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波
(江蘇省泗洪育才實驗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數學是初中的基礎性學科,其因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等又被稱為“思維的舞蹈”,這體現出數學教學的難度,也導致了數學學困生的出現。初中數學教師應結合學困生的成因,分析現代信息技術在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應用優勢,探索以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困生轉化的實踐路徑,為實現“讓每名學生都學有所獲”的教學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初中數學的課時雖然比較多,但是課程也是比較緊的,學習的內容復雜繁多,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做到在課下進行復習鞏固,才能夠將當天的知識內容記得更加牢固,但是,鮮少有學生能夠做到課下抽時間去復習當天的知識內容,因為作為初中生,每天都會有許多科目的作業,當學生完成作業,就懶于再去鞏固復習。在學生對這門科目感興趣的情況下,就會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復習,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在教學當中,采取興趣教學法,來加強學生自學的動力。比方說,在教學《豐富的圖形世界》這一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趣的圖案,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公共建筑的圖案,也可以是學習當中常見的圖形,來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圖形世界當中的元素,加深學生對于圖形的了解,隨時隨地,發現更多有趣的圖形。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學的一個最有力的支撐,教師應當采取興趣教學,來增強學生學習當中的主觀能動性。
初中數學學習所要求的縝密的邏輯性和思維的復雜性,給部分學生帶來了明顯的困難,使其成為學困生。要提高學困生的數學整體學習效果,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為學困生構建有利于促進抽象思維和深度學習的空間。初中生心理發育尚不完善,喜新求變的特征鮮明,對直觀、動態的知識呈現方式有著特殊的偏愛。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用的媒介單一,教學互動和交流方式陳舊,教學信息傳輸渠道狹窄,學生的學習狀況難以盡如人意,學困生的轉化效果更是大打折扣。現代信息技術將聲、光、電、圖像、動畫融為一體,改變了以往數學教學的信息獲取、傳輸和處理方式,凸顯了數學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動態化、網絡化,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或手機畫面激活教學內容,展現數學知識的魅力。學困生能夠由此獲得輕松愉悅、令人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興奮點被激發,思維因興奮而變得敏銳。教師也可順勢建立起與學困生之間順暢的知識信息與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助力學困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提升,實現“春風不讓一木枯”的教學追求。初中數學的課時雖然比較多,但是課程也是比較緊的,學習的內容復雜繁多,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做到在課下進行復習鞏固,才能夠將當天的知識內容記得更加牢固,但是,鮮少有學生能夠做到課下抽時間去復習當天的知識內容,因為作為初中生,每天都會有許多科目的作業,當學生完成作業,就懶于再去鞏固復習。在學生對這門科目感興趣的情況下,就會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復習,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在教學當中,采取興趣教學法,來加強學生自學的動力。比方說,在教學《豐富的圖形世界》這一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趣的圖案,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公共建筑的圖案,也可以是學習當中常見的圖形,來讓學生深刻地了解圖形世界當中的元素,加深學生對于圖形的了解,隨時隨地,發現更多有趣的圖形。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學的一個最有力的支撐,教師應當采取興趣教學,來增強學生學習當中的主觀能動性。
2.1 以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在《大教學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始于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成了教師教學實踐上的核心訴求。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學困生都存在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的共性,并形成了“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效率低下→削弱學習興趣”的惡性循環。因此,要實現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就必須采取符合學生情感需要的教學舉措,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創設出一個新穎、動感的學習情境,能夠引起學困生的高度注意,教師可因勢利導、選準知識的切入點,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知識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在能動的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如《二次函數》一節中的“二次函數關系和用二次函數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是教學的難點,也是學困生難以理解掌握之處,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Flash課件,以動態的畫面直觀展現生活中的圓面積與半徑的關系S圓=πr2、正方形面積與邊長的關系S正=a2等二次函數,以及如何用自變量的二次式表示函數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萌發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積累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的學習節奏由教師指引,但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學習想法,來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初中數學的學習比較有難度,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許多的疑惑,這個時候,進行議論,是解決這些疑問的有效途徑。議論是多種多樣的,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地議論要更加有效果,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暢所欲言,無所畏懼的提出自己心目當中的疑惑。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內學生學習的情況,來進行劃分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之間要具備互補的特點。例如說,學習成績練好的學生與學習成績較差地學生一組,執行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與理念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一組,通過這樣的劃分,學生在討論數學問題的時候,也能夠做到一帶一,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學生在展開議論的時候,教師不要只在講臺上觀看,而是要走下講臺,走進學生議論的小組,幫助小組解決在議論當中產生的問題,做到有問必答。議論是課堂開展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在每堂課留有一些學生議論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議論。
2.2 以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學困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貴在得法。要使學困生的轉化獲得滿意的效果,設法使學困生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實踐途徑。《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著力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給學困生的學習方法指導指明了方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跨時空、超鏈接的特點,引領學困生逐步掌握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積極參與課堂研討、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學習方法,學會自主探究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和總結知識脈絡、完善知識體系,對于增強學困生轉化的針對性,有效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教師利用雨課堂App就“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確定”,課前給學生發送預習導學案和在線學習平臺鏈接,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明確課堂學習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就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借助雨課堂的微課、短視頻、網絡信息等教輔資料,展開小組研討和辨析,在集思廣益、暢所欲言中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深刻理解“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解不了”的不等式組解集口訣,逐步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課堂學習結束后,教師針對雨課堂數據所反映出的學生的學習狀況,有目的、有重點地推送復習資料,指導學生復習鞏固課堂所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學困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淡化了教師的主觀色彩,突出了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學困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并使其在將教師傳授的方法內化為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過程中徹底擺脫學困狀態。
2.3 以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困生頑強的數學學習意志。對于初中生而言,數學是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這就決定了初中數學學習是一個不斷克服荊棘和障礙的過程。教育心理學指出,十四五歲的初中生,意志品格尚不完備,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一旦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很容易選擇逃避和退縮,這一點在數學學困生中的表現尤為突出。所以,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既要注重知識學習方面的智力因素,更要關注學習毅力、學習韌性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逆反心理強烈,教師關于克服學習困難的正面教育往往達不到預想的效果。而運用學生都喜歡的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設計有一定難度梯度的數學探究問題,將數學學習意志培養與數學問題的遞次破解融為一體,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在教學“反比例函數”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內容后,利用藍墨云班課App的彈幕功能,就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反比例函數式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反比例函數圖像、反比例函數中k的幾何意義、反比例函數性質及應用等知識點由淺入深地推出練習題,啟發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每完成一個層次的習題,App數據庫自動檢測正誤,正確會立即給予語言或賦分等形式的獎勵,錯誤則會及時出示正確答案,并給予鼓舞。在低層次習題解答正確后,App自動進入更難的習題界面。如此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習題練習過程就變成了充滿樂趣的挑戰探究活動。長期堅持下去,就會使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逐步提高,戰勝困難的頑強意志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來。很多學生有一些疑惑,明明自己很努力的學習,但是學習成績始終得不到提升,這說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可能出現了問題。教師有義務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式。比方說,當天學習了新的知識內容,教師就要布置一些有關當天的課后作業,并且嚴格檢查,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這也有助于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
2.4 以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對學困生的個性化輔導。初中生個性差異明顯,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生為本、立德樹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2.5 借助信息技術,打造現代課堂。進入21世紀,初中數學課堂需要充滿現代化的環境,而不僅僅是使用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學方法。數學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來創建充滿活力的課堂,以激發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的學習。例如,在卡“軸對稱圖形”中,作者在課堂介紹中使用學生剪紙的微視頻。動態圖像可以比以前安裝的靜態圖像吸引更多的學生,然后將它們呈現給新班級。然后,接著讓同桌兩一組在平板電腦上玩“拼圖形,找另一半”的游戲。使用平板電腦作為動手平臺,可以讓有學習能力的學習者更積極地學習,積極參與體驗,加速學習任務,為交流、匯報,在課堂上,進而得出軸對稱圖形特征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并利用網絡直播技術確保每組學生的回答都被張貼在屏幕上。在注冊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按照老師的指示編輯他們的答案。動態顯示根據教師使教師和學生可以看到學生在會議之外學習的內容,從而顯著改善課堂學習。利用信息反饋技術,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遙控器有效地控制數學活動,打破現有的只有少數優秀的學生參與課堂提問的模式,增加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參與范圍-為所有人提供參與和參與深度-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正確的答案,并且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