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鳳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棠湖中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初三一個忙碌的上午,我接到馬上去江蘇出差一周的通知,第二天節又接到一周以后讓我上一堂全省的自導式教學的公開課,看了看九上剩下的篇目,經過兩分鐘思考,決定上小說《孤獨之旅》,但是接下來我不在的一周怎么安排,調課我又不愿意,考試學生也不愿意,于是我果斷決定,大方把一周時間送給學生讀曹文軒小說《草房子》,剩余時間可以再讀曹文軒其他作品,有一周的時間,學生閱讀整本書,學生才能更系統全面地了解作家,同時積累大量語言材料的接觸和。葉圣陶曾經說過:“讀慣了單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規模的范圍之內,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規模較大的東西,就說是兩百頁的一本小書吧,將會感到不容易對付”我最初的想法就是用單篇教學與整本書閱讀相結合,于是后來就有了以下的文字。
整本書閱讀的第一個維度是方向:(形式與角度):形式上:我從九年級上期四單元小說自讀篇目《孤獨之旅》入手;學生對小說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但是解讀小說還不夠深入;本單元三篇都是小說,但是每節課側重點不一樣,《故鄉》側重人物,《我的叔叔于勒》側重情節,本課側重環境;我們學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學生閱讀量不夠;初三學生忙于中考,很少靜下來深度解讀一篇美文。加之這個班是我本學期接手的一個二類班級,他們在不久前的半期考試的作文“總有風景,讓我——”中,學生的語言蒼白,尤其是環境描寫和語言描寫用的不夠恰當,完全為了寫景而寫景。我針對以上學生學段特點,教材單元目標,學校校情、班級學情,以及這段時間的階段性任務,確定了這節課的角度,從小說潑墨如水的環境和惜墨如金的語言切入,進行長文短教,選點突破。
于是我把這段純粹的時間讓他們重溫經典本文節選的原著《草房子》。我給學生制定了這樣一份單子(出差學習,學生閱讀任務單):
五天,一段純粹的閱讀,一場精神的漫游,一個少年的成長,一份不為人知的孤獨。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個同學都應該明白,一個字,一個詞,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實際上都代表著一種存在狀態。你總要去仔細地琢磨那個詞,你才能發現那個詞后面藏著的意義是無窮無盡的。一定一定要注意到的是對字詞特別特別生動的解讀,因為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當它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那是人類認識到一個狀態之后,才出來的一個字,才能出來的那個詞。語文必須咬文嚼字??傊?曹文軒先生的小說創造了自然風景與人的感情、心靈和諧共生的意境,這是作者在創作情感上傾向于古典美學精神的表現,是曹文軒先生小說風景描寫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希望每位同學深層次地讀懂文字中的風景,從而超越平淡的、一般意義上的欣賞。具體安排如下:
一、周末買書《草房子》周一開始讀。必須在一周內完成,讀過的再次重溫經典。在《草房子》上圈點勾畫喜歡的詞句。
周一,兩節課,自主閱讀,自主賞析《草房子》
周二,一節課,自主閱讀,自主賞析《草房子》
周三,一節課,中考小說閱讀練習
周四,一節課,自主閱讀《草房子》
周五,一節課,朗讀《孤獨之旅》一文,體會曹文軒小說的詩意美。
二、周一至周五的家庭作業。每天積累摘抄兩百字(《草房子》上面的內容)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并簡要點評,這些描寫對人物塑造有怎樣的作用,寫下真實的閱讀感受,可適當背誦。學有余力的同學,讀曹文軒其他作品。
三、珍惜時間,認真完成,不負光陰不負卿!
有了這樣的一份期盼與精細化的操作,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時空保證。當我出差回來,收上來學生厚厚的讀書筆記和很多有價值的真實問題,我知道,預期效果達到了。
既然公開課只有五十分鐘,只能是單篇教學。我要通過怎樣的構思才能達到牽一發動全身,用一篇文章的教學帶動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興趣?這是關鍵。
單篇閱讀的教學細致明確,更有操作性,有循序漸進的特點,相比較而言,單篇教學更易于培養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單篇教學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單篇教學目標更易達成,整本書閱讀的第二個維度是動力,也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部分學生在小學就讀過《草房子》這本書,怎樣的問題設計才能驅動讓他們對經典的探究,激發整本書的探究閱讀。之前充分的安靜潛讀,讓學生感受曹文軒詩話小說的文字魅力。我在前置學習單任務中,讓學生梳理主人公經歷了怎樣的故事,這一作業讓學生在文章的情節搖擺下,發現一種深層的矛盾,想讀書卻被迫輟學,引發了學生對人物深層次探究,初步了解小說的特質。此外尊重學生的閱讀差異和個性化理解,讓學生提出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還原真實的閱讀體驗。雖然出差回來之后就要進行公開課,但是我心理還是很有數,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杜小康為什么不想放鴨,還必須放鴨?杜小康為什么看到蘆葦會如此恐慌?杜小康怎么一下子就成熟長大了……我根據學生前置學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進行了二次備課。從標題的“孤獨之旅”四個字串起整節課,三個主問題,以簡馭繁。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導學單留白相對較多,太多的框架可能會影響課堂的生成,破環文學作品的閱讀期待,學生才會去探索小說解讀的密碼。
時間過的很快,來到了全省展示課的那天,沉著迎戰,整堂50分鐘的長課我進行深度小說閱讀課,設計了三個主問題:
問題一:為什么杜小康會孤獨?(課文是怎樣寫這種孤獨的?)
問題二:杜小康是如何戰勝這種孤獨的?
問題三:回到旅字,深刻體會含義。
在第一個問題中,學生自主研讀這篇小說很多細節都好看,隨便一抓都耐人尋味。學生的讀書筆記密密麻麻批注很多,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以學定教,我根據他們課前高頻出現的問題,聚焦幾個環境片段,比如蘆葦蕩、暴風雨、天空等,讓學生品味小說的環境對于人物的意義。特別是環境的漸變(前后蘆葦、天空、鴨子的變化),讓學生讀懂曹文軒說的“絕望中看到光明,在冷酷中帶些暖色”。離開風景,人的行為就不可能得到圓滿解釋。(風景在人物精神建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時對于他們之前勾畫《草房子》的環境描寫也就明白了。
此外,我還帶著學生從細微的文字入手,發現閱讀之美,當學生正沉浸在這樣的詩意孤獨中,我順勢引出,曹文軒的草房子和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大量的關于孤獨的描寫,有興趣可以去讀讀。從而喚醒學生對其整本書和曹文軒其他作品的閱讀熱情。他們接下來讀了《青銅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多部詩化小說。
在第二問題中,全文4000字,人物語言只有四句,卻可以作為理解人物內在變化的切口。讓學生找出主人公僅有的四句話,好的小說,字字傳神,學生能迅速找出人物語言,表情朗讀,每一句話背后都站立著怎樣的杜小康,在揣摩語言的變化中,感受人物內在的成長,學生的精彩朗讀贏得陣陣掌聲。這時我講到了他們之前的月考作文,總有一種風景,讓我……生往往為了寫景而寫景,沒有將景和人有機結合,有了之前寫作的經歷和一周閱讀的體悟,學生茅塞頓開,學生發現之前寫景狀物都是為人服務。我讓他們可以去閱讀重點研讀一下《草房子》當中喜歡人物的相關描寫,比如活潑善良的桑桑,聰明安靜的紙月,調皮的禿鶴……下來的一周,有很大部分學生再次重點研讀了喜歡的片段,因為我始終相信“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有了這樣的精準聚焦,讓學生的寫作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果然,在后面的半期考試中,學生的作文平均分有了幾分上漲。
問題(三)回扣標題旅字,思考孤獨之旅的深刻含義,曾經圍困著杜小康的孤獨恰恰促使了他的成長,這種成長的力量如何而來?學生讀出的不僅是杜小康一個人的心路歷程,更讀出了每個人心理都住著杜小康,都有著強大和軟弱的自我,如何戰勝自我,讓他們真正明白曹文軒說過的“孤獨之旅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場掙扎?!?,“少年時就有一種對待痛苦的風度,長大后才有可能是一個強者”。我順勢問了一下孤獨之旅中哪些人物也在潛移默化地成長,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禿鶴的轉變,那么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內在成長?多幾個追問,學生潛入深思。
這堂課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我覺得對今天孩子不能太空洞的德育,美育,要他們真正、慢慢地在文學浸潤中中得到熏陶。理性與積極的人生態度才是小說真正感人的精神力量。有了前面的博觀而約取,就有了后面的厚積薄發,在一層層的點撥下,學生深刻認識到:“環境只是外在原因,杜小康成長的真正原因,不是外部環境的孤獨與險惡,而是這種環境激發出來的內心強烈生存意志?!薄八瞬换剡^去,他也逃不開環境,在這夾縫中,他選擇的不是退縮而是抗爭,人除了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戰勝自我”。“成長必須是自我的,任何他人都不能替代?!薄耙磺姓嬲某砷L,都是自我的內在的成長?!薄嗑实纳桑俏覜]有預料到的。如果是在以前學生是不會有這樣精辟的見解,當時他們的回答征服了全場。如果說學生之前對整本書深刻理性全面閱讀是厚積薄發,那么課堂精彩的生成就是薄發。太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學生,沒有放手給他們一個充足的時空。
單篇教學的細讀,是語文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更是一個人享受閱讀,品味文學之美的過程。當然,課堂的第三個維度就是節奏,我的預設是有層次,有節奏的推進:但是由于個人經驗、水平、直覺、學生領悟的深淺快慢等因素,從教學設計到課堂的生成有一定的距離。語文課,尤其是小說欣賞課,不可能像理科那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于初三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間有限,我只能通過這樣一節小說自讀課,盡量通過教師有效的導,引起學生深入的學,讓他們親近文字、深度思考。
語文課,師生容易天馬行空,有了導學的三個環節(孤獨是什么?怎樣戰勝孤獨?旅字有怎樣的內涵?),其實也暗合了小說的三要素,讓學生在閱讀期待中,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讓教學路徑規范,讓知識走向精準,以簡馭繁,直擊根本。這是整本書閱讀不可替代的,更是整本書閱讀的基礎。這是我這學期接手的一個二類班級,學生語文水平差距較大,于是我在布置作業時設計了分層研討。
針對這篇文章,我布置了如下作業:有課外遷移,有單篇聚焦,有群文閱讀,有文學與影視的區別……具體如下:
1.有讀寫結合,例如:結合本文所學,聯系三年所學的課文,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著重體會“旅”的深層含義,寫一段話給自己或文中人物,“杜小康(杰利),我想對你說……”,或寫給少年的你。
2.你認為標題改編是否合理?“孤獨之旅”也許不是最恰當的標題,請在整本書《草房子》尋找答案。好書不厭百回讀,越讀,就越會悅讀,越會有新的發現。
3.曹文軒其他作品中的孤獨及大量環境描寫:葵花很孤獨,是那種一只鳥擁有天空卻看不見另外一只鳥的孤獨。《青銅葵花》中青銅很孤獨。一只鳥肚子擁有天空的孤獨,一條魚獨自擁有大河的孤獨,一匹馬獨自擁有草原的孤獨?!厄唑蜒邸贰?/p>
孤獨是什么?用細膩的筆觸,最恰當的文字,寫一個片段表達一份詩意孤獨。
4.觀看電影《草房子》,看看如何將文字的想象定格成電影的影像,有興趣的可以比較,你更喜歡哪種?
……
事實上,很多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外閱讀中,主動去找曹文軒作品來讀,即使讀過,也用了文本細讀的方式來批判性閱讀。這就是單篇閱讀教學中在學生心中撒下了閱讀期待的種子。整堂課我最滿意的地方在于上課之前師生的大量閱讀,課堂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精準選點,以及行云流水不留痕跡地往深處行,我喜歡曹文軒的作品,學生喜歡孤獨之旅中杜小康和自己的共情,如何通過這節小說閱讀課,在文學中適當滲透美學和哲學,搭建起師生文本深度閱讀的橋梁,上完課基本達到了這樣的預設。
總之,對于初三的小說閱讀,單篇的閱讀教學往往是單一的點,容易形成碎片化閱讀的習慣。而整本書因其信息間的關聯,閱讀是點與點之間的聯系,甚至會形成一條線,一個面。這對學生的深入系統的思維習慣的培養有莫大好處。
如果學生不讀《草房子》整本書,就不會對杜小康的經歷感同身受,就不會深刻理解對其性格變化。閱讀通過以上作業,我希望學生在閱讀中,能夠走進去,也能走出來。這也是作為一名普通語文老師的理想——大語文觀,后來我把里面的每一個問題作為課堂小專題探究。尤其是問題三,這個標題改的究竟好不好?你會加一個怎樣的標題?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整本書尋找答案,就是閱讀的強大驅動力,沿著脈絡形成了課堂課下的一條線。
整本書閱讀,容易流于形式,不易激發興趣或者不易反饋,但是只要前期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具體可依的操作模式,課堂有教師精要的點撥,如何帶領學生由課內一篇巧妙帶出整本書閱讀,甚至帶出多篇,直至點出曹文軒一系列的小說及其風格,我的這這堂探索課得到了現場一致好評,尤其得到了教育部李正濤教授的高度評價,這讓我非常高興,也讓我堅定了整本書閱讀的信念。
整本書(尤其是最高形式的小說)閱讀教學,對把握故事情節,理解人物形象、提高學生閱讀的寬度和厚度等,都有著積極作用。學生真正走進經典,讓他們今后能夠在文學的大河兩岸,詩意行走,理性探索。
附李正濤老師的評課:(原稿)
高鳳老師的《孤獨之旅》一課體現了以下特點:(一)這堂課有什么。一是有理念。有自導式教學的理念。教學經驗具有自然循環式、理論自覺式、實踐自覺式和價值自覺式的差異。自導式教學改革目的在于變革教學方式,探究式、啟發式教學與自導式教學是有很多共同的價值追求的。教師的教學經驗應該向實踐自覺和價值自覺方向發展。二是有工具。有“三單”,教學設計是符合“自導式教學”的基本要素和規程的。三是有過程。她的課堂教學能夠看到基于自導式教學推進的理念和邏輯:自學效果的監測——疑難問題的突破——課堂的反饋——課堂的監測——課后的小結。(二)這堂課教什么。一是教內容。就是要像高鳳老師那樣,引導學生弄清小說的形象、情感和主旨。二是教形式。文學作品不但要教內容,還要教作品的藝術形式,從語言上品析作品。三是教關聯:形勢與內容的關聯。應該打通教內容(了解和理解人物心理的變化等)、教語言(體會環境描寫)、教關聯(把語言和心理聯系起來),巧妙由一篇到了整本書,潛移默化。(三)抓什么。一是抓預習。二是抓文眼。三是抓語言。四是抓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