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茜
摘 要:外來務工隨遷子女來自五湖四海,個性差異明顯,在一個班級中,往往有相當部分學生數學基礎不夠扎實,學習興趣也不夠濃厚。低年級階段是學生打好數學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而且,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更需要積極地自主學習,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在本文中,筆者將以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為研究對象,結合教學實踐,從找一找、演一演、做一做、幫一幫這四方面入手,就如何引導他們自主學習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外來務工隨遷子女;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3-0246-03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mathematics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ZHANG Qian ?(Xintang Primary School, Liuhe Town, Taic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com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ir personalities are clearly different. In a class, there are often quite a few students with insufficient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lower grade stage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athematics learning. Moreover, student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y need to actively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develop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take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finding, acting, doing and helping to explaining in detail how to guide them to study independently .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Self-directed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涌入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以本校為例,學校里有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而且,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這些從小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學生沒有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學習基礎較為薄弱,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而且,他們的父母,為了在城市里扎下根,每天忙于工作,無法對他們進行學習指導。受到如此情況的影響,這些學生在參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將遇到諸多的問題。教學實踐證明,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在數學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下,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較大,在學習上會有較多困難得不到解決,影響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筆者在組織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時候,嘗試利用以下策略提高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打好數學學習基礎。
1.找一找: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數學素材
數學學習是經歷數學現象到數學規律的過程,此過程的實現是以大量的數學素材為基礎的。外來務工隨遷子女數學理解能力不是很強,一般情況下將數學課堂作為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載體,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數學的蹤跡。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隨遷子女與各種各樣的數學現象進行了互動,建立了感性的數學認知。所以,在組織低年級小學數學的時候,筆者嘗試應用生活化教學,創設“找一找”活動,鼓勵隨遷子女走進生活,觀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對其進行整理,建立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的深刻認知。而且,體驗“找一找”活動其實就是隨遷子女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便于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以課程“比一比”為例,該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知長短、高矮和輕重。實現如此教學要求,需要用到數學材料。因此,筆者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圍繞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找一找”活動,指導學生回歸生活,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生活中常見的長短、輕重不同的事物,對它們進行比較,從而建立對新知識的感性認知。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搜集到了大量的數學材料,如不同長度的鉛筆、不同大小的塑料瓶、不同大小的石頭等。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利用學生搜集到的材料,引導他們進一步地探尋長短、高矮、輕重等不同,如此便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質量,同時也利于發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利用生活素材組織“比一比”活動,讓學生明白物體有輕重、大小、長短之分,可以直接豐富學生的直觀體驗,學生通過視覺觀察去總結現實規律,然后教師再由此導入數學概念,便可讓學生順利內化數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在此基礎上,筆者會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行為,讓學生自主應用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將數學與生活關聯起來,訓練學生的遷移水平。同時,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呈現一些趣味性的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并且能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感知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2.問一問:創設數學課堂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重要途徑、工具。在小學數學教育工作中,筆者發現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性格比較內向,在數學課堂中很少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通常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才敢于表達自己真實的學習想法與觀點,這導致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比較低,教師也無法全面了解這些學生的真實數學學習需求。由此,針對以上問題,教師一定要注重數學課堂的巧妙提問,強化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從提問中了解學生真實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教師設定層次化、差異化的課堂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數學課堂問答中,營造溫馨、和諧的數學課堂氛圍。在數學課堂提問環節中,教師要展示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不僅要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還要鼓勵學生之間提出問題,創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情境,這樣學生才能在數學課堂中學習知識、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師生共同構建高效化、和諧化、理想化的數學課堂,讓每一個外來務工隨遷子女都能跟上數學教學進度。比如,在講解“時、分的認識”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動物長跑比賽的教學情境,假設兩只小動物的起跑時間都是12時,到達終點的時間分別是1時5分與1時20分。因為學生對時間沒有準確、全面的認知,只了解“1時剛過”的簡單的時間概念,由此,教師可以讓故事中的小猴作為裁判,來判定兩個小動物是并列第一的關系。當教師提出這個設定之后,很多學生都會為跑得比較快的小動物而打抱不平,這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來說一下到底哪一個小動物跑得快?”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引入本堂課的新數學知識,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理解、掌握,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在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環節,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成就感,教師一定要強化對學生的鼓勵與表揚,無論學生回答得對或者錯,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言回答問題,之后再去引導、糾正學生的錯誤,真正理解、尊重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收獲理想化的數學學習效果。
3.演一演,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積極的情感傾向。通過教學觀察,筆者發現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這是因為他們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所以難以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新知識的內容進行探索。為了解決此問題,筆者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嘗試聯系教學內容,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以情境形式激發隨遷子女的數學學習興趣,并開展“演一演”活動,驅動他們的積極體驗,建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獲得學習樂趣,自主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以“元、角、分”的教學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超市購物場景。熟悉的生活場景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學生在觀看生活場景的過程中,會初步地感知人民幣的使用,尤其在買賣交易的過程中,直觀地建立人民幣印象,為他們接下來深入地探尋人民幣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組織新知識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該情境,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學生切身體驗人民幣的使用,加深對所學的理解。除了在課堂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知識外,在課堂知識講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真正運用在實際生活中,讓學生陪伴父母去超市購物,充當計算員,這些方法都能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演一演”活動中,學生會自發遷移自己的生活認知經驗。每個小學生在生活中都有購物的經歷,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自主認讀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而且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數之間的加減法,所以筆者要求學生自主計算商品價格,用加減法的知識計算找零數額。這樣一來,也可直接訓練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不僅如此,通過本節課的演一演活動,許多學生還主動表示,他們會在真實的生活購物活動中計算消費金額,幫助爸爸媽媽“算賬”。對此,筆者也欣然支持學生,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所學的內容。
4.做一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數學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組織學科教學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驅動學生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由淺入深地探尋知識規律,從而建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潛移默化地發展自主探究能力。通過調查問卷法,筆者借助隨遷子女對之前學習活動的反饋,發現他們在參與農村小學教學的時候過分地依賴教師,同時缺少動手操作的機會和意識。為了解決此問題,筆者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根據教學內容為他們設計了“做一做”活動,要求他們動手體驗,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新知識。在動手實踐活動中,小學生會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與觸覺能力,通過知覺體驗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這就有利于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使其“在做中學”,內化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認知能力,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以“觀察物體”的教學為例,該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觀察,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了不同形狀的物品,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建立對物體“面”的認知。在講授了基礎知識之后,筆者創設了“做一做”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利用手中的正方體、長方體學具,拼接出不同的物體后進行觀察,分析這些物體有多少個面,從不同的位置最多可以看到多少個面。如此活動具有創造性,學生在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發揮下會擺出不同的圖形,同時在觀察中對所學進行運用、加深理解。實際上,培養并發展小學生的空間觀念,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觀察圖形、制作圖形模型,所以“做一做”活動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利于促使學生內化幾何知識。
5.幫一幫,引導學生在小組中,有效學習數學
課堂作業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但是,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一個數學教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有時候會忽視指導隨遷子女,導致這些學生難以準確地把握練習題的考查要點和解決練習題的方法,影響他們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教師可開展“小老師互助”活動,數學認知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反復鞏固數學概念,而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可在同伴的幫助下一步步探索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思考解決數學問題的方式方法,在互助、合作與分享中實現共同進步。因此,教師要重視小組合作、生生互動,讓學生在合作共享中積累數學知識經驗。筆者在實施數學教學的時候,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他們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并據此將優等生和隨遷子女中的學困生放到一個小組中,要求優等生在做完練習題之后為隨遷子女提供幫助。這樣做既可以由優等生檢查隨遷子女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也可以準確解決他們完成練習題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就考查要點、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給予幫助,使他們通過解決問題建立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此,“幫一幫”活動的實施不僅可以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建立良好的生生關系,還可以使隨遷子女受到關注,在他人的幫扶下解決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地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在學習有所收獲的情況下,隨遷子女會產生數學學習自信心,在積極心理傾向的驅動下,自主投身數學探究活動,實現有效學習。
總而言之,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數學學習情況,結合數學教學規律,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搜集材料、建構數學認知;指導學生體驗教學情境,建立數學感知,理解數學知識;輔助學生動手操作,獲取數學規律,提高數學學習質量,同時潛移默化地發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平年.淺談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學周刊,2020(13).
[2]白婉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淺談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