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娟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學校 山東 利津 257400)
群文閱讀是相對于單篇閱讀而言的,它不是簡單的單篇疊加,而是結合結構化的文本,根據一個閱讀主題,實施的主題閱讀方式。在群文閱讀中,群文的議題是意義點的核心,圍繞議題聚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須在議題的屬性之內,并從不同角度來解釋議題,形成理解議題的一個有層次性、程序性的認知體系。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融入了更多的閱讀資源,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部編版主編溫儒敏強調:小學生應該多讀,多背誦,體會韻律、節奏還有漢語之美;要讓小學生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中之外,小學六年的閱讀朗不低于145萬字。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意義重大,教師應當積極參與群文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經過長期實踐所構建起來的教學理論與實踐體系,蘊含著基本理念、關鍵能力、主要課型、選文方式、教學行為、教學策略、評價工具等,對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時間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多是開展單篇閱讀教學,通過情境展現、了解背景、初步熟悉、深入閱讀、感悟情感、總結提升等的流程,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傳統的閱讀方式雖然能夠完成課內教學目標,但是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組織群文閱讀活動,確定閱讀主題,帶領學生一起收集和組建結構化的群文閱讀素材,根據科學流程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文章,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各類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使之學會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速度,學會如何在多文本的閱讀中辨識提取、比較整合、批判創新、歸納總結等,全面提升語文閱讀效率,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1.2 發揮獨特育人價值。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其重要意義還在于能夠發揮獨特的育人價值。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入結構化的文本,根據一個主題、按照一定的流程實施教學,學生需要在這個規范下進行自主閱讀、對比閱讀、研究探討中,在此過程中可以發展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同時,結合親情、感恩、誠信等主題的群文閱讀,引入多文本,能夠讓學生受到更多的人文滋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良好的道德品行,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非常重要。
1.3 符合時代發展特點。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背景下,海量的資源被源源不斷地發布出來,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對人們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信息獲取和交流轉移到了網上,龐雜的信息需要人們具有辨識、快速提取、理解的能力。在群文閱讀中,需要有機整合書本資源和網絡資源,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兼收并蓄各類信息,高度整合龐雜的信息,訓練學生辨識提取、比較整合、批判創新、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尤為重要,符合時代發展的特點。
2.1 呈現群文閱讀主題,做好群文閱讀準備。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可以根據小學語文的單元主題,結合單元內的課文,引入一兩篇或者多篇相同主題的文章,構建結構化的文本,也可以挑選不同單元的相同主題或者同一類型的課文,構建結構化的文本[1]。結合這些課文,教師可以提煉課文的主要內容,確定群文閱讀的主題,提出相關的議題和需要達成的目標,設計和制作群文閱讀教學資源,做好群文閱讀教學前的準備。
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的第一單元,語文要素包括:初步認識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寫出自己對一種事物的感受。結合本單元的《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這些篇課文,根據單元人文主題,可以明確本單元的重點在于“借物抒情”,因此教師可以確定“一花一鳥總關情”的群文閱讀主題。結合這個主題,教師可以引入《桂花雨》的作者琦君的文章《家鄉味》,構建結構化的文本,引入和制作電子課件、微視頻等群文閱讀教學資源。
2.2 創設生動有趣情景,更好導入群文閱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論做什么事情,開始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表現在閱讀教學中就是要做好導入。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同樣要重視導入,根據群文閱讀的主題,結合相關議題,運用提前制作好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工具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吸引學生主動觀察、思考、探討等,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更好地導入群文閱讀[2]。
例如,根據已經確定的“一花一鳥總關情”的群文閱讀主題,教師可以借助提前準備好的圖文并茂的電子課件、生動的微視頻,創設這些生動有趣的情景:一行白鷺飛上黃昏的天空中,夏日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用餐,秋天到了小朋友認真地看母親做桂花糕,馮叔叔正在外面遛鳥。結合這些生活化的情景,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你看到過類似的情景嗎?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你有什么感觸呢?通過這些提問,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可以更好導入群文閱讀。
2.3 布置自主閱讀任務,感知群文主要內容。在完成導入環節后,教師要根據群文閱讀的主題,根據小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認知狀況,布置自主閱讀任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獨自默讀、初步交流、小組研讀等,感知群文主要內容,對相關文章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以及在腦海中建立初步的聯系,從而為對比閱讀、深入探析等打好基礎[3]。
例如,結合“一花一鳥總關情”的群文閱讀主題,教師讓學生閱讀本主題的四篇課內課文和一篇課文文章,在限定的時間內熟悉課文主要內容。各個小組的學生在獨自閱讀與合作探究中,可以明確:《白鷺》主要寫白鷺的外貌之美、站立之美、飛翔之美;《落花生》主要寫家中收獲花生后舉辦的一次收獲節;《桂花雨》主要寫小時候收桂花、桂花的香、搖桂花等經歷;《珍珠鳥》主要寫作者和珍珠鳥建立友情和信任的過程;《家鄉味》主要寫小時候看母親腌咸菜的經歷。
2.4 教授學生閱讀方法,提升群文閱讀效率。科學的閱讀方法不僅快速閱讀文本,提高閱讀效率,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更好解答閱讀方面的問題,提高閱讀的整體效果。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需要在限定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文本,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大部分學生并未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導致群文閱讀效率較低。因此教師要教授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積極參與群文閱讀實踐。
例如,根據《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這四篇課文,《家鄉味》這一篇課外文章,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先速讀、再細讀、后研讀的閱讀方法。先速讀是指快速瀏覽文章主要內容,認識文中涉及的主要事物和人物,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再細讀是指細細閱讀,通過細讀可以解決速讀中遺留下來的問題;最后研讀是指研究性閱讀,可以先自己思考,再同小組成員探討,解答不懂的問題。教師可以運用圖文資料,以一篇文章作為示范,再讓學生具體實踐。
2.5 提出群文閱讀問題,小組合作研讀群文。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中,在做好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結合群文閱讀的主題,提出由淺及深、體現梯度性特征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研讀群文[4]。這些問題既要包括單篇的問題,也要包括群文總體的問題,結合這個過程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例如,根據上面提到的五篇課文,教師可以提出若干個問題,適當融入一些圖文資料,輔助學生進行研討和解答。比如:《白鷺》中通過寫白鷺的不同狀態之美,表達出怎樣的思想感情?《落花生》中的課文對話,看出花生的特點是什么?父親最后借花生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桂花雨》中“我”說“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呀!”蘊含著怎樣的感情?《珍珠鳥》中哪些地方體現出“我”和珍珠鳥之間的情意?這幾篇課文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共同點?在提出以上類似問題后,教師先讓學生獨自思考幾分鐘,然后再進行小組探討。
2.6 展示合作研讀成果,做好總結賞析精彩。教師為學生留下部分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小組探討,然后讓各組代表展示小組合作研讀的成果,根據各個小組的具體展現情況,還要進行點評,做好總結等[5]。教師還可以根據群文中的細節部分,引導學生賞析其中的精彩之處。
例如,結合以上提出的問題,各個小組的代表進行了展示,對于簡單的問題或者單一的問題,展示情況較好,但是對于細節問題和綜合性的問題,展示的答案都不夠到位。教師要根據這種情況進行點評,多多鼓勵學生,再進行總結。比如對于:這幾篇課文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共同點?教師在解答時要融入這些點:先分析每篇課文描寫的主要內容、具體事物,再說明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直觀展現,最后進行總結:都是通過描寫具體事物,抒發一定的思想感情。在總結過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細節內容,帶領學生進行賞析。
2.7 根據主題拓展延伸,完善群文閱讀教學。在一個主題的群文閱讀之后,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總體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根據群文閱讀的主題適當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入其他同類型、同作者的其他文章,引入背景資料等,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主閱讀。教師還可以根據群文閱讀主題,布置習作任務,指導學生寫作文,完善群文閱讀教學。
例如,根據上面的群文閱讀主題,教師可以引入琦君的另一篇《家鄉味》、許地山的其他借物抒情的文章,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說說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情感。之后,教師引入“我的心愛之物”的習作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心愛之物,運用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試著進行寫作。
2.8 布置分階段任務,保證閱讀進度。和傳統課程的閱讀方法不同,組文閱讀采用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方法。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具有重大作用。但在此過程中,學生容易存在難以控制各過程的時間,群文閱讀效率下降的問題,這在低年級特別明顯。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學生,布置階段性任務,以保證閱讀進度。
例如,在教學《絕句》《惠崇春江晚景》這幾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場景描寫”為主題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授課時間配置階段性任務。第一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古詩,學習生字,簡單翻譯詩歌,理解詩的宗旨,進而排除閱讀障礙。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后,教師可以提問并開展下一階段的任務,即讓學生從描寫場面和作者感情這兩方面來探究詩的差異。第三階段,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探索詩歌與普通散文的區別,兩者都有哪些優點。這樣,通過階段性的任務安排,教師不僅把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上,更好地把握了課時,還保證了群文閱讀的效率。
2.9 做好教學監督,制訂閱讀目標。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律能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弱的,容易被一些直觀性、趣味性的事物所吸引。除此之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若是不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監督和指導,容易讓學生受到不良事物的影響。因此,要想更好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學生制訂閱讀的目標,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監督和引導下更加高效地進行閱讀,同時還能夠保障閱讀的質量,使群文閱讀教學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教學目標,能夠更好地體現目標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制訂閱讀目標,讓學生閱讀一些與自己興趣主題相關的書籍,以興趣點為主干進行閱讀的延伸。然后,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內容或者知識進行總結和概括,以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交流和分享。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進行篩選,保留有價值、有意義的書籍,并讓學生制訂閱讀的計劃,將文章“好詞、好句”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監督學生閱讀,也能夠使群文閱讀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
2.10 借助群文閱讀鍛煉知識整合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如果在語文課堂中應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那么就能利用閱讀規范學生的行為方式與思想觀念,保證學生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例如,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啟示》《蝙蝠和雷達》這四篇文章時,這些課文擁有相同的教學目的,其主題就是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講述自然界發生的一些事情。在正式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前,教師可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順利完成語文知識的合理切入。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非常神奇的自然現象呢?這些自然印象為何會讓你印象深刻?能否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描述這一景色?”在學生表達完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后,教師就可進行適當總結和歸納,使學生能認識到不僅自然界能教給人們自然知識,書本也能教給人們各種各樣的自然知識和自然規律。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四篇文章的閱讀。每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各小組的學生就需在小組中討論該篇文章的主題,在確定好主題后再閱讀下一篇文章,直到完成所有文章的閱讀。在學生實際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如在閱讀文章時,需要分析人物態度還是自然現象,并做好詳細的記錄,同時還需樹立文章的整體順序。在學生完成所有文章的閱讀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分析這四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四篇文章之間的關系,進而實現學生知識整合能力的提升。
2.11 以教材為例開展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排是有規矩可循的。編排的工作人員都是按主題選擇再相關文本,而文本總是或多或少具有相似性,這可以極大地幫助小學語文老師進型教學。當有固定的主題時,教師可以根據該主題選擇教學順序,以便學生逐漸理解課文并減少學習困難。同時,閱讀整個文章對學生的學習也很有用,學生可以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理解文本的內容,從淺到深,從表面到內部,形成了一定的語言邏輯,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對學生將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
2.12 重視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的聯系。隨著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大多數學校都設置了圖書館室,大多數教室也都有自己的圖書角,這樣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課外閱讀資源。畢竟,學生在教室里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不能給學生太多時間練習閱讀。因此,學生在教室外的閱讀特別重要。只有通過在教室內外進行閱讀的鏈接,學生才能真正找到閱讀的方法,還可以使用課后閱讀學習課上學不到的知識。所以,小學語文有必要讓學生在課后也要進行閱讀。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班上設置讀書角,然后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家中攜帶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書,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在教室里交換和閱讀彼此的書。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引入豐富的結構化文本,確定群文閱讀的主題,根據主要流程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閱讀、合作研讀、交流探討等,更好解答關于群文的各類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從而完善群文閱讀教學。在此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問題,教師要及時調整,優化群文閱讀教學,更好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讓小學語文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