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叢
(石家莊市無極縣東西侯小學 河北 無極 052460)
閱讀是一個人獲取知識、提升自己的主要途徑,是學好小學語文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更是個人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本文立足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學生是否喜歡閱讀,關鍵在于教師巧妙的引導。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欲望,促使學生發揮閱讀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來朗讀一則故事,或分享一首小詩,或描述自己的心情等等,都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感悟到了生活的趣味,體會到了文字的力量,在教師的影響下,慢慢地也會自發地去閱讀。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可以放手,每天選一名學生來進行課前朗讀,內容不限,時間長了,學生便會喜歡上課前朗讀,從而更主動地去選取讀物和同學們分享。學生一旦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欲望,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生年齡小,很難做到長時間的堅持。但越是這樣,教師就應采取多種方法和策略來引導學生,以增強學生閱讀的自信心,讓學生喜歡閱讀。小學生好奇心強,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么,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種種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走進閱讀,去書中尋找答案。例如在學一篇新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搜集有關作者的信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閱讀的好處”,慢慢地,學生會越來越喜歡閱讀,因為通過閱讀,不但開闊了他們的視野,還啟迪了智慧,提高了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無論是在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如何閱讀,要讓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好習慣,讓學生用“心”來閱讀,以有所收獲為目的,并且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自由暢想,敢于質疑,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學生的閱讀自信心才會日漸增強,才會閱讀得更加舒心。
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學生會終身受益,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很好地詮釋了“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閱讀方法、閱讀技巧上多給學生一些有實際意義的指導,這樣學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首先,要做到堅持閱讀,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生持之以恒,只有長時間的堅持,才有可能由量變發展到質變;其次,就是要求學生增加閱讀時間,通過閱讀,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收獲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第三,就是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常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就強調了做筆記的重要性。每每讀到深有感觸的地方,就可以勾畫出來或摘抄下來,可以寫一寫閱讀心得,哪怕是寥寥數字,心中也是滿滿的收獲,幾個月堅持下來,就會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再有就是學會和同學交流閱讀心得,通過閱讀交流,會獲得更多不同的感受;最后就是制定閱讀計劃,閱讀計劃可以注重量,如一周閱讀幾本、一個月閱讀幾本,閱讀計劃還可以注重閱讀的種類,如詩歌、童話、散文等等。學生一旦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就會閱讀得更加輕松,就會真正感受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教師要做到正確的引領,要根據學生特點掌握好切入點,將閱讀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在課外閱讀計劃中,延伸在學生的課外生活中,展現在閱讀交流中。這樣才能彰顯出閱讀的魅力,才能凸顯出閱讀的思想性,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