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芳
摘 要: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認知體系尚處于發(fā)展期,對外界信息的認知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正確的思想價值引導有著最為迫切的需求。基于這一點認識,小學各科教師不僅要在課內知識的教學上追求精益求精,更要充分挖掘課內的德育資源,并利用其引導學生實現(xiàn)思想品德的優(yōu)化。文章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為出發(fā)點,闡述了強化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思想品德塑造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品德;塑造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3-0208-04
A study on shap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in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ZHAO Xiaofang ?(Xincheng District Primary School, Yongdeng County,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thinking mode and cognitive system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ir cognition of external information, and they have the most urgent need for correct ideological value guidance.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eachers of various subjects in primary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pursue excellence in the teaching of in-class knowledge, but also fully tap th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class and use them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shaping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Shaping
小學生的精神世界是一張張白紙,要在上面繪制一幅怎樣的畫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其進行的思想品德塑造。在小學課程體系中,道德與法治無疑是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多角度和高強度的改造與完善作用,同時也對學生了解社會風貌、形成人文情懷具有重要意義。若要切實發(fā)揮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德育功效,任課教師必須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和共性特征并以之為依據(jù)對教學策略實施動態(tài)調整,同時還要立足于課程設立的初衷,進一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富含的思想品德塑造資源,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
1.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思想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為響應教育部號召,同時也為使自身的教學工作更能迎合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客觀需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進一步明確思想品德塑造和引導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將“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作為開展一切具體工作的先決問題,切實規(guī)范小學生的思想認知和行為方向,強化小學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蝕、挖掘內部道德潛能、弘揚優(yōu)秀道德文化和保持良好行為習慣的能力與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個人學習能力全面提升,不斷推動小學生道德素質的塑造與升華。小學是學生奠定思想意識基礎的重要時期,不但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生涯,更與學生的未來生存、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現(xiàn)代教育提高了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視,力求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品質。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塑造思想品德,不但可以通過大量的教學案例和知識內容來讓學生清楚地了解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和概念,還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識,確保他們在正確的方向中成長,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和行為意識。
2.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思想品德塑造的具體策略
(1)體現(xiàn)思想品德塑造工作的針對性
為了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塑造作用發(fā)揮至最大,任課教師必須樹立科學、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教師應廣泛探索和把握與學生交流的任何機會,并仔細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基礎、個性、愛好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同時還要在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標準上體現(xiàn)“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總體原則,使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都能得到最為合適的塑造。例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幾分鐘來到課堂,以日常對話的方式和學生聊一聊今天的學習感受,或者談一談昨天在家里都做了什么有趣的事,還可一起就最近發(fā)生的一些時事要聞互相交流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生性格是否內向、人際交往能力強弱、學生的興趣愛好還有學生對一件事情的思維模式等。而在具體的教學中,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塑造時要更加注意考慮學生情緒與隱私,多采取私下約談等方式開展工作;而對于性格開朗、樂于交流的學生,教師則可多通過和該學生的課上對話作為教學載體來強化教學內容的生活性與趣味性,同時也讓這名學生在進取心和表現(xiàn)欲的作用下進一步優(yōu)化自己的品德優(yōu)化成果。同時教師要提高對學生日常行為表現(xiàn)的敏感度,了解每個學生特有的行為表現(xiàn),隨時進行溝通交流,時刻掌握其心理變化,對有可能影響其心理的因素做出預想,以確保能為此類學生及時提供幫助。教師通過對學生看法的分析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將學生進行大致分類,然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來相互帶動。例如,性格活潑的學生可以帶動性格內向的學生,溝通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帶動性格獨立的學生,從而改善學生之間的整體氛圍。
另外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心理素質的偏差,由此可見,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的生活環(huán)境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也同樣重要。而教師想要體現(xiàn)思想品德塑造工作的針對性,不但要掌握了解學生的校園生活,也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等課堂之外的多個方面。例如,教師可以定期進行家訪,通過觀察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與家長的溝通來了解學生的性格成因并做好分類記錄。當學生行為表現(xiàn)出現(xiàn)變化時,教師可以通過記錄來分析、猜測學生變化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幫學生找到癥結所在,將問題及時解決。德育包含了對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因此所教授的內容也相對復雜多樣。由于小學生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對復雜的知識點很難清晰明確地掌握,因此教師就需要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詳細、更加具體也更具有針對性,以便讓學生在每次課程結束后都能有所收獲,避免鴨子聽雷、囫圇吞棗的情況出現(xiàn)。
(2)融入生活和文化元素優(yōu)化思想品德塑造效果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道德一直是核心組成部分,古人對人類的社會道德做出了不同方面的詮釋,并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了很多社會現(xiàn)象、文化活動和優(yōu)秀的道德人物。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小學生處于成長發(fā)育的早期階段,思維和理解能力尚不成熟,對很多抽象性的理論難以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消化,尤其對傳統(tǒng)道德教育更是感到抵觸乃至反感,而對符合自己生活經歷或具備足夠新鮮元素的事物和活動卻很感興趣。基于上述兩點認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塑造時,務必要轉變傳統(tǒng)的理論輸出教學模式,積極地在課程內容中融入符合學生日常生活、趣味取向和認知層級的生活與傳統(tǒng)文化元素,讓學生得以在更具親切感、新鮮感的場景下生動而靈活地理解正確的道德含義和行為要求,同時也可幫助學生認識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性和普遍作用性。比如,在講解四年級下冊“說話要算數(shù)”這一課的內容,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堂上向學生講一講“曾參殺豬”“尾生抱柱”的故事以及成語“一諾千金”的典故,同時通俗地解釋一下古人對“信”這一道德內涵的理解;其次,教師可結合學生經歷過的一些生活場景或物品,如商店中出售的貼有“免檢”標識的商品、騎共享單車時所享受的“免押金”服務,以及同學之間互相借閱刊物等,引導學生體會誠信對個人日常生活無處不在的影響;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孔子“人無信不立”這句話的含義,并讓大家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在網絡信息高度發(fā)達的如今,學生所接觸的信息不再僅限于課堂或書本,而是通過更為豐富的互聯(lián)網等方面來攝取。那么,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言傳身教,引導學生觀看如《典籍里的中國》《功勛》等視頻,讓學生能充分了解我國歷史的變化以及普通人為祖國所做的不普通的貢獻,通過學生喜愛的方式來逐步滲透正能量的思想,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讓學生能了解并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思想,然后用現(xiàn)代學生熟悉的事物、情境來加深學生對正確思想品德的理解。在完成上述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哪些行為或思想是正能量的表現(xiàn),正能量能為社會和人民的生活帶來些什么,并鼓勵學生積極發(fā)現(xiàn)生活中正能量的人、事、物,講講自己對這些事情的看法以及如果是親歷的是自己會怎么做等。當學生能善于發(fā)現(xiàn)正確的思想品德表現(xiàn),從而就會下意識進行模仿,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
小學階段的學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和判斷能力,因此對事物的理解僅憑個人經驗,很多時候要后做才能知道對錯。那么為了避免學生盲目嘗試,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例為學生講解抽象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清晰明確地了解德育的概念和內涵。例如,在講解“環(huán)境保護”的課堂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美麗的大自然或海洋生物的視頻或圖片,再為學生播放被污染的環(huán)境和海洋的視頻或圖片,同時從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對比來突出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會污染環(huán)境,而哪些行為可以保護環(huán)境。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想到垃圾隨意堆放、汽車尾氣、化學原料排放等污染環(huán)境的行為,而保護環(huán)境則可以通過植樹造林、垃圾分類等方式來完成,接著教師再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開展“愛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活動,借助自身的地理位置設計相應的活動內容,如帶領學生植樹、讓學生和家長一起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等。如果地處有水資源的城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清理河道垃圾、海洋垃圾等,通過實際行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又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生活中火災、水災等危險情況的處理過程,先帶領學生了解火災、水災的危害以及導致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原因,然后再為學生講解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和發(fā)生危險情況要如何處理,同時還可以開展逃生小演習,帶領學生演練火災逃生,學會自救。在切身的實踐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德育的教育內容,同時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
(3)重視家校合作在思想品德塑造中的作用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僅僅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努力,更依賴于家庭和家長的付出,這是不容置疑的。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而家庭則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小學生的基礎道德理念和行為認知均來源于對家長行為的模仿和解讀,同時小學生的居家表現(xiàn)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其真實的道德水準和行為準則。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完善學生思想品德優(yōu)化的過程中,務必要積極建立并保持和學生家長間的溝通,一方面從家長那里了解到更多關于學生個性特點的信息,另一方面掌握學生在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表現(xiàn)情況,更主要的是將學校和自己對學生思想品德塑造的思路、內容、環(huán)節(jié)和具體執(zhí)行措施分享給家長,從而形成一種家校聯(lián)動、內外互補的良好教育格局,使學生能在更多場合受到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和積極的思想指引,這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優(yōu)化將大有裨益。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建立一個以德育為主題的微信群或QQ群,定期分享一些關于家庭德育方面的精品文章或優(yōu)秀教案,將學生在校生活中一些道德方面的“高光時刻”用鏡頭記錄下來并分享給家長,同時借助這個平臺,邀請學生家長對德育工作談一些建議和意見。對暫時存在道德問題的學生,教師也可通過私信的方式及時和家長做溝通,了解學生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根據(jù)家長提供的信息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學生一旦進入校園后所有的教育工作就全部由教師負責,因此極少參與學生的教育過程,尤其在思想品德方面更是容易忽視。而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意識立足點不同,教育理念也有差異,這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造成不同的影響。同時,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家長更在乎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會依據(jù)學生的文化知識考試成績來判定學生學習的好壞,而道德與法治是對學生思想品質方面的教育,很少會列入考試范圍當中,因此家長會將其視為無用的知識學科,認為只要學習了即可,而沒有意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思想品德塑造的重要意義,導致學生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時,家長會以占用知識學習時間為理由而讓學生放棄學習。為了能解決上述的教育問題,首先就是家長和教師要有良好的交流和溝通,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由教師在學校教育,由家長在家中進行鞏固。同時家長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將其與知識文化放置于同一位置上,通過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的雙向教學模式,為學生建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學習環(huán)境。另外家長要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以自身為典范帶動學生共同進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尊老愛幼、愛心幫助等內容,家長要身體力行地行動在前,然后再帶領學生一起進行,以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識。而在與教師教學理念不同的時候,家長應先對教師予以尊重,不要急于否定教師的教學理念,要先和教師溝通,然后同學生一起分析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理性地判斷教學的對錯,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家校聯(lián)合工作,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需要注意溝通的及時性。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速度很快,不論是接受能力還是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在成倍增長,那么為了避免出現(xiàn)小疏忽導致德育教學效果降低,就需要教師和家長注重教學中的小細節(jié),時刻保持德育的狀態(tài),通過課堂中或生活中的小事來滲透德育內容。教師也可以建立與家長溝通的平臺,為學生打造全面立體的教育環(huán)境。首先教師和家長之間要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教育方式等多個方面,明確在學生教育問題上教師與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然后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思想、接受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來制定符合學生家庭教育情況的教學計劃,這樣既能符合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也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而家長要積極與教師溝通學生在生活中和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配合教師的德育要求,與教師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而教師也要虛心接受家長所提出的建議,與家長共同規(guī)劃學生的德育方案,建立個性化的家校共育環(huán)境。
(4)利用實踐活動增強思想品德塑造效力
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模式會無可避免地感到厭倦,而對具有一定參與感和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則比較感興趣。另外,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道德建設工作的日益重視,很多地區(qū)都存在著大量具有極高德育價值的社會單元,這些也為教師戶外德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結合這些事實和條件,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趣味取向和能力水平以及課程的具體要求和內容,廣泛開展一些德育實踐活動,這樣既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同時也通過多種形式豐富思想品德教育的表現(xiàn)元素,更可借助學生在活動中的盎然趣味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的效果,從而進一步完善思想品德塑造教育的質量和速率。比如,對五年級下冊“公共生活靠大家”這一單元的教學,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與有關單位建立合作,帶領學生來到學校周邊街道,觀察交警指揮交通、疏導車輛的工作過程,并可鼓勵學生為交警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學生親身體會秩序對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意義。又如,對五年級下冊“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這一單元地教學,教師可組織學生來到當?shù)氐狞h史博物館,和學生一起通過聆聽講解、觀看藏品,直接感受革命先驅為民族獨立與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可歌事跡,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再如,在講解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課時,教師可提供“發(fā)展與環(huán)保的矛盾性大于統(tǒng)一性”和“發(fā)展與環(huán)保的統(tǒng)一性大于矛盾性”這兩個辯題,組織學生根據(jù)辯題和所學知識開展一場辯論賽,讓學生在材料準備和賽場比拼的過程中豐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固定的課堂環(huán)境與枯燥的文字內容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逐步降低學習興趣。為了確保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組織開展實踐小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建相應的社會場景來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可以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還是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一課為例,公共生活主要是指人們在公共空間內的所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共同生活,因此,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屬于公共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群體生活是具有一定規(guī)則的,包含如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多個內容,那么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就這些規(guī)則內容來為學生創(chuàng)建相應的實踐場景,如將課堂作為社會生活的縮影,為學生舉例說明在午休的時間如果有同學沒有遵守公共生活的規(guī)則,在大家休息的時間大吵大鬧,那么作為被影響的自己會有哪些情緒;如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困難,是否希望有人能幫助自己,并在課堂中為學生開展場景實踐或者設置一些學習障礙,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緒變化,使其能學會換位思考,對身邊人的情緒感同身受,進而領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具體含義。
3.結語
總之,在當今大眾化的道德素質教育中,教師在小學德育法律教學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思想觀念和道德水平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同時及時跟學生家長做好溝通,要通過多方努力,在小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方面做到言傳身教、家校合一,這樣才能提高實際成效。
參考文獻
[1]強愛萍.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才智,2020(04).
[2]萬希燕.德育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