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賀紅軍,趙玉平
(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雙語教學(Bilingual Instruction) 是將母語以外的第二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在雙語教學中,給學習者創造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空間,是培養具有國際化思維的發展要求,是提高該學科國際化競爭力的關鍵途徑。
“食品檢驗檢疫學”是食品科學及相關專業領域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在“食品檢驗檢疫學”授課過程中,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了解國際檢驗檢疫發展現狀及趨勢具有重大意義,能夠成為海關、商檢、食品質量管理、衛生監督等機構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懂國際規則的儲備力量。然而,在“食品檢驗檢疫學”雙語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生專業英語水平不足、雙語教學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因此,對“食品檢驗檢疫學”課程實施雙語教學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改善。
“食品檢驗檢疫學”課程專業知識點復雜,專有名詞多,內容枯燥,雙語教學不但要求學生具有濃厚的興趣,更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而當前普通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雖然開設了英語課程,英語水平也多有提高,但目前普通高校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習多以應付四、六級考試為主,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學生的聽說能力參差不齊[1]。采用雙語教學有可能導致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講授的知識點,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達不到雙語教學的目標。因此,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是實現“食品檢驗檢疫學”雙語教學的基礎條件。
教師是“食品檢驗檢疫學”的授課者,教師素質的高低對課程授課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該課程教師不但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更要有豐富的專有名詞儲備和英語聽、說、讀、寫能力[2],能夠通過文獻、學術交流、國內外會議深入了解國內外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及趨勢。此外,雙語教學教師備課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比普通教師更多,長時間的雙語教學投入對教師的學習能力及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提高雙語教學師資力量也是改善雙語教學模式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3]。
教材是講授和學習一門課程的重要參考資料,選用教材的質量對課程本身的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尤其“食品檢驗檢疫學”課程,國內開設該課程的學校相對較少,但教材編寫深淺不一,多數教材只考慮到中國食品領域發展特點,而忽視了國際食品檢驗檢疫的發展特點和趨勢,缺乏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參考書籍[4]。
雙語教學中,教學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食品檢驗檢疫學”在現有階段多以教師授課制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主,通過PPT 將知識點講解給學生。這種模式是典型的單向灌輸模式,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填鴨式”灌輸,忽視了學生英語基礎個性化差異,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久而久之會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對該課程產生抵觸心理。
學生的英語水平是決定是否能跟上雙語課程的基礎。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可以采用“過渡式”的雙語教學模式[5],即課程初始階段以中文授課為主,英文教學為輔,讓學生有一個心理過渡,降低學生的畏懼心理。課程中期階段,逐漸增加英語授課比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該課程。同時,可以組建學習小組,由基礎好的學生帶領基礎差的學生,形成“幫帶”小組,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
針對任何某一課程,興趣是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該課程授課前,要向學生展示“食品檢驗檢疫學”的重要性及該課程在未來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另外,向學生展示雙語教學的意義,告知學生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外語能力在未來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明確擁有國際化思維和視野的國際型人才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優勢[6]。
雙語教師的質量水平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雙語資源的短缺是高校雙語教學的瓶頸。因此,提高雙語教學資源、培養雙語師資力量是優化雙語教學的重要舉措。而高校教師的在職培訓是提升雙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例如,組織開展“食品檢驗檢疫學”雙語教學大賽、說課比賽、論文比賽、課件評比等活動,充分調動雙語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教師運用英語教學的能力;鼓勵專業基礎扎實、語言功底深厚的教師參加國內外雙語研討會,到雙語教學質量較高的院校進行觀摩學習[7];鼓勵有志教師出國深造交流,培養教師的國際化思維和教學理念;聘請海外有“食品檢驗檢疫學”教學經驗的專家教授回國任教或作為客座嘉賓開設課程;引進有留學經歷相關專業的青年教師,強化師資力量。
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部“雙一流”大學和學科創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而教材建設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設之一,高等教育的建設離不開參考教材的建設[8]。以“食品檢驗檢疫學”為例,教材的選用包含3 種方式:第一種是選用純英文教材,通過英文原版教材,提高學生用英語學習和表達專業知識的能力,了解該學科在國際上的發展情況,但該方式不適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第二種是選用中文原版教材,學生更易于學習該課程的專業知識,但該方式不利于學生專業用語的學習,不利于培養國際化思維;第三種是選用以英文原版教材為主,以中文原版教材為輔,不僅能降低學習專業知識的難度,增加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而且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了解該學科的國際發展趨勢,英語語言薄弱的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跟上節奏;此外,有條件的高校應鼓勵國內外教師合作編寫英文參考教材,為雙語化教學貢獻力量。
雙語教學的特殊性,需要創新的教學模式適應該學科的教學需求。因此,教學模式多樣化是實現雙語教學的必然趨勢。首先,應打破傳統的教師灌輸式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可開展“預習+授課+討論+試講”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9]。學生通過預習,提前熟悉下一節課的知識點、專有名詞,這樣在授課時學生就可以跟上節奏、不掉隊。另外,教師還需多和學生互動,通過討論和試講鼓勵學生勇于發言,表達觀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拓展知識面的積極性。其次,可聘請海關、商檢、企業、第三方檢測等機構專業人員分享國內外食品檢驗檢疫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讓學生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最后,學生對“食品檢驗檢疫學”課程的學習不但需要掌握檢驗檢疫的原理,更需要了解基本方法和程序,可以通過開設實驗課程或與檢驗檢疫機構合作實踐,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達到“食品檢驗檢疫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雙語教育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懂得國際化規則的綜合性素質人才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雙一流”高校建設步入關鍵時期,雙語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更多高校和多種學科中。“食品檢驗檢疫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本學科的實際,借鑒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雙語教學模式,為國家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