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坤
摘 要:生本位作為德育的指導思想,對課程教學的實施與實踐活動的開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針對當前主體活動中出現的無效合作、無序行為、脫離生活的問題,教師在開展德育時要從深處著手、從實際出發,探索德育主體活動實踐的多樣原則,提升德育主體活動的實踐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回歸生活、主體參與、實踐體驗、生成發展、合作互動等原則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德育;主體活動;原則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2-0209-03
Develop a new path for the main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principle
of diversity
GAO Yukun(Fangxiang Tow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Hanjiang District,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moral education, student-centeredness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ineffective cooperation, disorderly behavior, and separation from life in the current main activities,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the depths and reality when carrying out moral education, explore the various principle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main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main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of returning to life, subject participation, practical experienc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Keywords】Moral education; Subject activity; Principle
在生本位思想的指導下,德育教學的目標從傳統的“高、大、全”等特點發生轉變,教學內容形式多樣,教師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改善枯燥無味的教學狀態,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建構能力的培養,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然而,在實際德育的開展中,主體性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不足之處。因此,如何貫徹落實新理念,克服實際教育中出現的不足點,讓德育主體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發揮,筆者認為開展品德教育活動時應滿足以下幾項原則。
1.回歸生活原則
生活是德育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主體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親切感,進而增強他們在活動中的參與感與愉悅感。因此在課程改革的背景和要求下,回歸生活是教師必須堅守和貫徹的首要原則,以期奠定德育主體活動的理念基礎,為小學生參與活動實踐開辟廣闊的道路。例如,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第7課“我和誠信在一起”的教學過程中,設計討論環節,主題為攻克堡壘、挑戰誠信。根據學生的分組情況準備8張寫著不同任務的紙條。由小組代表進行抽簽選擇任務,組間進行攻克堡壘的方法討論,“堡壘”議題需要圍繞學生的生活環境展開,便于學生產生共鳴。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學生積極展現自我,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積極挑戰誠信,實現“與誠信同行”的教學目標。正如案例中所說,德育并不是夸夸其談的老論調,也不是單純地聽講或記憶就能學到的,而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證明和體會的。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學生的成長背景差不多,因此他們對生活的感受也是相似的,借助學生對生活的熟悉感和親近感,從生活中挖掘素材,有助于吸引小學生很快投入德育活動中,提升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生活即教育”理念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直觀地解釋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以及教學應重視的原則。
2.主體參與原則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解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很多時候這樣單項傾吐的形式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學生任憑擺布,不愿意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缺乏個性化培養和活力,機械性學習。而新課程背景下,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活動鼓勵全員參與,幫助學生樹立自我完善的意識,實現自主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去思考問題,實現和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學生一起做游戲活動,引導學生表達自我。教師通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足夠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的過程中,教師將課程內容分為五個環節:第一,通過多媒體進行錄像播放,引導學生走進課程;第二,組織學生回憶家鄉的美好事物,完善旅游地圖;第三,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第四,通過古詩詞和歌曲等,贊美家鄉,表達對家鄉的喜愛;第五,組織旅行社活動,讓學生扮演導游、游客等角色,介紹自己的家鄉。教師通過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利用現代多媒體等教育技術,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古城揚州的文化和風景,通過旅行社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德育課堂或活動中為學生預留足夠的主體活動空間很重要,因為每個學生都是具有個性和創造活力的主體,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發揮眾智、匯合多方的,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因此,教師需要設計各種各樣的環節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比如,關注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活動話題中引入學生喜愛討論的觀點或事物;再如,對學生的特長進行充分的體現,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如朗誦、唱歌、舞蹈、演說等,以期能充實課堂的資源環境。即使學生沒有太多的興趣點或特長表現,教師也可以創設機會讓學生展示自我,如編演德育情景劇,讓每名學生都在其中扮演角色,體驗當事人的行為與情感態度,從而促進道德素養的提升,進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通過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主體參與原則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視角,圍繞學生開展教育活動,關注學生的內心訴求,分析學生在自主參與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矛盾,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通過教學方案的設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在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而產生共鳴,逐漸改變對學習的看法,并認可學習的重要性,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完善和控制,糾正個人的偏差行為,學生的反思能力以及自律能力得到了鍛煉及培養。這一點符合教育教學改革的初衷,對學生的知識學習、社會實踐都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和價值。
3.實踐體驗原則
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需要循序漸進,要經過長期的熏陶培養而成,其中,“實踐體驗”是重要的促進學生成長的教學原則,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在學習“團結協作”時,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求學生組織元旦晚會的召開,學生聽后無所適從,正在此時,教師引入故事教學,幫助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安排學生進行表演內容的彩排,并提出問題思考:“如果節目成功了心情是什么樣的?如果在表演的過程中忘記了某一環節,會如何應對?”教師通過活動的形式逐漸滲透團結協作的意義,通過實踐和情感伴隨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團結協作的好處。德育過程不是教師單純地說教或單向地灌輸知識,這對學生來說只是空有理論而無法落實到實際中,因此實踐體驗的原則對德育主體活動的開展有著確定性的指導作用。至于怎樣讓學生實踐體驗,則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這種指導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潛移默化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放開手讓學生發揮所長,同齡人之間更容易拉近距離,在實踐中學生的感受和心得也常常與同學分享。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呈現在課堂上,這有助于教師把握實踐的程序和操作,并檢驗學生實踐的成果。
如上文所說的排演節目的例子,學生團結合作出演一臺節目,每個人的分工不同,或是導演、演員、道具師、編劇、美術設計等,每個角色都有其本身的價值。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尊重學生的實踐價值和主體性。學生的自主參與是重點以及核心,為了發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需要著眼于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以及難點,關注學生的真實訴求以及學習情況,盡量避免全權包辦和一言堂,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實現自主動手和大膽探索,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釋放學習壓力,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視線分析,達到理解教學目標的效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直面學習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及障礙,實現自主探索及延伸。
4.生成發展原則
教材和教學過程在生活教育理論中被認為是靈活的,而非枯燥的、預設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采取隨機應變的方式,促進教學機制的完善。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教學活動時,應重視每個環節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活動教案的靈活性進行重點考量。例如,在我國舉辦的小學德育研究會第十九次會議中提到的案例課程“有多少人為了我”的第一課時導入環節,進行了如下的對話設計形式:
教師:同學們,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有多少人為了我——當看到這個問題時,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1:“人”是指誰?什么人?
教師:你提的問題抓住了關鍵。(板書:“?”)
學生2:這些人為什么要為我?
教師:遇到事情先問為什么,是愛動腦筋的表現。
學生3:這些人為我做什么?(板書:“做什么?”)
學生4:到底有多少人為了我?
教師:是啊,具體是多少人呢?(板書:“?”)
教師:好的,今天我們就“有多少人為了我”的話題展開討論,分析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通過課程導入的設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四個“W”(即Who、What、What to do、Why)在德育教學中的重要性。雖然教學內容與程序是相對固定的,但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千篇一律的,為此教師要深入貫徹生成發展的原則,努力挖掘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更加活躍積極。要遵循這一原則,教師首先就要在課堂上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發言,并對其進行適時、合理的評價。這樣不僅有助于完善德育主體活動的整個過程,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幫助他們盡快投入活動過程中,提高主體活動的創新性。教師需要始終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盡量避免按照某一次的成績評判學生的綜合能力,關注學生的點滴生活以及成長過程,始終堅持生成性的教育教學原則,了解學生的真實訴求,注重對多種現代化教育元素的整合利用及分析,在深入剖析的基礎上夯實學生的基礎,讓學生樹立自主回答問題的意識,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這一點對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有重要的影響。
5.合作互動原則
在進行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增加學生和教師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取長補短,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例如,在進行“我們的合作”的教學時,教師選取幾名學生提出自己喜歡的游戲,鼓勵學生自行組織合作游戲,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合作互動的體驗。通過活動,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合作互動的重要性,在享受游戲帶來快樂的同時,掌握了知識。合作互助原則在小學德育課程中應用的最大作用就是增強班級凝聚力。教師要積極行動起來,以合作互動的原則推動德育主體活動,通過集體活動感受到與人交流、獲取知識的幸福感。因此,教師在開展主體活動時必須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需求,設計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如通過組織游戲讓學生以自愿結合的方式來參與主體活動,這樣既能把學生迅速拉進活動情境中,保證學生在主體活動中的有效參與互動,又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對主體活動的認可度。合作互動教學原則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明顯,學生之間的合作是重點,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合作的意義。教師要設計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學模式,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創新和完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真正實現快樂學習、自主學習和高效學習,學習質量和學習水平提升較快,真正變得更加積極和自信。
6.結語
不論是將哪種原則投入教學實際中,其根本上都是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探索汲取知識、增長能力的途徑,這要求教師做到全心全意為學生著想。品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教師一方面應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重視,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進行創新設計,另一方面需要了解不同教育原則之間的邏輯聯系,真正實現環環相扣,抓住學科教學的重點以及核心要求,實現德育元素的全面滲透以及整合利用,在指導和鼓勵學生的同時保障學生變得更加積極和自信,實現個人各方面能力的穩步提升,充分體現生本教育的重要性,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促進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并取得更高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朱雅文.讓品德課程資源“豐滿”起來——小學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途徑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0(02).
[2]陸昇濤.小學品德課程資源的發掘和利用探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