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鋒
(甘肅省寧縣早勝第二小學 甘肅 寧縣 745205)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啟發與誘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做的并不是給學生“灌注”多少知識,而是通過相應的啟發,讓學生逐步掌握自主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讓其有能力運用相應知識解決所遇到的數學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啟發式教學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鍛煉學生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打造出“教師啟發,學生實踐”的課堂,逐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課堂是教師交往、互動以及共同發展的平臺,若小學數學依舊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以“高姿態”講學,學生機械地跟隨教師學習,“吞咽”教師反復“嚼爛了”的知識,他們的依賴性居高不下,一旦失去教師的“咀嚼”功能,難免會出現“丟盔棄甲”,甚至是“全軍覆沒”的現象,其自主解決問題能力比較低,只能是任數學問題“宰割”。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應當確立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需在新課改背景下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轉變自己的教學角色,由“知識灌輸者”向“知識引導者”轉變,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打造“教師為導,學生為主”的新型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成為有思想、有思維之人,這樣學生才能夠有效擺脫“牽線木偶”的身份,獨立完成數學學習活動,掌握更多數學知識,使其在數學道路上發展的更好。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入駐,能夠很好地完成以上說的目標,踐行新課改理念,借助任務或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運轉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積極調動自己的“數學數據庫”,利用原有數學知識主動分析、探究、解決數學問題,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促使學生體驗成功學習數學知識的喜悅,逐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推廣,深得廣大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的青睞,但亦有審視不清自己教學只能的教師,依舊是教學主宰,學生的話語權和自主權被剝奪,其思想和創新意識被禁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極其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學記》中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可謂善喻也。”簡單講,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而非教師因著急趕教學進度而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其中也涉及到了轉變師生關系,以開啟師生關系的“融冰之旅”,形成親切、融洽的師生關系,引領學生開展學習,讓其真正開動腦筋思考,這樣才算真正的誘導。啟發式教學的入駐,突出學生的學習地位,教師則需要轉變自己教學職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并借助多樣化教學手段及采取“大處導,小處啟”誘導學生進行思考,真正打出造“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讓其逐步形成比較有個人特色的學習新思路。
比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一課時,為讓學生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引領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滲透轉化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情境教學的引導。如,打造“商場購物”的教學情境,詢問學生“商場柜臺的冰激凌3.5元一個,小明買了3個多少元?你能幫小明算一算嗎?”簡單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老師讓學生嘗試自己進行獨立運算,學生們運用加法的方式進行計算,即3.5+3.5+3.5=10.5(元)。老師繼續引導“你還有其它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回答“乘法”。老師詢問學生“利用乘法方式,如何列算式?又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只知曉3.5×3,雖然根據加法計算,得知得數是10.5元,但其運算時發現其中有小數點,不知具體該如何進行計算。老師繼續引導“為什么用3.5×3計算?3.5×3表示什么?”生答“3個3.5或3.5的3倍。”老師再引“那具體改如何計算呢?利用‘積不變’定理,我們可以將3.5擴大10倍,乘以3,其中一個因數擴大10倍,為保持積不變,需要讓乘積縮小10倍”,也就是說3.5×3變為35×3=105,105÷10=10.5(元)。除此之外,教師還提出,“若小明買了6個冰激凌需要多少錢呢?”通過這樣的教學,教師并未將算式和得數直接告知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一步步分析、探究,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現有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是小學生比較偏愛的一種方式,它在數學教學中的引入,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因子,讓其以興趣為引,主動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當中,有助于教師將“枯燥”的教學轉變為“興趣”教學,開啟學生快樂的數學學習之旅。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游戲因素,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將游戲元素與啟發式教學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以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游戲的引領之下,主動進行數學探究。
比如,在教學“位置”一課時,為讓學生學會描述平面中的相對位置,或根據平面位置確定物體,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如讓學生以游戲的方式“說一說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什么位置”,以引導學生說“我的好朋友是XXX,他坐在‘第幾排第幾個’”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發現這樣描述比較麻煩,且表述也不太清楚,依次來引出讓學生以更準確、更簡潔的數對方式確定物體位置,如(2,3)表示小明的位置,那么“(2,3)的意義分別是什么?”學生很快在平面圖中觀察到(2是表示小明在第2列,3表示小明在第3行),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接,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新方法的欲望,讓學生主動嘗試運用新知識描述物體位置。除此之外,筆者還組織學生進行“看電影找位置”的游戲,筆者給學生分發電影票,上邊標注著相應的位置,學生需要根據教師位置的指引,找到具體的位置,以有效鞏固學生的新知。
鮑波爾曾經說過:“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觀察,去實踐。”問題是啟發式教學中重要的一種手段,問題的出現,能夠很好地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引起其探索的興趣,讓學生可以跟隨問題的引領與啟發,主動在數學世界中探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善于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有梯度、有指導性的問題,借以引導學生高效開展數學探究活動,啟發學生運轉思維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快速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為讓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并繼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用于探索、善于交流的學習品質,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引,開展教學活動。如,在研究長方體的特征時,筆者針對“面的認識”提出“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有幾組相對的面呢?分別是什么?”“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么形狀的呢?請你觀察一下。”針對“棱的認識”時,筆者提出“長方體有幾條棱?”“棱可以分為幾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在研究者三個問題時,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實際測量與探究,以得出正確的答案。針對“頂點的認識”時,筆者提出“請你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頂點呢?”。針對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筆者提出“要知道長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只需要量哪幾條棱就可以了?”等等,以此,來一步步讓學生探索、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嘗試”是學生實踐的過程,是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過程,要知道,“千言不如實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靈活利用相關手段啟發學生思維,引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能力在實踐過程更上一層樓。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幫助學生打造“教師‘啟發’+學生‘嘗試’”的“雙重結構”,使得教與學“雙向奔赴”,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比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一課時,為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認識簡單的組合圖形,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并計算出它的面積,筆者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通過讓學生開展具體操作與實踐,讓學生快速掌握相關數學知識。要知道,學生在學習長方形面積之時,便運用數方格的方式計算面積大小,現在,筆者引導學生以同樣的方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填寫相應的數據,通過數據的填寫,學生自主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底與長、高與寬及面積分別相等,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它的底乘高,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德育它的長乘寬。筆者還不滿足,繼續引導學生,“這一個平行四邊形的計算便真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嗎?現在我們以割補、拼擺的方式嘗試一下其它的平行四邊形,是不是也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筆者讓學生自主操作,自己則在旁及時引導,幫助學生完成探究活動,并將其中做法比較完美的學生領到講臺上,讓其到實物投影前演示自己的剪拼過程,讓其他學生直觀感受“剪—平移—拼”的過程,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么?”“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呢?又有怎樣的關系?”等,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直觀感受剪拼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和公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啟發式教學不僅僅需要教師在課堂依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利用有效的問題引領學生開展數學知識,并啟發學生自主發現、探索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借助一系列教學方法、課程學習以及課中探討等活動更好地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為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以往知識,回顧新的課堂學習內容,教師可重視學習小組的建立,讓學生借助團體力量開展課后組內學習活動,讓學生從“獨行俠”變成“合作者”,借團體力量消化更多數學知識,加深學生對課堂新知識的印象,促使學生善于運轉思維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問題探究能力,同時,能夠讓學生借助團隊學習建立新的思維體系,那么,今后教師在課堂之上開展啟發式教學之時,學生能夠高效運轉思維根據問題的啟發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助力學生得以高效發展。
課后組內學習活動莫過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做數學習題練習了。為保證學生能夠高效進行課后組內學習活動,教師要重視課后學習小組的建立,并根據組內學生的具體情況發布課后練習題,讓組內成員更好地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使各個學習小組均可得到高效發展。
比如,在“小數除法”教學中,筆者先運用啟發式教學引領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夠擁有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如,筆者出示一道數學題“王老師給學校購置衛生用具,王老師買了6個簸箕共花了48元,買了9把掃帚共花了27.9元,據此你能提出哪些有關除法的問題?又該如何進行計算呢?”學生經過思考提出問題“買1個簸箕花多少元?買1把掃帚花了多少元?”算式為“48÷6=8(元);27.9÷9=3.1(元)”,筆者趁熱打鐵啟發學生道“若老師將算式稍作改動,你還能不能將它計算出來呢?即將48改為50,將27.9變為28.2”“初步嘗試計算,你發現了什么?你能夠獨立計算下去嗎?有余數還能不能繼續除下去?該怎么繼續除?試算一下28.2÷9”,此時,筆者自然而然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并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異中求同,對比計算方式有何相同的地方。經過啟發,學生發現在計算之中,不論是轉化成整數計算,將整數與小數分別除,還是利用豎式的方式進行計算,其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數的末尾都可添“0”繼續除,學生有了這樣的意識,讓學生繼續開展整數除以整數有余數的除法計算,引領學生發現整數除以整數有余數時,可以在被除數個位后點小數點,添“0”繼續除,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通過這樣的啟發與引導,學生不僅有了相應的合作學習基礎,知曉該如何與組內同學一起合作,還有了極強的合作能力開展課后組內學習活動,便于學生高效鞏固數學知識。在課后組內開展數學習題練習之時,筆者根據不同層次學生設定不同的練習題,讓各個小組學生依據自己小組成員情況選擇相應的習題開展學習活動,在學生完成相應任務之后,學生需以小組合作方式相互檢查數學練習題,并糾錯,找尋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有了不同意見之后需要繼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共同解決做題中所遇到的問題。最后則由筆者引領各個學習小組進行課后組內學習總結,提出學生共同的難題或學生發現其它組內做練習的閃光點,以獲取相應的學習、做題心得,從而幫助學生們完善整個數學新內容的學習與鞏固。
就小學數學啟發式教育來講,其最后一環工作便是單元總結。因此,在小學數學啟發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單元教學內容的總體回顧與總結,引領學生再次查看自己的單元學習情況,有無存在其它問題,是否還有遺留的問題沒有解決,讓學生將存在的問題或遺留的問題列出相應的“學習解決清單”,放在小組學習中進行討論,教師則以引導者的身份觀察學生們的學習情況,若發現學生們在討論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則啟發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欲總結活動,保證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決單元學習中遺留的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學生們在單元總結過程中,還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方便教師啟發學生建立整體的數學知識學習體系,讓學生擁有自己的數學“學習數據庫”,夯實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讓學生有底氣迎戰未來的數學學習挑戰,促使學生得到更好地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視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體驗到自主獲取數學知識的樂趣,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有助于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