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娟 虎敏芳
(甘肅省和政縣教育教學研究室 甘肅 臨夏 731200)
課堂提問所取得的最直接的教學效果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頻率增加,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能夠變得更加活躍,以教師所提問的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們能夠在學習當中有更加清晰的方向,進而展開更加深入的思考。當前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科學地進行課堂提問,以及如何能夠讓學生主動地配合教師來共同完成課堂教學,從而使得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但是現階段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問環節的設計不夠科學,課堂提問的深度沒有得到挖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足。針對這些具體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應對,才能形成更多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1.1 農村地區教師的課堂提問環節只學到了形式。農村地區的學校相較于城市地區的學校而言,在教學資源以及先進教學理念的接觸方面處于天然的劣勢,部分農村教師同樣意識到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但是過分執著于形式而沒有學習到精髓,使得他們在課堂上并沒有注意提問問題的科學性以及頻率之間的掌握,是的,本來用來推進課堂教學進度和調節課堂教學氣氛的課堂提問環節,反而使得學生感受到了教學的疲勞感。
1.2 沒有體現課堂提問的深度。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對所學習的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然而有的教師由于在課堂提問方面缺少教學經驗,或者是對學生個人的學習水平存在著認知偏差,在設問方面顯得稍微直白,諸如這一詞出現在哪一段?該句式出現了幾次這樣的問題,導致了大多數學生并不需要耗費多大的力氣就能夠輕松找到答案,這樣的課堂提問固然同樣起到了讓師生互動頻率提高的作用,但是對學生個人學習水平的提升方面說其他的作用卻微乎其微,當學生們再遇到真正的難題,或者是直面一些比較矛盾的教學內容的時候,你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感覺,這樣相反的困境會讓學生的積極性受挫,很有可能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自信心。
1.3 教師提問成為個別優秀學生的“專場”。教師在課堂上要統籌兼顧所有學生的感受,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往往只會指定某個固定的優秀學生進行回答,忽略了學生之間所存在的群體性特點。長此以往,中等偏下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存在感會不斷的削弱,導致了小學語文課堂成為了優秀學生的專場,這對于采用課堂提問教學方式的初衷來說是相違背的,教師應該讓課堂提問環節能夠使得所有學生都能夠有所受益,成為促進學生們語文水平能力提高的有效工具。
2.1 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相較于城市地區的小學教育,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普遍存在著課堂中教師主觀性偏強的問題,學生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只能夠被動的迎合教師的教學,這也導致了在采用課堂提問環節的時候,大多數農村學生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究其原因是農村教育相對于城市教育來說過于滯后,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于先進教學理念的接受速度過于緩慢,再者課堂提問環節除了能夠讓教師更容易把控課堂教學的節奏之外,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課堂互動的主要形式,課堂提問環節需要得到學生的配合,教師才能夠完全發揮出課堂提問的效果,而在往常的教學當中,由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缺失,使得學生對于教師過于依賴和畏懼,導致了學生不敢在課堂上大膽發言。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教師在課堂當中就應該更加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農村教育能夠與現代教育相接軌,充分發掘出學生的創造力,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教學應該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們能夠平等地與教師之間進行互動合作,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以《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想要在課堂提問當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就需要提高所設置教學問題的上限,即是要提問開放性的話題,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能夠得出不一樣答案的課堂教學問題,才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性。在《小英雄雨來》這節課的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的問題可以分為文章分析題和自主探究題,文章分析題即是圍繞著課文內容而設置的問題,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寫作技巧的作用等等,而自主探究題則是深入分析文章內涵。提煉中心思想。這兩類問題都能夠設置開放性的提問,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閱讀角度以及生活經驗來進行回答。
如為了激發學生們對于小英雄雨來的崇敬精神和對侵略者的同仇敵愾的情緒,教師可以適當的結合影視資料如《小兵張嘎》、《劉胡蘭》等等,借助這些教學素材來揭露當時日軍侵略者的暴行,在課堂當中渲染抗日英雄的紅色主義色彩,然后以共同討論的形式提出課堂問題:小英雄雨來是個什么樣的人?在前面的情感鋪墊之下,這一問題能夠讓班上學生的情緒變得十分活躍,在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角度和理解說出答案之后,教師再安排學生們進行情感朗讀,要求學生們能夠與小英雄雨來產生情感共鳴,在活動當中,讓學生們能夠透過人物性格和文章中的情感來深入理解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2 教師提問要注意由簡入難。課堂教學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進行抽絲剝繭,讓學生們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從而得到慢慢的成長。因此在課堂提問當中,對于問題的難易程度的安排也應該更加的合理,大多數教師喜歡在課堂剛開始的時候就拋出一個高難度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使得這樣的模式往往會產生學生對學習的恐懼心理,教師應該按照課文的主體思想或者是整體的閱讀主題來進行問題的安排,讓學生們能夠按照問題的順序進行解答,并且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在以往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沒能夠完全發揮出課堂提問環節,教學效果的原因便在于很多教師并沒有有意識去調整課堂提問的結構,沒能夠讓課堂上所提問的問題產生內在聯系,從把握整體教學節奏和能夠與學生之間進行默契配合的角度來看,想要能夠由淺入深地進行提問,最好是能夠采取線索式提問,即是類似于解謎游戲一樣,必須要解答出上一條問題之后才能夠繼續解答下一條問題,而且難度會逐漸增加,通過這樣的提問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尊嚴》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們對文章的具體內容進行總結,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也不愿意平白接受別人的幫助,堅持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食物,最終在洛克菲勒自己的奮斗及莊園主人的幫助下,成為石油大王的故事。從文章的體裁而言,這是一個典型的勵志故事,在學習勵志故事的時候,重點是要讓學生在內心中能夠樹立起洛克菲勒的人物形象,品讀洛克菲勒在被施舍和自力更生之間勉力保存下來的人格尊嚴。
針對這樣課文的提問,就需要特別注重語言的技巧,首先必須要讓學生能夠代入到當時洛克菲勒本人所處的艱難處境當中,所以教師應當先從客觀條件幫助學生代入到故事主人公的經歷當中。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你們有餓過肚子嗎?饑餓是什么感覺?在得到學生的回答之后,教師則可以根據我國一些紅色的革命事跡,來幫助學生理解饑餓的概念,要讓學生明白饑餓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然后再回到文章內容當中,讓學生知道在當時的環境下,洛克菲勒面對著可怕的饑餓折磨,卻仍然沒有放下自己的尊嚴,選擇與其他人那樣坦然的接受別人的施舍,真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仍然能夠遵守自己的人格尊嚴,才讓他顯得如此耀眼。在樹立人物形象之后,想要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中的思想內涵,就需要學生能夠設身處地代入到主人公的視角,接下來教師就需要詢問:如果你們處于當時的情景,你們會做什么樣的選擇?對于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他們比城鎮地區的學生更加明白食物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給出更真實的回答。在得到學生的答案之后,教室里就需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影響,并且讓學生能夠從中領略到一些正能量的人生價值觀,最后教師再向學生進行提問:在饑餓與尊嚴之間應該做何選擇?假如你處于那樣的處境,是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在這樣層次分明的提問之下,能夠讓學生們迅速掌握到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和人生價值觀,從而借助文中的人物反映了自身去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思考,借助這一課堂提問,將文章的中心思想給引導出來,幫助學生們逐漸了解課文的情感主旨。總之問題的設計要體現出從易到難,由簡入繁的特征,注重滿足相應的規律才更有可能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和研究效率。
提問的結構和層次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提問環節的教學效果,通過有層次的提問激發出所提問問題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并且能夠讓學生跟隨著問題逐漸地與教師的教學節奏相重合。
2.3 緊扣文章重點提問。課堂提問并非是盲目的,從課堂教學的整體來看,其主要作用于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本身,要起到助推的作用;二是學生本身,要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思維,強化自身的深入探究能力。緊扣文章的重點和核心來開展體育活動,才能進一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和能力培養,進而提高相關知識學習的效率,形成良好的探索習慣。
以《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為例,文章的重點是要引起學生們保護地球家園的精神共鳴,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拋開了層層的鋪墊和一些烘托教學氛圍的問題之后,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教師應該讓學生們帶著這個問題去深讀文章,并且要求學生們能夠給出建設性的意見,在給出意見之后,還要詢問學生們愿意保護地球的原因。除此之外還可以向學生們科普一些環保的相關知識,如一些公益環保組織、保護環境的具體措施等等,讓學生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使得整體教學的主題得到了深化。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密切,雙方的合作會更加有效,教師緊扣文章重點內容開展重點提問,可以迅速的幫助學生在短期之內提高學習的效率。
2.4 掌握課堂提問的分寸。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并不是為某個學生群體而服務的,而是為了所有學生能夠得到能力提升而服務的,在安排課堂提問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每個學習層次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考慮結合分層教學法,按照學生的日常表現以及他們的學習進度進行學習等級劃分,并且還要結合精英教學的教學理念,高等級的學生要回答的問題應該盡可能精簡且深入,學習等級中上的學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應該更加全面,借此來讓學生們能夠盡可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不會產生對優秀學生群體的不良情緒或者是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自卑心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提問的方式,決定問題的難度,并且給予相應的引導,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要進行一定的物質激勵或者言語鼓勵,對于表現差強人意的學生也要進行一些鼓勵和關懷。只有掌握課堂提問的分寸,才更有可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以《祝福》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祥林嫂的悲劇命運,而新冠主題則是周圍人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看法或者是態度的變化。對于中等學習水平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從全面的角度去理解這篇文章的大體內容和情感態度,教師可以提問:周圍人對于祥林嫂悲劇命運態度變化的原因或者是轉折點在哪里?借由這個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們能夠從全局的角度去閱讀課文,加深學生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對于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們來說,他們需要借助這篇課文的學習來讓自己實現突破,因此對于他們的課堂提問應該更加具有針對性,可以借助祥林嫂這個人物作為突破點來進行提問:祥林嫂認為“我真傻”的原因是什么?享受命運的悲劇,是否全都可以歸咎于“阿毛被狼吃了”這件事情?通過這樣的提問,能夠讓學生們借助小明嫂這個人物,去了解到這篇文章背后黑暗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人們心理上的病態,讓學生養成愛思考、愛探究的學習習慣。再者這樣細致的課堂提問規劃,同樣能夠有利于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控,不至于在學生們出現困惑或者是一時之間難以理解的時候,打亂了整體的教學規劃,讓學生們能夠更加自然地接收知識。
另外想要能夠進一步激發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提問環節的作用,教師還要設置能夠給學生帶來一定啟發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從對語文知識的探索深入到對于人生價值觀的探索,或者是對生活實際的思考當中,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能夠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以《鹿角與鹿腿》這篇文章為例,這篇文章主要是讓學生從小鹿對峙于自己美麗的鹿角和丑陋的鹿腿之問態度的轉換能夠得出思考,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小鹿在河邊喝水時為什么會覺得鹿角比鹿腿更好看呢?為什么其后小鹿有發現了鹿腿的重要性?從而得出結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環境當中,事物的價值是會產生變化的,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深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是否有隨著自己的年齡逐漸增長,而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也產生了不同變化,最直觀的就是學生喜歡玩的游戲、玩具的種類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也會發生變化,通過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感受來引導學生要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過于偏執,從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啟迪學生的智慧。
2.5 提問時要兼顧評價。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外界感知是非常敏感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要給予學生們正面的情感反饋,讓學生們能夠清晰的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肯定和鼓勵,對于學生們的作答要給予及時的評價,讓學生們能夠持續保持回答教師課堂提問的高度熱情,對于見解獨到和富有想象力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贊揚和支持,并且能夠延續著他的思維,將他的回答內容補充完整;對于回答不夠全面或者是回答的觀點偏離了教學主題的時候,教師要保持充足的耐心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讓學生們能夠迅速的轉變思維,在給予學生自信心和鼓勵的同時,也能夠讓他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升。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設置學生向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環節,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當中平等和諧自然的氣氛,讓學生們能夠從潛意識上意識到他們在學習方面與教師處于相同的地位,在這語文并非是死板的教條學科,隨著個人經歷和對理解角度的不同,學生們所看到的事物和所理解到的情感同樣會產生變化,教師應該支持學生們發揚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們的思維能夠碰撞出火花。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更多的思維風暴,進行深入的實踐探究活動。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需要帶領同學們進行一定的評價和總結活動,及時的鞏固自己的課堂學習的效果,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
2.6 巧妙利用多種載體,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合理的利用教學載體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可以加快課堂教學的節奏,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農村教學當中在教學設施上與城鎮的學校固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教師能夠通過主觀條件上的調整和開發,也能夠讓小學語文的教學變得更加有趣。
比如:在學習《要下雨了》這篇文章時的時候,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下雨之前會出現的各種征兆,對于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時令和天氣的變化觀察得非常仔細,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是否有發現過下雨之前會出現哪些變化?有的學生回答會出現黑云和大風,而有的對于周邊生活觀察較為仔細的學生則回答有蜻蜓會到處亂飛,借助學生的回答,則開啟了對文章內容的詳細研究,進一步提問學生:小動物們對天氣的變化十分敏感,但是小動物沒有高科技的天氣預報,那他們是怎么來感知天氣的呢?哪些小動物會在下雨前表現出異常的行為呢?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文探究。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搜集并整理有關動物能夠預測天氣的視頻或者圖片等,呈現在多媒體上,通過觀看或者討論的形式,完成對問題的解答;也可以讓小學生在課后自己搜集相關的故事、童話、傳說等,在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同學,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通過自我思考或者小組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農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公平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難點,想要在短時間內拉近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教育差距,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硬件設施與教學資源缺失的情況,想要拉近農村與城市之間教育差距的方法,就是盡量完善課堂的教學體系,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讓學生們能夠盡可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尋找到清晰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得語文教學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