作企業發出“揭榜”邀請,吸引優質企業項目落地,引育更多獨角獸企業和潛在獨角獸企業。
五是數字建鏈。建設產業鏈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挖掘和模塊開發,實現工業經濟在線監測、招商目標資源匹配、產業鏈協同推進等功能的數字化應用。重點推動數據賦能招商,以精準數據實現在全國各市場主體中精確選商、找商、營商的任務,規避傳統招商模式下目標不明確、路徑難觸達、管理欠到位、配套服務弱等痛點,助力政府全鏈路精準靶向招商,為產業鏈招商引資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