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波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四中學 福建 尤溪 365104)
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到各門課程的同時,創新教學方法也在隨著教師的不斷研究而更新發展。初中地理作為學生升入初中后新接觸的學科,綜合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相關知識,學生日常生活中只能接觸到少部分知識,大部分知識是在課堂上攝入的,很少有機會通過課外實踐的方式進行學習探究。為了集中學生學習精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嘗試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地理知識和自然現象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地理課堂上的手繪地圖教學模式可以讓課堂成為學習的主陣地,將地理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國家、世界版圖意識,培養愛國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1.1 手繪地圖的內涵。關于地圖,課本教材中給出的定義為:地圖是運用各種符號,將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之后,描繪在平面上的圖像[1]。而手繪地圖作為一種通過手工繪制創作的地圖,需要將地理事物的客觀表達在平面圖上與藝術性的利用立體繪畫的方式靈活結合,來表現出其位置特點,因此手繪地圖具有直觀性,藝術性以及趣味性的特點。手繪地圖從人工手繪和繪畫藝術兩個主觀方面并行。在本文中探究的手繪地圖指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通過自己對地理事物和自然現象的認識,以手工創作的方式表達成地圖,并繪制在平面上。包括大尺度范圍和小尺度范圍,其中大尺度范圍的手繪地圖增強學生的區域分隔觀念,對我們生活的地球和國家分布形成基本認識;小尺度范圍的手繪地圖,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官反應對身邊地理環境因素的觀察和獲取,以地圖形式呈現學生對地理環境中地理事物的認識。手繪地圖兼顧實用性和工藝性,同時融入人的主觀想法,繪制過程中參考平面地圖,將生活中的建筑、實物、景觀等事物通過自己的理解處理成不同客觀平面地圖的識記,且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1.2 手繪地圖的步驟。
1.2.1 臨摹。在初學手繪地圖時,學生不了解地圖的構造和繪圖的基本知識,可以先讓學生臨摹書本上已有的教學地圖,重點標記出教學難點,重在理解記憶,不求準確和快速,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臨摹中了解地圖中表達出的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等地理信息,結合課本知識融會貫通。
臨摹不強求作品與臨本的完全相似,神似即可。需要學生注意將地圖中的地形地貌表現出特點,在過程中領會到地圖臨本的主要特點和其要表達的意思。這就要求學生要認真觀察地圖臨本,發現其地理規律和表現形式并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臨摹時要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多次進行臨摹,不能急于求成。通過大量教學經驗可以總結出具有多種表現方法的地理地圖在手繪臨摹中要從量變到質變,學生臨摹多次之后再總結經驗,并舉一反三,擴大學習成果,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1.2.2 仿畫。在學習到比較容易掌握的手繪地圖繪制技巧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地圖的仿畫,總結出相似的知識點,鼓勵學生按照課文地圖的繪制規律進行新掌握的知識點的手工繪制地圖,表現出不同教學內容的地圖分布,學會舉一反三,在聯系中記憶。
仿畫對手繪地圖作品的相似度和完整性要求比較高,需要根據地圖畫出輪廓,用鉛筆勾出基本的地形分布。仿畫并不是一味地按照真實比例去模仿,而是找到仿畫地圖的重點并從中展開,例如仿畫大陸尺度的地圖,其重點可以放在區分海陸界交界處,而仿畫局域尺度的地圖則可以區分地理邊界和政治邊界。勾勒輪廓之后是填色,選擇合適的顏色表現出陸地和海洋。地理要素是手繪地圖的點睛之筆,根據地理要素,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地圖所要表現的地理特征及區域。以大尺度地圖為例,要將細節特點合理化,繪畫過程中重點關注山脈河流,以及海洋深度和其他大的地理要素。以此來區別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1.2.3 默圖。當學生手繪地圖能力較強或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安排學生進行默圖,將課本上已有的地圖繪制出來,加強一學習地理知識的記憶程度整合地理綜合知識思維,協調知識系統構建,幫助學生進行去認知不同的地理知識。
地圖是將文字知識形象綜合在一起,展示出來的形式地圖,以形狀和線條將已有的大量知識結合升級并濃縮到一幅畫卷中。默圖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已經掌握的知識,在知識積累上查漏補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課本上表現不同區域洋流季風氣候規律和分布特點的地理手繪地圖。也可以結合課本知識讓學生畫出不同地理位置的手繪地圖,如北回歸線、南回歸線以及北極圈地理特征的分布圖。還可以繪畫出亞歐大陸與印度洋、太平洋之間的位置分布關系,加深大尺度海陸板塊的記憶。
1.3 手繪地圖的目的。
1.3.1 促進區域認知。由于地圖的科學性和客觀準確性,地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地理事物的位置特點。手繪地圖的地理課堂教授方式,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直接反映教學內容,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不會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接受新知識和建立起知識網絡起來更加簡單易懂,學生對地理事物的位置特點的理解也可以更加全面[2]。通過手繪地圖的課堂實踐,幫助學生區分各個區域的自然特征,總結歸納區域之間的分布規律,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思維。
地理教學中對不同的宏觀地形進行了解和掌握是一項重要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地圖的邊界線條以及表示顏色和圖形,再以自己的理解來勾勒出生動形象的手繪地圖。例如,再讓學生將亞洲的氣候圖作為手繪地圖內容,展現出來的時候可以表現出亞洲跨熱帶、溫帶、寒帶的氣候特點,結合我國的獨特氣候總結出溫度和氣候雙維圖。學生借助海陸位置以及地形的綜合影響而產生的獨特性氣候對我國所處地帶氣候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對于學生來說,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對區域知識的內容整理能力,加深了對不同區域氣候分布的框架記憶。
1.3.2 充實課堂內容。傳統的地理課堂中,大部分教師傾向于對著課本勾畫重點,強調死記硬背。這一行為使課堂內容單調、乏味,學生對于單一的知識輸出與接收不能保持良好的持續學習狀態。而手繪地圖的課堂教學方式給了學生不同方法來了解課本內容,在提高刺激其學習興趣的同時,豐富了初中地理的課堂內容,使教師的課堂講解更加生動形象。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輔以學生的手繪地圖跟隨其掌握進度安排對應的宏觀自然知識講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3]。從這個方面來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掌握,學習效率大大高于死記硬背,課堂效率也得以提高,在教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推進學習進度。
在地理復習課上,一般教師作為復習主體在課堂上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方式,多用口頭講述只能靠教師邊講,學生一邊找書回憶,由于復習階段內容較多,需要教師著重考慮在課堂復習內容中概括全局,并能夠照顧到前面的重點。在手繪地圖板書演練中,地圖中可以沒有過多的畫出山地等地貌,也沒有文字介紹,就用簡單的幾筆線條走向示意,將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主要地貌和重點知識規律凸顯出來,整個手繪地圖會顯得簡練易懂。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抓住復習的關鍵重點所在理解關鍵內容。這種手繪地圖的方式相比教師單調的口頭講解要形象豐富許多,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實課堂內容。
1.3.3 落實核心素養。新課改背景下,各門課程都積極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手繪地圖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構圖組成,形象描述地理位置或自然氣候現象,不要求學生有深厚的美術能力。學生各展神通,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思維創造能力和理解能力。手繪地圖較其他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新穎,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和自主實驗能力,從而培養其地理核心素養,幫助其整合學習思維、科學現象、人地觀念、區域認知等多種能力,使學生具備地理實踐能力和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4]。
2.1 繪圖模式的更新——線上繪圖。在初步進行手繪地圖教學方式的地理課堂,教師難免會難以把握學生的繪圖能力,造成準備工作不足,從而影響課堂效率。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繪圖功底不足,也會影響手繪地圖的效果,進而影響教學評價,教師對每個學生都進行點評比較吃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新初中地理手繪地圖的模式,引進線上繪圖方式,指導學生應用簡單的線上繪圖工具。在支持多種格式的線上軟件中,帶領學生體驗自主發揮的優點。
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氣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出我國的整體地圖框背景,以做線上繪圖的基礎應用。在講解完課本內容之后,讓學生在繪圖背景上描繪出秦嶺-淮河線的位置以及兩側的地理劃分。劃分完成后,通過課文的閱讀幫助學生總結標記出我國的地理差異,自然方面氣溫自南向北逐漸降低;降水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根據距離海的距離遠近,距離海的距離越遠降水越少;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由于地勢以及氣候不同人類活動衣食住行的差異。
線上繪圖針對的是學習的知識較為煩瑣地圖細節與準確度要求較高的教學內容是實現社會地圖進行線上繪圖,可以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2.2 繪圖指導的創新——微課指導。對于課程的掌握,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掌握程度也不同。教師可以錄制微課視頻,將需要預習、練習以及需要鞏固的知識內容放到微課教學中,以供學生預習和查漏補缺。在手繪地圖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還可以用微課來布置課后作業以及進行作業講解。
在學習自然特征與農業作物時教師可以布置利用地形圖找出南北方以及青藏和西北地區的界限,標記北方地區的范圍,以農作物為區分標準,畫出我國四大區域的作物分布。讓學生根據學習能力綜合到一張或者多張手繪地圖上。作物分布作為學生需要了解的部分,教師可以留到微課中,詳細指導讓學生以微課內容為參考進行手繪地圖的繪制,通過手繪地圖的繪制了解北方地區的范圍和自然特征,對北方地區旱作農業的條件和農作物進行總結劃分[5],并衍生出北方地區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與總結。
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的三江源地圖地貌時,教師在微課內容中和學生分享三江源的組成,和“中華水塔”名稱的由來。理解并記憶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向下游地區輸送水的路線和經流的區域,并根據地圖找出黃河的源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江源的生態意義和經濟意義。三江源也是世界上海拔最大面積最高最大的高原濕地,三江源的生態保護對當地人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對我國的經濟和生態發展更為重要。從三江源微課手繪地圖觀看中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水源流經區域的了解,增強對地區地貌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觀念。
2.3 繪圖評價的創新——多元分析。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思維活躍發展的階段,由于思想不同、想法多變,學生的手繪地圖表現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在繪圖評價上要創新方式,通過多元分析的方法給予學生積極客觀地評價。在手繪地圖的教學評價中,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知識掌握兩個方面,重視學生未來發展,不與學生的書面成績作為唯一指標。在作業的布置上,尊重學生的個體之間差異,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階梯式轉變。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不斷引進新的教學評價模式,更新教學評價內容。在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上,從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判斷等多方面來分析學生的手繪地圖和課堂表現,從而促進其整體的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
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課堂溝通效率,巧用繪圖評價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評價可以通過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指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生自評可以通過自己和他人手繪地圖作業的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學生互評可以通過學生互相講解交流,補充自我評價的局限性,既豐富了課堂氣氛,又彌補了教師提問面不廣泛的缺陷。
繪圖評價是推進學生提高學習意識,鞏固學習能力、培養學習自主的催化劑。教師要多元分析學生的作業和課堂表現,有針對性地調整作業內容,保證學生能夠將學生將學到知識融會貫通。繪圖評價是手繪地圖教學的關鍵環節,對于創新性推進地理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3.1 在講述中繪圖,增強圖像靈活性。在指導學生手繪地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講課過程中繪制地圖,杜絕課后一把抓對地圖胡亂畫一通影響,教師在課上授課時,一邊講解特征,一邊組織學生繪圖在學習中繪。繪圖增加其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及時發現問題,并將其解決在此情況下,增強手繪地圖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在講解到我國的地理位置優勢時,教師可以使用手繪地圖板書的教學方式,例如先畫出整個北半球的輪廓,根據教材的介紹先后標出我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大西洋西岸,確定我國在北半球的位置后,根據西部深入亞歐大陸腹地、東部囊括大量島嶼和港灣的特點在畫出我國疆域的輪廓。以不直接標注出地理位置的方式,層層遞進推出我國的位置和輪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在課堂上關注教學進度,最后和學生一起找到國家位置和疆域輪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一起以探索的方式找到學習的重點,加深了國家位置的記憶并對整個南半球的海陸位置分布有了了解。
在學習長江的航運時,則可以先將長江的干流畫出來,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逐個畫出較大支流的河道名稱并和學生總結長江流向和我國地勢的特點,相互聯系來記憶長江的航運特點,并了解“九曲回腸”的形成特點及治理經驗。
3.2 在原圖中強調,突破地理重難點。教師要培養學生與課文原圖相互對照的情況下,強調重難點,結合學生的自我學習及合作,討論整理地理知識難點增加學生識圖,講圖和手繪地圖的能力,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并給予指導。在原圖中強調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記憶圖文知識,防止課本圖文和板書圖文的混亂記憶,影響學習效率。
在講解到自然資源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地圖的復雜性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原圖中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教師結合教材原圖和學生的生活常識普及伯年工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包含的不同土地資源。強調雖然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我國人口量大,人均土地資源并不高,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現狀,培養學生的資源意識。在土地資源的分布講解時,借助教材中的《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地圖為學生講解草地、耕地、林地的分布以及一次形成的南北方不同的耕種土地和農作物。如北方旱地為主,主要耕種作物為小麥、玉米等作物;南方水資源豐富,以水田為主,主要耕種作物為水稻等作物。
3.3 在作業中繪圖,提高知識鞏固度。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作業中繪圖鞏固已有知識,提高知識的吸收度,積累知識。例如,在學習等溫線的內容時,可以給學生布置繪制等溫線并進行分析的作業。引導學生記憶北半球等溫線和南半球等溫線的差別,歸納由高緯度到低緯度地區的氣溫變化規律,用在作業中思考的方式讓學生和課堂內容保持粘性,鞏固知識;在幫助學生了解記憶亞洲的地理位置時。教師在課上講解后可以讓學生繪制亞洲的輪廓以及周圍接壤的大洋和大陸,并對相鄰的海陸位置進行標注,借助手繪地圖繪制的作業讓學生加強地理位置的認識,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從而了解亞洲的河流和氣候等自然特征的形成及受到的影響和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受到。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需要體現分層性,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內容,提高各自的知識鞏固程度,爭取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正確完成,從作業的完成充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教師針對學習能力強、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可減少臨摹和仿畫類的作業,布置一些知識應用型或總結探究性的作業。如在手繪地圖中體現地形和河流的走向等多重內容并總結地理特點,從而促進學生在聯系不同類型的地理知識相互聯系,融會貫通;針對學習能力較差,勉強跟上授課進度的學生可以設置難度較低的作業,如對教材地圖內容的仿畫,進行知識特點總結,用完成作業來加強掌握有難度的課上內容,從而提高地理知識鞏固程度。
總之,手工繪圖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還有著很大的應用空間。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課堂進度,合理安排手工繪圖的講課方式以及作業布置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讓學生對地理學知識有一個全面深入地滲透了解。教師通過手繪地圖教學提高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上彌補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是大勢所趨,這樣才能為國家輸送優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