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仲兵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qū)第一中學 湖南 岳陽 414009)
當前的語文教學是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順利推進的,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固然清楚由于語文課程的特殊性質,難以用通常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他們卻也只能按照這樣的教學方式來進行下去,又是在這樣的影響下,教師傳授給學生的語文知識,更多是偏向基礎與實用甚至是應試類型的,這就造成高中生無法對語文有著更加深厚的熱情。但在新課程的指導理念中,大力提升高中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成為了當前最主要的教學任務,這就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間,語文可以不再作為單純的學習工具,其中的教學方式和知識內容又能在教師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之中體現(xiàn)出更多的可能性和趣味性,在這樣的基礎下,高中語文教學就能達成他們對于學生的最終培養(yǎng)目標,知識得到了充實,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陶冶,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也在節(jié)節(jié)攀升,讓他們對于語文能力的實踐運用也在穩(wěn)步提升,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就一定要跟隨新課程的中心指示,以更加有力和有趣的方法,不斷提升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的更好成長。
1.1 教學理念落后。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是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法分割,他們沒有意識到現(xiàn)階段的高中生與以往的高中生在思想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與進步,依然認為高中生很難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他們無法理解到課文當中所蘊含的深意,也無法理解教師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必須要教師能夠一步一步的把他們給帶出來,才能把這些知識給掰開揉碎,融入到高中生的學習之中,在這樣的想法下,很多教師并不會在意來自學生的意見與反饋,他們相信以自己為主導的方式,能夠為高中生帶來更加有效的學習能力,不會去主動思考如何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能夠自主的去鉆研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知識,更多的是在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這樣的知識體驗,直到學生能夠對這些知識熟練掌握,才會開始進入下一篇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確實能夠讓一部分學生的語文知識打磨牢靠,但也只是一部分學生的情況,更多的學生會在這樣重復的教學體驗中進入被動的學習模式,開始習慣于聽從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不會去思考個中知識的深度差異,甚至開始逐步喪失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因為他們無法從高中語文教學當中獲得任何的樂趣,這樣的心態(tài)對于高中生來說是非常致命的。[1]
1.2 教學方式單一。另一方面,也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并不能夠接受現(xiàn)今教育新階段所帶來的新技術,例如多媒體教學與微課教學等等,但除開這些,他們也不會去主動思考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來改革自己的教學方式,過度迷信“教師說學生聽”的“標準”教學,所以就依然在沿用以前的那一套老辦法,多媒體技術不會使用,微課教學不會策劃,課外活動與生活實踐也無法組織,所進行授課的一切都只是與課本上的內容有關,目的只是為了學生能夠在應試教育中順利過關,這自然是先天就讓自己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性陷入最低的運作狀態(tài),只要一直不曾改變,那么課堂有效性也就一直無法提升,自然也無法收獲來自高中生的喜愛與支持。
1.3 教師對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不夠敏感。雖然目前來說,很多教師已經(jīng)開始在向著新課改的新教學方式邁進,但由于都是從傳統(tǒng)教學方式走過來的,就造成一些教師還有著以前的習慣,依然認為高中語文科目沒有太多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只有唯一的一個,就是分值較大,教會學生理解題型作答即可,沒有考慮過去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反而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與方向,還要抑制他們的思維能力,讓他們跟著自己的教學內容走,才能保證在考試的時候得到更高的分數(shù),無法體現(xiàn)出語文這門課程的文化優(yōu)勢,作為文科主科,語文應該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它應該能夠教會學生去用語言的表達、文字的寫作,去表達自己對于世界的理解,這就是學生思維能力所能用到的地方。[2]
1.4 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不科學不合理。正如前文所說,當教師開始用這種填鴨方式進行教學時,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自然得不到更多的樂趣,他們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下去,教師說什么,學生就應什么,這種“人云亦云”的教學方式雖然能讓他們在應試教育下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對于學生的自主思考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教師并沒有給學生自由思考的時間,他們無法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形成自己對于知識的思想,同時,教師也只是從課本內容上進行講解,并沒有帶領學生進行課外生活實踐,這不僅讓他們失去了對于生活對于社會的更多深入了解,也失去了學生形成思維能力的第一時間段。
2.1 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新階段。新課程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主體地位的轉變,由教師為主體,逐漸轉變?yōu)榱爽F(xiàn)在的學生為主體,這樣的轉變就是在適應新課程下的教育改革,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多新形式的教學體驗,同時,也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信,因為這是一種對于他們學習態(tài)度的尊重,也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他們的手上,教師起到的是一種引導和輔助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有另外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運用一切的方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他們的參與熱情,最高效率的運用他們的自主積極性,但這一切的開始都需要教師首先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課程背景下,整個教學過程并不像以往一樣,只需要教師自己一個人說就足夠,這樣的情況在現(xiàn)在來說反而是一種沒有效率的教學行為,因為新時代下的高中生們,在各種信息的轟炸之下,已經(jīng)比較快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觀念,他們對于任何事物的思考都有著自己的看法,也向往著獨立與自主,如果教師還是如以往一樣充滿壓制力地進行教學,對于高中生來說,這是一種不可接受的情況,他們會在被迫學習之中,逐漸對語文感到枯燥甚至是討厭。因此,教師在教學之中一定要保證他們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在同一個地位的,他們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應該是平等的,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互動,向著同一個教學目標,學習目標一起挺進。[3]例如在《長征勝利萬歲》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就沒有必要自己先行進行領讀或者是導讀,而是直接向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再讓學生帶著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在課中進行表述,在帶著這些問題的表述一起去閱讀課文、鉆研課文,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就需要在旁邊不間斷的從旁引導和輔助,既要幫助學生能夠主動去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也能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各種知識內容并且加以記憶和運用,最后再把這些所學習到的內容以具有實踐性的題目作為課業(yè),可以把歷史中的紅軍長征與差不多同時期的國外經(jīng)歷比如敦刻爾克大撤退作為對比,讓學生進行寫作描述,有著什么樣的區(qū)別,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也可以著重篩選出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句子,讓學生自己去品味解讀,并給出自己所能得到的體會,這就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方式,讓學生以自己的能力去學習課文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知識點,最后,再以自己的能力進行學習和解決,這樣的方式既能讓學生的學習自信和學習興趣大為提升,也能進一步讓教師去治理與創(chuàng)新,更多的教學方式來持續(xù)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效的提升教學效率。
2.2 開展以實踐為主要的新方式。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更重要的任務還是要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運用所學習到的語文能力去進行實踐探索認識世界,一個高中生想要真正掌握語文的能力,不僅是要學習到語文的基本,還要掌握語文的精髓,因此,實踐與探究就成為了語文教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目標,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學生快速上手和掌握語文能力的運用和實踐,讓它們能夠自己去探究語文更深層次的知識層面,也就是說,高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轉折,就是由基礎向深刻邁進,并且能夠自己去探索和探究,語文課本每一篇課文中的核心含義和中心思想。而要讓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養(yǎng)和成長,第一就是要讓學生之間成為合力的小組形式,讓它們在相互之間的頭腦風暴之下自己去總結出相關的本質含義,每一個學習小組都不是隨意分配的,必須要按照分層的形式來進行搭配,要把學習成績好的學習成績一般的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組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相互之間的提升,因為在這樣的相互溝通交流之下,優(yōu)等生能夠進一步提純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中等生能夠跨越一些目前的重點難點,向更好的成績和能力進步,而差等生,則是能夠在兩邊學生的幫助之下,鞏固和積累自己的語文基礎,并逐步充實自己的語文深度知識,成功分組之后再繼續(xù)進行下一步的計劃,就是要讓組內的討論主題,能夠貼合每一位學生的實際能力,如果主題難度過于大,則會讓三方學生都會直接失去學習信心,如果主題難度過于小,則又完全沒有討論提升的必要,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主題的設計以及相應討論流程的組織和順利,才能做到讓三種層次的學生真正得到提升和成長。例如在《過秦論》的課程教學之中,在課前和課中的學習之后,教師就可以開展分組討論,為學生們設定一些主題,例如,作者在這篇文章之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文中陳述了導致秦朝滅亡的哪些原因,又是如何去進行理論和辯證的,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討論的時候,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之中,教師需要完整的把握好整個課堂的紀律性和組織性,讓每一個討論都能持續(xù)進行下去,同時還要關注每一組的討論是否有真正的效果,并及時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指正和引導,才能分組討論出的結果,是能夠讓學生提升自己能力和思想的結果,而且這些討論的主題也是非常具有趣味性和探討性的,更加能讓學生沉浸其中、代入其中、討論其中。[4]
2.3 加強以創(chuàng)新為中心的新手段。在新時代的教學中,創(chuàng)新是一種需要經(jīng)常用到的教育思想,學生的學習方法需要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學方法自然也需要創(chuàng)新,尤其是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創(chuàng)新更是需要極其重視的方面。首先,教師需要考慮到整個教育內容的整合與總結,在教學方式上,教師也可以擁有很多的施展空間,他們可以通過構建具有強沉浸性的教學情境,讓高中生們能夠融入語文世界之中,也可以在教學情境的基礎之上,營造更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氛圍,加強學生們的參與感,讓學生們能夠主動在這堂課上表述更多的觀點,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很多的教學資源來輔助教學,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們展現(xiàn)更加多方面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們去參加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或者實地參觀一些相近的歷史文物或者是文化作品,這些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能夠保持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態(tài)來學習語文課本的知識。[5]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的課程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通過課本上的文字來為學生們描述魯迅所寫出來的種種內容,由于缺乏一定的經(jīng)歷和閱歷,學生們并不能很清楚地知曉當時劉和珍的遭遇對于當時那個年代的人們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學生們就不能夠融入到課文之中去辨析里邊所包含的核心思想,因此,教師就可以先行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播放當時民國和抗戰(zhàn)時期有識之士為了啟民智和宣傳新思想以及對抗侵略者所做出的種種抗爭,讓學生們透過視頻中人物的表現(xiàn)來看到當時劉和珍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也就能理解魯迅為什么會這么敬重和悲傷,這個時候,高中生們就能意識到,當時那個年代,每一個有識之士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每失去一個,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讓學生們更加清楚當時的人們所做的斗爭對于整個中國歷史所起到的作用,學生也就更加清楚整件事的意義所在,最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們根據(jù)所得到的這些認知來進行思考,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來分析課文所要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樣的,這些都值得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與思考,讓他們在不知不覺的過程當中潛意識進行課文的學習。這種以生動形象的視頻和相關史料以及詳細講解的方式,比以往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講解來得更加有效,正如前文所說,因為高中學生的閱歷和經(jīng)歷有限,他們往往不能憑借文字中中的表述去想象出應有的一些情節(jié)和情境,而通過這種具體的視頻形象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們直觀的感受到,體驗到和覺察到,就能夠進一步刺激他們的認知與情感,也促使他們的思考開始往更加現(xiàn)實和成熟的方向上發(fā)展,于是,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對語文的理解能力就會更加迅速的提升。[6]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其實還處在更多得到研究之中,當然,這也代表著優(yōu)化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直都是最主要的教育目標,因此,教師一定要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和實踐更多的優(yōu)良教學方式方法和思想。這既需要教師能夠深刻理解新課改中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教學能力,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對高中生進行更有效的教學,讓他們在高中階段就能培養(yǎng)和形成初步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需要教師能夠逐漸擺脫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的各種不合理的教學內容,改進和創(chuàng)新更具效率的教學方式。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在科學合理的實踐下,以新課改的指導要求為基準,來更好地加強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