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法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沙灣鎮混子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小學生是祖國未來接班人,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面,教育者應該意識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教學帶領學生學習憲法有關常識,體會生活中的規則,樹立國家觀念和養成守法習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肩負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任,經過對小學道法課堂中對小學生法治教育現狀的分析,提出改進培養策略。
1.1 轉變道法教師教學理念。為了讓法治內化于新,外化與行,教師要與時共進,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學習法治的熱情。教師深入貫徹道法改革理念,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重視其創造性的培養。教師更新的教學理念包括:建設生活化教學理念。道法課程實際上具有生活化的特點,其中的素材都是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要本著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強化認知;實施開放互動化教學理念,在道法課中可借助布置任務的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實施交流。
1.2 提高道法教師法治素養。道法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法治素養,對于教師法治素養的培養可通過下面幾點進行:第一,將教師法治素養的考核,與其職稱、考核掛鉤;第二,加大對道法教師的專業培訓力度,促使其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第三,教師要建立終身學習觀,關注社會熱點新聞,更新法治知識庫,多借助互聯網與書籍進行自我充電。
小學道法課堂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要有針對性,此也是新課改后的要求?;诖颂嵘龑W生小學道法教學質量,增強學生法治意識?;诖藦南旅鎺c增強法治教育的針對性。
2.1 加強對小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目標的設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提出對小學階段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目標為:形成初步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加強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對憲法的法律地位與權威性有初步認知,進而建立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此目標如果作為小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還比較模糊。所以作者認為,要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設置遞進性的教學目標。如低年級學生還不能充分理解法治知識,所以教師要選擇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滲透法治知識,此階段設置的教學目標也要簡單與淺顯些。如環保意識的培養,可從讓學生了解大自然,再到了解家鄉,最后展示保護環境的話題,以此設計專題。在此對內容與目標進行層次化的設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目標的目標與內容層次性的設計,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有利于法治意識的建立。
2.2 提升小學生法治意識教育內容的貼切性。部編版小學道法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是以個人、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的順序進行的。在開始開展法治教育的時候,要從小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從遠到近,有序過渡,然后再從學生的個體生活,向家庭生活發展,再到社區生活,最后再上升到國家生活中。法治內容的設置要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小學階段道法教學中法治內容更加系統,有助于學生知識點的理解,繼而掌握法治知識內容。只有學生真正了解與掌握了法治內容,才能讓學生將法治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低年級《升國旗了》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升旗儀式的過程為學生講解;或者在進行《班級生活有規則》教學中,進行“大家一起約定”、“班級生活放大鏡”等活動,讓學生創建屬于其自己的班級規則;再如《讓生活多一些綠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多體會,教師可組織學生到校外種樹、清掃街道,讓其感受大自然中的綠色與污染。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2.3 實現道法教育方式的多樣化。教師作為課中教學的實施者,可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體驗下將預期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實際經驗。在此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使教學目標快速實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實現法治教育的多樣化,以多樣化形式提升法治教育的時效性,繼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總結來說可通過下面幾種方法實施教學:
第一,創新教授法。講授法指教師經過口語語言的描述與講解,傳授學生知識,助其理解,以此達到教學目標。道法教學中教師使用講授法要注意:講授內容要有啟發性與科學性,注重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相連接;講授法的運用要注重教師自己的語言表達,注重啟發學生道法思維,增長學科素養。教師使用適當的講授法可助學生快速獲得道法知識。如《權利受到制約與監督》教學中,以舊知復習做課堂導入“誰的權利受到了制約與監督?”“人們的權利有哪些?”教師在整合學生的答案后,講解知識點。
第二,問題探究法。此指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探究,找尋答案,最終獲得知識。教師使用問題探究法要先設置有方向性的問題,然后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尋求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科學探究,繼而通過鍛煉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法律保護我們成長》教學中以單元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探究的過程為:科學分組,劃分知識點;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討論交流,探究答案;教師做好組織的工作,維持班級秩序,引導學生交流,總結心得體會。例如三年級下冊的《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學中,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教學開始前教師布置前置性作業,由學生查找有關資料,助學生提前認知。然后詢問“生活中哪里有規則”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學會辨別并遵守規則。
第三,案例教學法。在小學道法教學中案例將學法使用非常普遍,作為一種有效教學法,教師節和教學目標與內容,在班級中引入經典案例,將學生帶入“案發現場”對法治知識進行判斷與分析運用,繼而提升法治意識。例如三年級下冊的《心中的“110”》教學中,教師先分析教材內容,然后設置問題“如果你單獨在家,發現可疑情況你會怎么做?”然后展示案例:一天小明在家中做作業,突然聽到門外有細細碎碎的聲音,他輕輕走到門前,通過門眼向外看,發現兩個陌生人正在撬門鎖,小明接下來該怎么做?第一,當做什么都沒發生繼續寫作業;第二,出門阻止;第三,先給“110”打電話然后再通知父母。通過有關案例分析,貫穿案例,繼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知道110一直在我們身邊保護我們。
第四,實踐學習法。小學階段學生注意力不穩定,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融合,引導學生知識內化。將實踐活動作為課中教學的延伸,科學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不但可加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還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傳統的道法課堂以講述知識為主要內容,缺少模擬實踐與探究的環節,學生難以對法治知識產生認同。知法不代表能守法,只有將道法知識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做到守法。因此借助課內與課外的實踐活動,逐漸滲透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提升法治能力。第一,教師要豐富課內實踐活動??勺寣W生作為“老師”,讓其講解教學內容,引導其轉化角色,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將學生當做教材中的主人公,以情景劇的形式“演活”教材;還可通過辯論賽的形式,將學生分為正方與反方,先根據主題搜集辯論資料,然后交流開展討論。讓學生借助這種辯論賽的實踐活動,擴展思維,提升團結協助的能力。第二,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時間活動。可每學期帶領學生進行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如進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章節教學中,引入國家憲法日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通過社區解說員講解,為學生普及憲法知識,強化學生法治意識。再如進行“權利受到制約與監督”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我國機關的職能與行使權力,可帶學生走進檢察院與行政服務中心等機關,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我國國家機構。
2.4 積極組織多彩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在學校教育方面,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多彩的課外活動。例如:每天上午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課間操活動,在活動期間,重點提出規則要求,讓學生在上下樓時應該靠右側,有秩序排隊上下樓,在樓梯間不可大聲喧嘩,也不可與他人吵鬧。為了讓學生知曉為何要這樣做,還可為其講解不遵守規則帶來的后果,可能導致樓梯間發生擁堵現象,不但難以正常通行,而且嚴重時還會發生踩踏事件,后果十分嚴重。小學生只有知曉規則的重要性,才能自覺遵守。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每周升國旗的契機,讓學生體會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全校師生共同向操場匯集,學生在經歷活動以后,能感受在有序地組織下,才可以快速到達操場,否則就會出現擁堵,令人產生無奈和焦躁的情緒,不利于活動的順利實施。除此之外,小學階段每學期可能會組織春游或者秋游各類課外活動,教師也可以利用活動契機,讓學生在過馬路的過程當中形成規則意識,不但要按照交規行駛,而且還要走人行橫道,這樣才能保證自身安全。
2.5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中學生會對有關自身權益的法律知識產生一定的興趣。同時他們也將會有很多疑問:我將獲得哪些法律知識?如果其他學生處于危險之中,我該如何保護他們?書面的法律文本解釋和法律解釋由于非常專業和學術,學生們因為還在讀初中而不懂。因此,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生學法、守法、用法,使學生準確認識法治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將德育目標與法治相結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提高對法律的認識。然后,根據他們周圍的實例,積極教授法律知識,教會學生如何用法。最后,如果學生能對自身權益的法律知識有所了解,積極學習、遵守法律,知道如何用法,那么教材就可以不斷擴充和延展。
小學道法教學中可通過不同渠道開發教學資源,從實踐層次分析,可結合本校與本地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選擇適合的教學資源,豐富小學道法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按按贊學習興趣,提升法治教學質量。
3.1 開發校本課程資源。我校要重視開發道法的校本課程,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法治資源,然后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創建具有學校風格與地域特色的法治校本課程。部編版小學道法教材中有很多規則意識方面的知識,可圍繞此進行法治課程有關資源建設。教師將法治教學中的具有創意的法治知識內容整合研發,自主創新,以一線教師為主導。另外還可邀請學科專家參與到校本課程建設中,提升課程開發的有效性。
3.2 發揮社會資源優勢。開發法治課程資源借助社會中資源的優勢,包括邀請法律專業人士或者法律素養較強的社會人士到校內擔任法治教育的輔導員,不同層次給予學生法治教育,吸引學生對法治學習產生新奇感,提升學習興趣。還可在校園外建設法治實踐活動基地,聯合教育與其他部門,為開展法治實踐活動提供條件,讓學生走進社會,觀摩學習。學校要充分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融合教學資源,完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統一。學校還可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通過普及法律知識、發放法治傳單的形式了解法治知識,強化法治意識。
3.3 整合線上資源?,F在網絡中有很多優質的法治教育資源,大大豐富教師教學內容,教師不能忽視此方面資源的運用,在網絡中搜集與法治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音頻。還可借助電視節目,如《今日說法》,將內容精彩又有說服力的法治視頻與法治教育結合實施教育。如在講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先在網絡中搜集視頻,然后與文字介紹結合,讓學生更加清晰掌握知識點,以此提升教學效率。如六年級上冊的《法律保護我們的健康成才》教學中結合微視頻資源,為學生播放侵害公民權益的案例視頻,然后以問題導入引發學生思考。每一個案例視頻背后都蘊含豐富的教育意義,且圍繞學生的生活中。所以教師要充分整合、利用線上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和法治有關的內容相對較多,且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方法也相對較多。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將課堂作為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要陣地,突出其規則意識的培養,與此同時,還需要家校結合,將家庭的示范作用發揮出來,讓學生形成誠信美德,或者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利用社會資源輔助法治教育,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提高其法治觀念。在小學道法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優化法治課堂,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專業化,真正提升學生法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