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妍
(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鎮葉挺橋小學 江蘇 寶應 225800)
雙減政策指的是國家教育部為了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而推出的政策,不允許為學生進行過多壓力的作業布置,亦不能去進行課外輔導。這就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那么應該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夠適應雙減政策的落實呢?下面讓我們共同來進行探究和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每個學生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見解,他們有著不同的想象力、記憶力、洞察力等,所以,每個小學生對數學作業的完成也有著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辨析能力。此外,現在大多學生的知識閱歷都是不同的,教師也很難充分地把握每個學生對于數學作業學習的分寸感。這樣就會使一些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效率進慢。而且,在目前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一般都是統一化布置作業,沒有對布置的作業進行分層設計。這樣會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和質量,數學成績的提高也達不到明顯的效果。這都是因為教師沒有對數學作業的布置進行有效設計。統一的作業難度對數學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來說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可能會使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因為作業難度大完成不了而對數學這門課程失去興趣,或者又對于數學基礎好的學生來說,布置的作業相對簡單,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設計作業,讓更多的學生適應數學這門課程。這樣就可以提高數學作業的完成效率,給予學生更充分的數學學習時間。其次,由于教師不能清晰記住每一個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所以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不能很好地分層設計以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指導。
教師、學生和教材是現代教學過程中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確保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水平至關重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要的教學主體,學生是學習的對象,課本是學習的內容。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作為學習的對象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率低下。“雙減”改革背景下,師生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對知識進行講解,學生也不再是被動進行知識的學習,學習活動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轉移,而是創造和發展的重要過程。例如,在“分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教師進行積極引導,采用探究性教學方法進行學習活動,以充分體現開放思想和民主教學思想,達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在數學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能夠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積極思考、積極發現和認真研究,通過改變師生的傳統角色,學生可以快速有效地理解分數的性質,提高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程中,第一要義就是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現實教學環節中,要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促使課堂教學氣氛輕松愉悅,推動小學數學教學順暢發展。教師要保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與小學生平等交流,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當學生的好朋友,與學生溝通感情。另外,在小學數學教學環節中,老師以友善的態度創建趣味度高且幽默的課堂氛圍,激起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教師在教室講臺上,不可以把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中,要以愉悅的狀態,面容含笑地來到學生面前,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友誼關系,創設和諧融洽的課堂學習氣氛,使得小學生輕易融入學習過程中去。
與減負對應的是增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合理的問題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借由問題這一線索,對知識點進行深層次分析。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深入學習內容,調整自己的被動學習心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但在課堂上,針對教學問題,教師需要做好合理的設計。首先,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以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講解“分數應用題”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在故事的結尾處提出問題:小猴子在山上種了一棵桃樹,每天辛苦地為桃樹澆水施肥。等到桃子成熟的時候,小猴子有事下了山。這時,來了一只十分嘴饞的小狐貍。小.狐貍第1天偷吃了全部桃子的1/5,第2天偷吃了剩下桃.子的1/4,第3天吃了1/3,第4天吃了1/2。第5天,他還沒有吃,小猴子就回來了。小猴子數了數,樹上現在只有20個桃子了。故事講到這里,學生會被故事情節所吸引,而不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感,也不會因為自己沒有學握知識點而感到緊張。此時,教師可趁熱打鐵,提出問題“請問這棵樹上原來一共結了多少個桃子呢?”在問題的驅動及故事情節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反向推理,根據分數的性質,推算出最后的答案。這一方式取得數學的效果要比直接要求學生計算分數練習題更好。其次,教師要把握問題的切入點。雖然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思考的主動性,但不是一味提問就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問題的數量、引入的時間都十分重要。當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出現了思維分歧,或者在思考一個知識點時出現了錯誤認知,教師就可利用問題對學生進行間接引導,讓學生回到正確的思維軌道上來,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從而達到雙減的效果。
“雙減”改革背景下,教師必須積極進行良好的教學評估,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評估教學目標。教師應確定小學的數學教學目標是否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否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否滿足目標要求,有效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判斷力和掌握能力。例如,在對圓柱體和圓錐體進行教學時,課堂教學必須在知識、能力、德育和審美教育方面滿足學生學習相關要求。因此,教學目標必須與評估的上述方面完全一致。其次是對教學內容的評估。教師應確定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是否滿足重點難點要求,滿足課程教學的合理要求,促進學生逐步理解知識的特點和需求,學習內容要有條理、情感化且語言豐富。例如,在講解圓柱體和圓錐體時,教師不僅應詳細說明教學重點,還應認真講解和說明學習過程中的教學困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是評估教學方法。教師應確定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實現學習目標。同時評估學生和教師的表現。課程結束后,教師應評估學生的自主性、熱情和積極性。同時,要評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是否起主導作用,是否接受了新的教學理念,使用了新的教學設備。最后是教學效果的評估。教學效果的評估主要涉及是否通過學習活動實現了三維學習目標。例如,在講解完課程之后,教師應該積極地評估學習效果,即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內容,以評估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確保達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
張載曾言:“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說明要想讓學生有長遠的學習目標,長期的學習興趣,教師們應該就學生們的興趣而言發布作業,不應再固化作業必須量多,才能學習好的思想。例如在小學數學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題“運動場跑道一圈是400米,王叔叔每天堅持跑2圈半。他每天跑多少米?”我讓學生們積極思考回答,有一個學生把紙撕成三條,每條都當成一圈跑道,然后把其中的一條撕成一半,他說是一條+一條+半條=400米+400米+200米。這樣學生們就在興趣中激發了他們的思維。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將數學作業由死板轉為有趣,傳統的數學作業模式是多做題,多刷題,以此達到學生們對數學公式的牢記于心,但這同時也固定了數學的思維模式。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數學作業設計,來達到學生們對數學的高漲熱情。而怎樣將數學作業由死板轉為有趣,需要我們在課堂上不斷的探索,例如,我在課堂上布置了這樣一道題“兩端植樹問題”我在課堂上畫了一只大手,占了半個黑板。首先我問學生我畫這只手是為了什么?學生們積極回答,猜的各種各樣,然后這樣我就達到了這堂課的目的——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產生興趣。然后,我跟他們說每個手指代表一棵樹,兩個手指中間,是種樹的間隔,這樣的關系就是“棵樹=間隔數+1”,隨后我讓學生們都拿出一張紙,比劃著他們的小手都在紙上畫一只手,來驗證這種關系。這就是在興趣中得到實踐,而且學生們會對這道題印象深刻,以及碰到類似的題,學生們會打開他們的大腦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對于小學生而言,趣味性的事物往往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尤其在學習邏輯性較強的數學課程的學習中,趣味教學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選擇讓學生參加大量的校外培訓機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校內教學的有效性不高,導致學生受到的教育不足。而如今“雙減政策”已然實行,也意味著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融合更多創意性和趣味性,留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家長放心學校教育。這樣一來,“雙減”才能漸漸落到實處,以促進廣大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學習《統計與概率》時,教師就可以將生硬的教學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像視頻、音樂、圖形等等。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同學的身高體重等指標,帶領其一起進行班級數據的統計分析,透過圖形的繪制和數據的分析,了解大家的身體發育情況。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多媒體微課視頻和電子白板導圖引導同學們學習統計知識,使其學會用統計圖和數據語言進行生產生活現象的分析。寓教于樂,課后和課堂的趣味性會更足,學生的參與性也會更強,學生自我提升的效果將更為顯著,家長一方對于學校教育的認可度自然更高,那么,家長也就不再額外提供給學生量化的練習或是培訓課程,學生的學習壓力就小了,學習起來更輕松,效率也就更高。
要提倡減負增效,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布置適量的作業。數學作業的布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矛盾,數學是理科,多練習對于數學的學習來說是有幫助的,而練習少了,則不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但是過度的布置數學作業,不僅會增加學生學習負擔,還會降低數學學習的效率,而少量的數學作業,不僅會使學生產生放縱的思維,還會培養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因此,正確把握數學作業布置的量,對于三年級數學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數學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作業設計。例如,在學習“倍的概念”的過程當中,學生很有可能對倍的概念理解不清,因此在完成作業的過程當中出現困難,而此時,數學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對于課堂知識掌握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布置合理數量的作業,如果學生在學習背的概念過程當中理解困難,那么數學教師就要不止,少量的數學作業,對于此類知識點的作業設計,可以采用一題研究的練習,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背的概念的理解,以此來增加學生練習和計算的熟練度。再進行題目設置的過程當中,就可以采用8×4,9×5等這種簡單問題。但是要以不同的類型作為作業的內容,讓學生擴充知識儲備,作業的選擇一定要精準有效,不能夠選擇一眼答案就明了的題目,要是用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正確的完成作業。而對于知識點較為簡單的數學作業布置,就要以促進學生熟練計算為主要目的,可以增加作業的量。
學生向來認為數學是門無趣,枯燥,乏味的學科,對數學的課堂也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作為老師來說,改變自己的上課方式,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會讓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更高。傳統,無趣的教學方式,學生已經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我們要改變課堂的方式,讓學生主動的學習,積極的融入課堂,思考問題。要將課堂真正的歸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不要只是一味的向學生瘋狂輸出知識,這樣學生不可能會全部的吸收,反而會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會讓學生對數學更加的反感。所以,我們在現在的課堂中,會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講解知識,之后讓學生自行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及一些老師沒講到的思路,并且一起研究例題,發動每個人的思維,讓每個人都動起來,而且這樣的討論會讓學生的理解更加透徹,記憶也會更加深刻。這樣的課堂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成績也會有所起色。就比如在《認識角》這一課中,學生可以通過旅游路標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這些圖形,比如出口的指示標就是長方形的,轉彎是三角形的,限速警示牌就是圓形的,這些圖標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所以我在這次課堂中,打印了這些常見的圖片,與學生形成應答的形式,然后再引出我們的知識,發現學生對這堂課的記憶和理解程度都是極高的。所以我們要將課堂轉變為學生們喜歡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汲取到有用的知識。這樣學生學起來會很輕松,也會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學習數學的也會很有勁頭。
作為老師,授予學生的不只有我們所了解到的知識,我們還應教與學生如何去學習,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學習方法也自然相差很多,有人適合死做題來鞏固知識,可有人在明白知識之后就可以很熟練的做題了。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去尋找自己的做題方法,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方法去做題,不然不僅是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對學生的學習也沒有絲毫的幫助。如若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辦法,一切都會事半功倍,而且學生在這樣雙減的政策下,學習時間相比之前減少了許多,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是重中之重。就如在講述“質數”這一概念時,可以說是“要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經外,不再有別的約數,這個數叫做質數”有時也可以說是“只有被1和它本身兩個整數的數叫質數”。這樣的講述清楚,會讓學生更能理解,而且也可以通過用質數和奇數作對比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正確的軌道上,尋找學習的辦法。
計算機的交互性能還可以提供各種豐富多采、生動活潑、容量大、反應快的反饋信息。傳統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學效果往往要通過批改學生作業或測驗才能了解到,學生反饋的信息相對滯后。計算機可以實現對學生課堂練習的即時反饋,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急于了解自己學習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在進行下一步教學決策時更主動、更準確。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能“當堂反饋,及時補救”,不讓錯誤傳入下一堂課,解決了傳統數學教學不能解決的問題。利用計算機的測試功能,可當堂對本課的全部知識進行全班達標檢測。并能按順序調出檢測題,選擇答案。利于糾正錯誤及時補救,不讓錯誤在頭腦里“過夜”。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有利于安排和適時擬定對差生的補救措施。這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內實現形成性檢測,及時獲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信息,當堂鞏固,當堂矯正,更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在學習中的累積性知識誤差。
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打破了齊頭并進的錯誤做法,解決了傳統數學教學不能解決的“多邊互動,因材施教”問題。利用計算機的分組輔導,個別輔導、交互輔導功能,教師可以將整體教學和個別輔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因材施教。比較自由的充分發揮個性,不至于因為要照顧差生放慢速度而使優生吃不飽,也不至于因為要照顧優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難度而使差生吃不消,優生和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優生從被動等待中解放出來,差生從被動壓抑中解放出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多邊互動、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每個學生都在自覺地尋求知識發展自己。于是主動性、積極性、趣味性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而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學習效率和教學技能都相應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是國家為了能夠降低學生作業負擔而推出的政策,為了可以更好地落實這一政策,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必須進行一定的教學改革。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應用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之上就能夠對數學知識進行掌握和正確運用,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促進學生成績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