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航,李 璐,杜佳蕾,葛 斌,于 澄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膳食營養不均衡、久坐、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他們易產生體質偏頗的狀況[1]。本研究通過調查了解長春市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分布及膳食營養狀況,分析膳食營養及有關因素與中醫體質類型之間的關聯性,探討影響大學生中醫體質的膳食營養因素,為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選取長春市3所高校,按年級分層,排除校外實習的大四年級,從大一至大三每個年級隨機抽取75名學生,在調查對象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匿名問卷調查。
1.2.1 個人一般情況調查表
個人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專業以及籍貫等社會人口學特征。
1.2.2 中醫體質量表
診斷大學生的中醫體質狀況采用王琦教授課題組設計研發的《中醫體質量表》[2-3]。
1.2.3 膳食營養調查問卷
膳食營養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飲食口味偏好、日常主食種類、各種食物攝入頻率、日常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等。
應用SPSS 21.0進行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分析大學生的膳食營養與中醫體質類型之間的關聯性,檢驗水準α=0.05;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導致偏頗體質的膳食營養因素。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75份,有效問卷612份,有效率為90.67%。其中,男生270人,女生342人。平和體質201人,偏頗體質411人。不同性別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與飲食口味、主食結構、水果攝入頻率、奶制品攝入頻率、肉類食物攝入頻率、豆制品攝入頻率、是否節食減肥、是否有經常吃零食的習慣、是否按時吃飯和訂外賣頻率均存在著統計學關聯。詳見表2。
為進一步分析影響大學生中醫體質的膳食營養因素,以中醫體質類型(平和體質=0,偏頗體質=1)為結局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預測變量納入到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采用向前逐步回歸法(α入=0.05,α出=0.10)逐一篩選自變量。由于過度節食減肥可能對健康產生營養不良等影響,因此將是否節食減肥一并納入該回歸模型,從而消除混雜。結果顯示,主食結構(OR=2.561,P<0.001)、水果攝入頻率(OR=1.303,P=0.001)、奶制品的攝入頻率(OR=1.238,P=0.01)、是否節食減肥(OR=0.819,P=0.002)及訂外賣的頻率(OR=0.863,P=0.025)與偏頗體質的發生獨立相關聯,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大學生中醫體質膳食營養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中被調查大學生中偏頗體質占比為67.16%,遠高于平和體質,說明大學生群體存在偏頗體質的情況較常見。此外,調查發現主食結構合理、水果和奶制品攝入頻率較高的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相對趨向平和體質,而節食減肥、經常訂外賣的被調查大學生,中醫體質類型相對趨向于偏頗體質。
在日常主食種類方面,被調查大學生中僅14.86%的學生每周能夠吃3次以上粗糧。粗糧屬于五谷雜糧,五谷調和陰陽,平和體質。建議大學生人群適當多攝入粗糧,以調和陰陽平衡,促進平和體質的形成。
在水果、奶制品攝入頻率方面,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水果和奶制品攝入嚴重不足。水果中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物質,對許多疾病的預防都有重要意義[4]。奶制品攝入不足與許多慢性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5]。因此應該鼓勵大學生每天攝入奶及奶制品且多吃水果,滿足某些微量營養素的攝入,實現平衡膳食。
其他飲食習慣方面,51.11%的被調查大學生有過節食減肥的經歷,且以女生為主,這可能是受當今以瘦為美的社會風氣影響,因此很多女大學生體質趨于陽虛等氣血虧虛的偏頗體質,長期勢必對體質健康造成不良影響[6]。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92%的大學生經常吃或總吃外賣,訂外賣頻率偏高。有些外賣食物存在食材不新鮮、制作環境不衛生等安全問題,長期食用此類食品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7]。
綜上,幾乎不吃粗糧,水果和奶制品攝入頻率低是偏頗體質形成的危險因素;而不節食減肥,訂外賣頻率低是偏頗體質形成的保護因素,節食減肥及訂外賣頻率越高,偏頗體質形成的風險越高。而被調查大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存在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及行為,只是根據飲食口味選擇能夠滿足自身喜好的食物而很少關注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因此,在大學校園應加大營養健康宣傳力度,如邀請營養學專家開設講座,開設營養學課程等,增加學生獲取營養知識的渠道,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學校應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工作,幫助已是偏頗體質的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膳食營養方案,進行膳食營養干預,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健康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