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娟
“新常態”指的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重在強調“新”的創新和“常”的穩定[1]。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要想形成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常態,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積極科學地運用有效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當前我國部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創新,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缺少興趣,積極性不高;教師未意識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根本理念,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等等。識字教學在整個小學階段都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它能加強學生對各類學科知識的學習理解,促進學生對傳統漢字文化的認識。因此,推動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其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也能作為輔助教學工具,通過視頻、音頻等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認識漢字。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一節教學中,本節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醒、雷、柳”等八個生字,學會書寫“說、話”等六個字,并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發現春天中事物的變化。教師可以提前在網上尋找相關視頻或PPT等動畫資料,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好教學時要用到的課件,課堂上帶領同學們一同觀看春天柳樹枝繁葉茂的視頻,視頻內容是春雷過后的柳樹、春雨后柳樹開始發芽,春風下柳樹慢慢變成綠色……通過視頻的播放,學生對語文課堂一下子提起了興趣,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課文領讀環節,“春雷跟柳樹說話了,說著說著,小柳樹呀,醒了。”老師邊朗誦著課文,邊點擊PPT中的“柳樹”圖案,音頻便發出“柳樹”一詞的讀音。“同學們,你們看動畫中的柳樹也睜開了眼睛,眨呀眨的,這是什么意思呀?”聰明的小朋友搶答道:“這是柳樹醒啦!”“春風給柳樹梳頭了,梳著梳著,小樹梢呀,綠了。”教師點擊樹梢的圖案,音頻便發出“樹梢”的讀音。通過動畫音頻的字音領讀,學生結合動畫把整篇課文都梳理了一遍,并且根據動畫音頻的領讀已經跟讀了所有的生字生詞,對本堂語文課所要學習的字詞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對視頻中出現的春天的事物也有了深刻的具體的印象,促進了學生對生字的讀寫掌握。立足“新常態”,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學生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理解和運用,推動教學創新。
眾所周知,游戲對小學生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合理地運用游戲教學方法,例如,“漢字拼音連連看、漢字添一筆、你畫我猜、漢字認讀搶答”等益智教學游戲[2],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識字學習的興趣,將對游戲的熱情轉化為對語文學習的熱愛。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這節教學內容為例,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學習了相關字詞的拼讀和認寫后,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漢字拼音連連看”的環節,提前準備好游戲所要用到的拼音卡片和漢字卡片,將十六名小朋友分為兩大陣營,一邊為“漢字”陣營的八名同學,另一邊為“拼音”陣營的八名同學,每個同學挑選一張卡片作為自己的任務卡片。剩下的小朋友則作為參賽選手,負責將兩個陣營的同學根據相應漢字的對應拼音進行組隊,每次游戲有兩名參賽選手,計時一分鐘,若在一分鐘內能夠將十六位同學的任務卡片配對準確并且沒有超時,則視為闖關成功,反之則闖關失敗。聽清楚規則后,一名同學負責計時,一名同學負責當裁判,有位小朋友將“樹梢”與“柳樹”的拼音弄反了,導致闖關失敗,結束后,身邊同學都提醒他:“樹梢的拼音應該是‘shu shao’哦,你差一點點就成功了!”通過一個小小的游戲環節,讓學生都能踴躍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也培養了學生之間的深厚友誼。更重要的是,運用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游戲方法,讓學生在玩游戲的同時,鞏固了課堂學習的生字生詞,實現了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寓教于學,寓學于樂”。對比傳統死記硬背的識字認字環節,教師通過設計游戲教學環節,立足于“新常態”,創造出不同以往的識字教學的歡樂氛圍和積極互動的和諧課堂。
由于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十分適合也很容易將設置“故事”情境的方法引入課堂教學,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進行教學創新,提高識字教學的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棉被里的陽光》這節教學內容為例,本節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拼寫認讀“棉”“照”“曬”“被”“蓋”“午”“收”“脫”“躺”“合”“眼”“睛”“擺”十三個生字,并體會媽媽與奶奶的情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進行解讀,“早晨,陽光照到了陽臺上,媽媽在給奶奶曬棉被……”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媽媽為什么要給奶奶曬棉被呢?其實棉被也沒被打濕對嗎?同學們思考一下。”教師繼續讀課文:“吃過午飯,奶奶要睡午覺,媽媽收了棉被鋪到床上,奶奶脫下棉鞋,躺進被窩,說‘這被窩真暖和’,她舒服地合上了眼睛。”通過這一段故事情節的生動描述,將學生帶入到曬棉被的情境體驗中,不僅將所要學習的生詞通過故事情節完美串聯起來,還讓學生在每個生詞的具體應用場景中學會組詞,例如看到“棉”想到“棉花”,因為課文中媽媽說過棉被變得暖和是因為陽光鉆進了棉花里;看到“曬”就想到“曬被子”,因為故事情節中就是媽媽幫奶奶曬被子。通過設置有趣的故事情境[3],利用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識字,鍛煉學生活躍的聯想和思考能力,同時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中,體會到漢字識字組詞的樂趣,并主動將自己帶入故事中的角色,體會文中媽媽對奶奶、孩子對媽媽的情感,懂得了要做一個關心老人、體貼長輩、學會照顧他人的好孩子。如此,教師通過設置故事情境,立足“新常態”,促進了教學創新。
圖片和視頻一樣,都是容易刺激學生感官興奮的信息教學工具,但圖片也可以存在于教材、教學卡片等常用教輔中。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圖文結合方式,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能加強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強化學生對生字生詞的記憶。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小小竹排畫中游》這篇課文為例,課文以兒歌的形式,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景色,“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這篇課文還配了一張插圖,描繪的就是清秀美麗的江南美景,在平靜清澈的河面上,有一個小男孩撐著只竹排順著河流緩緩行駛,水中的魚兒歡快地游玩,天空中的鳥兒在自由自在地哼著小曲兒,岸邊的樹木茂密繁盛,田野間的禾苗綠油油的,郁郁蔥蔥。本節教學目標是讓同學們學會“排”“游”“密”三個生字,會認12個字以及新偏旁部首“木”。通過圖形插畫的結合,學生更能直觀地觀察到竹排的形狀,從而加深對“排”字的印象;通過水中魚兒游動的畫面,讓學生對“游”字的認識有了更為直觀具體的感官認識,讓學生在看到“游”這個字時就能想起魚兒游動的景象,從而將“游”這個字徹底理解并記住。圖文結合這種教學方式將圖形和文字結合起來,讓學生不斷強化圖形情境與文字涵義的聯系。除了課文插畫這種形式,教師還可以利用PPT上的圖畫,都能巧妙通過圖片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記憶。這樣,立足于“新常態”的背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記憶,達到看圖識字的最終效果,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中國漢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意蘊深厚;每個漢字都有或生動或獨特的歷史來源。教師應當加強字詞的詳細解析,通過象形字、形聲字等的解說加強學生對字詞的理解,讓學生不僅僅是認識這個字,會寫這個字,更要會運用這個字。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哪座房子最漂亮》這節教學內容為例,老師可先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一座房,兩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墻,寬寬的門,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樹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數我們的小學堂。”本節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十二個生字,會寫“大”“亮”“房”“子”四個字,認識兩個筆畫和兩個偏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便可以通過象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的解說,引導學生認識漢字。例如“大”字即是一個象形字,“大”像一個四肢舒展的人的正面像,它也是常用漢字部首之一,與它有關的漢字多與人或人的活動有關。而“房”字則是一個形聲字,由偏旁部首組合而成,加上偏旁后與加上偏旁前的讀音都相似,因此叫做形聲字,它是由“戶”偏旁加上“方”組合而成的。通過這樣的字詞解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從漢字的結構入手,了解漢字的意義和來源,了解漢字的部分構造原理,逐步學會通過偏旁部首的意義舉一反三,推測新字的意思。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教師更應帶領學生一起,立足“新常態”,加強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字詞解析,領略我國傳統漢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4]。
除了課堂上的各類教學方法的創新,課外拓展活動的鞏固學習對識字教學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之外,教師也應當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加強對課內所學知識的鞏固運用,加強文學素養的培養。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棉被里的陽光》這節教學內容,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后,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會了“棉”“被”等字詞的拼讀書寫,體會到了兒女對長輩的體貼照顧和孝順。教師便可以開展一節“了解新疆棉事件”的愛國閱讀活動,通過視頻播放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到新疆棉的歷史和價值,新疆棉又叫“長絨棉”,它是新疆乃至我國的一張經濟名片,由于新疆獨特的氣候特點,日照時間長,使得棉花所受光照充足,具有十分優良的特性,各項質量指標都遠超國家標準。另外,新疆棉田生態技術好,防蟲害措施布置到位,受蟲害威脅較小。我國在新疆種植棉花、采摘棉花規模化建設技術已經頗為成熟。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最新時事“新疆棉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以了解棉花為載體,體會從課文中的親情到閱讀“新疆棉事件”中愛國情的轉變,觸發學生對自己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當然,閱讀活動不僅僅限于閱讀時事文章,還可以組織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歇后語、經典兒歌、傳統古詩詞等等,形式豐富多樣。只有拓寬各種識字渠道,開展閱讀活動,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在鞏固復習課內所學字詞的同時,學習一些新的漢字。在課內知識“新常態”的背景下,創新課外拓展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為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教師應當立足“新常態”,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嘗試創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利用好信息技術這一教學工具,運用游戲教學、設置故事情境、圖文結合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