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鎮葉挺橋小學 江蘇 寶應 225800)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數學的靈魂。”這一流傳甚廣的信條式經典論斷,意在強調思維的能力、素養與品質在數學活動中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尤其在當前教育的大背景下,整個社會都致力于對人腦功能的探索、開發和利用,而珠心算教育就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內容之一。正因為如此,在學校數學課程活動中,教師不應也不能忽視對珠心算的教育與培養。不僅如此,這種教育與培養應從啟蒙教育開始就被認真對待,從而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成長打下基礎。那么,究竟什么是珠心算呢?其教育價值和意義在哪里?如何把它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呢?本文試對此進行簡述。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普遍采取班級授課制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有利于教師面對學生群體教書育人,但是存在一大缺陷——難以讓學生形成廣泛性交流,對活躍并發展學生的學習思維非常不利,也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小學數學活動而言,珠心算屬于一種高效技能。在教師的設計與主導下,珠心算能夠積極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師生之間產生多向(師生、生生)互動和交流。教師應努力創設自由愉悅、活潑輕松的課堂情境,營造有利于珠心算學習的課堂環境。比如,教師盡可能地采取小組活動的形式,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和相互促進的平臺,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再如,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和形式,讓學生自由表達想法和觀點,并通過實驗活動進行相應的實踐和驗證。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最大化地加強學生參與度和投入度。對于兒童珠心算來說,這種“詩外功夫”既是前提條件又是關鍵因素。
小學階段的數學計算教學中,對數字進行四則運算的訓練,是學生開展數學知識學習活動的重點內容。使用珠心算時,可以使復雜的數字簡化體現,利用珠算的形式,也能確保計算的準確性。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重點訓練學生的加減法心算,可以利用報數計算的快速形式,讓學生借助珠心算的技巧,在規定時間內迅速回答,使其結合口算的形式,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膽識,也增加了一定的競爭色彩。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口算,學生應當熟記于心,而稍微復雜的計算,在進行口算后可以嘗試用珠心算的方法進行檢驗,使最終結果更為準確。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六節《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主要內容是帶有十位數字的數和其他同樣類型的數或只有個位的數進行加減運算,這一環節在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般會讓學生使用計算器,或進行以物計算。而為了結合口算與珠心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珠心算進行驗證。比如,25+30的計算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計算20+30=50,再用50+5=55。先進行+30的操作,令學生在算盤十位檔上將算珠向上撥動3顆,在讓學生把一顆上珠撥動靠梁,再撥動另一顆上珠,最終使整個盤面呈現55。這種只需幾個動作,便可以算出正確答案,對口算技能進行補充,確保學生的計算能力可以顯著提升。
要將珠心算與小學數學教材進行整合,就不能對珠心算進行單獨教學,有的教師上課時認真講解數學題目,下課時讓學生自己練習珠心算,這完全違背了整合的初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做好珠心算練習,利用珠心算解決數學問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督促學生使用珠心算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珠算的操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珠心算練習,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在上課之前,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珠算操作,操作的內容包括連加、連減及數珠互譯等。這些訓練可以幫助學生熟悉珠心算的操作方式,提高操作熟練程度,保證上課時操作起來得心應手,能將珠心算與數學內容更好地結合起來。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同步訓練。在對教材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利用珠心算進行相應的操作,并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操作,鼓勵學生遇到不會的地方要及時請教老師。練習方法包括想象撥珠和撥珠練習。最后,教師要在課后督促學生練習,對學生珠心算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若發現錯誤要及時引導學生改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與“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一樣,都是在強調培養方法,傳授技巧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就小學珠心算而言,如何通過喜聞樂見的“魚漁兼授”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呢?訓練目標可以設計為如下四點:一是引導學生掌握珠算基本功;二是引導學生熟練掌握珠算基本加減法,掌握三位數以內的珠算加減法;三是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加減心算;四是通過規范訓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以“13×15=?”兩位數乘法為例。(1)通過心算乘數1與被乘數13的“一口清”乘積是13,引導學生模擬算珠圖像;(2)通過心算乘數5與13的“一口清”乘積是65,引導學生模擬算珠圖像,進而得出腦算盤數是195。經過如此心算,學生很快可以算出本題的答案是195。教師通過把珠心算與數學學習整合,在省時、高效中不但有利于降低學習計算的難度,而且有利于在同時開發左、右腦的狀態下,幫助學生通過不斷訓練形成數學思維,進而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并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珠心算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要通過訓練打開思維,找到合適的規律以提升自己的計算能力。在珠心算的教學中首先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珠心算的科普,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珠心算,并且能夠產生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可以增設課外興趣班,除了課堂上的教學,也可以讓更多有興趣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對珠心算進行更為深刻的學習和訓練,這樣對一些特別感興趣和有天賦的學生是更好的培養。同時珠心算主要是手算和心算的形式,大腦的高速運轉很容易造成疲勞的現象,任何一種時間過長和過于單一的訓練都容易對學生產生壞處,因此在融入珠心算的教學中應該考慮教學內容的設置,不宜在課堂上花過長的時間進行單一的珠心算教學。很多教師在加入珠心算教學的時候,往往過于急功近利,沒能掌握好合適的方式和時間,只注重提升孩子的計算能力,沒能更好地運用珠心算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這樣的教學就是不合理、不成功的。在融入珠心算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適量地給予孩子一定的進行大腦放松和思維轉換的時間,從而讓孩子保持大腦的清醒,這樣的教學質量才會得到提升,否則融入珠心算的教學反而容易給孩子造成學習的困擾。
珠心算將抽象的數字具象化展現,這就使珠心算具有提高計算速度的作用。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當中,珠心算是作為數學課程的選修部分出現的,而在新課改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之下,珠心算被應用到數學課程教學當中。小學的眾多教學科目當中,數學一直是難度較大的教學科目,想要全面的學習數學就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作為基礎,但是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成熟,很難形成獨立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這就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數學科目的教學內容。但是在珠心算融入之后,抽象的數字概念和數學知識被具象地展現到算盤上,使得學生的學習思路可以通過算盤上對于數字的展現而深入,在對數字概念的理解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容易得到刺激。利用珠心算不僅可以通過具象的表現數字來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還可以增加數學計算的趣味性,使學生更愿意自主的去進行計算練習,這樣通過大量的計算練習,不僅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和數字認知可以得到明顯的增強,學生的數字計算速度還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這對于學生后續數學學習的深入也有一定的益處。
目前的數學教學,大多比較枯燥乏味,更多的學生無法對數學課堂產生興趣,以至于學生的偏科現象越來越嚴重。在融入珠心算的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靈活有趣的方式加入珠心算的教學,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好地融入課堂。例如,珠心算中涉及的耳聽、眼看、口讀、手動、閃電般的計數報數和數珠互譯等,都可以通過動作的形式加深學生的印象,一些規律和計算口訣可以通過歌曲、順口溜的方式讓學生記住。另外,在課堂上還應多設置一些互動問答環節,珠心算主要以加強計算能力、加快計算速度、開拓思維能力為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融入,可以通過一些問答的環節考驗學生的計算速度,予以搶答快的學生合適的小獎勵,滿足學生勝的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這樣更有利于教師教學的推進,也更有利于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吸收,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專注力和思維能力。
對很多學習珠心算的學生來說,運用算盤做簡單的加減法是毫不費力的,但如果想要用算盤進行乘除,甚至開平方的運算就會較為困難,需要教師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講解,需要學生背誦口訣并做大量練習,才能夠達到理想的“心算”水平。電教媒體可以幫助數學和珠心算的教學,珠心算到后期成為心算后,計算過程都是在腦海中完成的,由具象的活動轉化成為了抽象的思維活動,而數學同樣是抽象的,電教媒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難以捕捉記憶的抽象思維過程具化為動態的視頻,既便于數學中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進行心算練習。
例如,“整十、整百數的加減”這一課中,教師在融合珠心算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電教媒體為載體,將珠心算的抽象過程以一個動畫過程展現出來,如加減一個數時應該撥哪個珠子,對算式進行珠心算時的思路過程等等,讓學生更直接明了地理解演算過程,然后有利于學生模仿動畫過程在腦中進行模擬演算,逐漸在腦中形成珠心算的思考思維模式。
珠心算對于動作與心智要求很高,只有把訓練與培養這兩種必要技能相互滲透并有機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數一數”教學為例,教師在提出數字1后,首先展示一塊橡皮(或一支鉛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算盤用一顆下珠表示,學生在動手撥珠中能夠學會并建立關于1的表象。在學習2時,教師展示一塊橡皮,讓學生撥一顆下珠,再展示一塊橡皮,讓學生再撥一顆下珠。如此而為,學生不僅認識了2的表象,而且自然地認識到1+1=2,這種過程也是思維形成的過程。這種手腦互動的珠心算活動,有效訓練并提升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再以“11~20”的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首先復習10的組成,讓他們掌握10是由10個一組成;接著把10根小棒聚一起,并放在算盤的“十位檔”,同時使用雙手撥動10。由此可見,教師借助算盤進行演示活動,不僅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還有利于在手腦互動中建立數感,更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課堂整合是學生發展學習的關鍵界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合理地將算盤和心理算術整合到課堂的課堂整合中,以鼓勵提高課堂整合的質量。應該更全面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從思維中脫穎而出,以便學生學習和提高。掌握了知識并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后,學生將享受學習的氛圍,并樂于學習。將算盤應用于心理算術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僅可以學習算盤和心算,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和改善學生的學習,但在幫助學生自己發展方面也很有效果。算盤心算對學生自身發展的好處在以下幾個方面尤為明顯:首先是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認真思考以應對這些操作。其次,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專注力。算盤心理算術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大腦去想象,記住數字以運算。同時,需要學生能夠清晰,正確地記住數字計數的結果,這將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力和注意力,并有效地理解學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通過訓練算盤,心理算術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然有一部分教師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與創新性,很難為學生提供實踐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將珠心算引入課堂教學,能為學生創造一個交流實踐的機會,學生在小組中解決問題。珠心算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引入,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課堂教學,降低數學教學的難度,讓學生在實踐交流中更好的解決問題。
比如,在解決27+3=?,27+7=?,43+6=?這三道習題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不同的小組起不同的名字,然后讓小組對這三道習題進行觀察,并讓學生掌握不同的進位法,從而理解個位滿10后向前進一位時該如何撥動算盤。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對個位滿10后向前進一位的撥法進行掌握,并總結規律。這時教師可以順勢將252+163+?,179+268+?,1436+758+?這三道習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總結出萬以內進位加法的撥珠方法,通過小組交流與溝通,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指法等進行訓練,進而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小學階段讓學生掌握“珠心算”的技能,不僅僅要考慮到學生動作的協調,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心智,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學習活動,能勇敢面對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為珠心算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在過去的教學環境中,“珠心算”這種數學技能的訓練很多時候都是用比賽的形式來開展,通過這樣的集體活動展現學生在這方面的技能,在比賽中展現自己在這方面的才華,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要給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讓學生明白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這一過程其實是培養了學生刻苦學習,勇于進取的精神,讓學生提高自己的思維,找到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找到高效的學習方法,讓教學變成一件輕松快樂的事。
學習“珠心算”這項基本的數學技能,可以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擁有一項專業技能,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讓學生日后數學課程的學習更加輕松。在學習“珠心算”的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還可以讓學生的手指肌肉運動量增加,讓大腦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成為一個心靈手巧的學生。
為了讓學生能在小學時期就培養好創造性,教師就要注重鍛煉學生的思維,突破應試教育思想對學生的限制,并且采用多種多樣的訓練方式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講解的知識點是機械枯燥的,為了讓學生能對這些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就要打破思維的定式,學會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于小學階段學生來說,加強對“珠心算”能力的訓練也是相同的過程,它不能僅僅只是用一種方法來鍛煉思維,而是要用一種靈活的方式來進行練習,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創新的空間。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考慮到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要從簡單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之后再講解復雜的知識點,讓學生有一個接受的準備。在訓練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過程中,要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讓學生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訓練,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樂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成長。
現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很多難題,其中包括數學概念過于抽象,低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在數學計算過程中,由于計算數字復雜,計算過程繁復,學生容易出錯、數學課枯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在于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數學過于抽象,而他們的思維能力差。如果將珠心算與小學數學相整合,借用珠心算來對年幼的學生進行智力啟蒙,在學習珠心算的過程中,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并將部分數學中抽象的概念具化,為將來數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對珠心算的應用有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