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龍江路小學中糧祥云分校 王 琴
“雙減”背景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應該關注的重點。學生的合作學習是非常好的切入口,特別是在小學陶藝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能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效率,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好機會,可以培養學生的個體責任感與團結協作能力。合作學習不僅是體力上的分工協作,還是思維模式的碰撞,更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對話協商。陶藝課程是手、腦兼備的活動,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不僅可以學習中國優秀歷史文化和藝術魅力,學習陶藝基本技法和創作,還能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喚起發散性思維,塑造團隊意識,掌握協商知識與技能,提高和諧人際交往能力,養成善于合作的習慣與品質。
以合作學習為主的陶藝課堂中,教師扮演著多重角色,既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分享者、協調者,也是學生的朋友、同伴、幫手。教師組織課堂,學生玩轉課堂。教師在合作型的陶藝課堂中,更多的是做好學生的服務工作,促進學生的陶藝學習。合作學習打破了由教師獨自講授,學生圍著教師轉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給予了學生更多話語權,給予師生雙方更多觀點表達、經驗分享、教學相長的機會,使教學主體從教師轉向學生,從個人轉向集體。傳統陶藝課堂中教師的獨家講授逐漸轉變為師生的相互促進,教師的示范講解也更多地被合作、分享型的陶藝創作形式所替代,師生在平等、愉悅、輕松的學習中,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也更善于欣賞自身與他人,在陶藝合作學習中獲得心靈的滋養與愉悅。
開設陶藝課以來,筆者一直在學習和嘗試讓生動活潑的陶藝課秩序“活而不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陶藝課往往是熱門課程,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程,如果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很難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一定要規范課堂秩序,如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建立陶藝課程規范與管理,劃分責任制度,建立監督崗位等。有了規范的課堂秩序,合作學習便可以更好地開展。
在新學期學生第一次進入陶藝室時,教師就應該說明陶藝室的一些設施的管理要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否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隨意擺放工具材料、到處亂甩泥料等。教師要對學生說明他們的所作所為會產生的消極影響——損壞工具、弄臟地面、污染空氣、浪費材料、堵塞下水道等,讓學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甚至要承擔的相應后果。
為了共同維護課堂教學秩序,構建干凈整潔的環境衛生,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劃分教室區域,實施小組區域責任制,管理共同使用的區域。如工具擺放區、衣物置掛區、泥料回收區、上釉區、晾曬區等。教師要按照男女、性格特征、動手能力等因素合理分工安排,落實人頭負責各部分區域。小組長作為小組區域管理的總負責人,負責每個區域的維護與管理。每個小組的每一位學生也需要明確分工,收納整齊工作臺與作品架,小組成員人人有責,落實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以便于課堂管理。對班里的“小調皮”,尤為需要小組成員共同監督并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課堂習慣。這種小組成員間互相監督管理的課堂模式,可以使每位學生更有責任感,有助于建立良好有序的課堂秩序,更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
分組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直接指定,也不是學生舉手認領。剛開始教師主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分組。如,可以根據學生能力進行分層分組,使陶藝知識與技能都差不多的學生在一個小組,然后布置作業時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因材施教,關注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自信與成功。又如,可以安排不同能力的學生組建成小組,能力強的學生幫助能力弱一點的學生,逐漸提高全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
有了第一次教師協助分組之后,可以嘗試過渡到在教師的協助下,學生自己協商分組。教師在協助分組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小組成員的數量要適當。在分組確定人數的時候,要根據不同情況具體確定,不能一刀切。例如,要考慮陶藝造型特征、桌椅擺放規律與課程的時間限制等,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確立人數安排。3—6人為一組進行小組學習是比較合適的,這樣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承擔舉重若輕的角色。
2.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如,將男生和女生、動手能力強和動手能力弱的學生、性格外向和性格內向的學生分到一起,這樣可以形成一種互補優勢,發揮每個學生的優點,實現因材施教、差異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包容與理解、學會觀察與評價、學會尊重與愛。
3.要注意宏觀調控。避免有意或者無意識的搭順風車現象出現,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能力提升,不能因為小組學習就忽略了個人的學習,更不能使學生在其中游蕩做旁觀者。還要避免分組分工的不公平現象,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感受與意愿,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合作學習更高效,高階思維更深刻。這樣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有所收獲與成長,使合作學習達到最優化。
當教師協助全班學生確定分組之后,小組內還要進行合理的責任分工,明確個人與小組的責任與義務,將責任制落實到任務中,讓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根據自身的特長進行協商分工合作。例如,在陶藝造型過程中,善于搓泥條的就負責搓泥條,善于盤筑的就負責盤筑,善于捏塑的就負責捏塑,善于做泥漿的就負責做泥漿等。在上釉時,造型功夫強的學生適合畫青花線描及上釉,色彩搭配好看的學生適合涂釉下彩上色等。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各司其職,并且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有效避免了搭順風車和不公平等現象的出現。
要注意的是,上課前小組成員要根據陶藝作品的制作進度與學習效果調整責任分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擔當大旗,形成良性的螺旋上升式進步,掌握不同的陶藝制作技法。總之,無論是什么樣的具體分工與責任制任務,小組都是圍繞共同的學習目標,有效率、有目的性地達成一致。在合作活動中有意培養了人際與小組交流技巧,建立了積極的相互依存關系,增強了個人與集體的責任感。
在開展課堂教學前,教師應該結合學習內容,與學生提前確立角色分組分工。為了便于所有學生提高分組分工效率,可以在PPT中放出圖文并茂的說明,結合小組座位安排。例如,在小學四年級開展的陶藝校本課程“運動的人”中,教師先布置5個角色,然后根據小組座位表,定位定點地將哪個座位是什么角色都安排好,從左到右依次是負責陶藝造型臉部及發型的化妝師、負責陶藝造型道具及鞋子的道具師、負責陶藝造型人物動態的藝術總監、負責陶藝造型褲子設計的褲子造型師、負責陶藝造型衣服設計的衣服造型師。學生課前提前商量好分組分工角色,在5人小組中選擇自己擅長的陶藝造型,在教師安排的座位上對應開展分工合作,迅速進入當堂課的教學中。
除了明確的分組分工角色,教師在設置具體教學目標重難點時,還要根據所選擇的學習領域預設學生合作學習模式。陶藝課程主要有4種不同的學習領域,分別是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不同的學習領域有不同的實施策略。下面的例子是基于合作學習,對陶藝校本課程“運動的人”所設計的教學環節與策略。
在導入新課部分,學生觀看中國奧運會的宣傳視頻,感受中國體育強國的魅力與運動員拼搏健美的身姿。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小組明確本課學習所達成的目標。
探究部分一共設置了三個活動的合作學習。
第一個活動是人物動態造型。教師設置小問題引導小組討論:“說到‘運動’,你覺得這個陶藝造型中最難塑造的是哪個部分?”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一致認為人物動態是最難捏塑造型的,并說明了理由。由此引發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接下來是小組合作尋解決辦法——怎么將人物動態塑造得立體結實又生動形象。每個小組出一個方案,由記錄員寫下討論的具體思路,組長匯報分享,全班共同投票選出最合適的方案。最后小組共同完成陶藝的人物運動動態造型。教師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中以同伴的身份協助參與探究過程。
第二個活動是人物細節造型。在上個活動的基礎上,已經做出了基本的人物動態造型,學生討論發現還缺少了人物細節,如頭發、五官、衣服、褲子、鞋子、道具等。接下來就是小組分工合作,明確自己的角色,如化妝師、道具師、策劃師、藝術總監、服裝設計師等等,組合捏塑一個運動中的人。
第三個活動是小組共同完成場景的布置。借助陶藝泥板造型,將運動中的人放在小組制作的浮雕背景中。最后再全班合作,將每組完成的作品拼在一起展示欣賞。
在陶藝教學中,除了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教師不能只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如陶藝的知識與技能是否掌握、是否捏制得精致、是否按時完成等,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多元評價,踐行合作學習,使每一位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如每組學生陶藝工具的學習使用,陶藝制作時遵守規范,做足做好課前準備、評價展示勞動成果、做好下課前的勞動衛生等。
以下幾個學習過程的評價,是合作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規范學生的課前準備,按照步驟順序,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有秩序地進入陶藝教室。接著,在衣服置掛區區長的組織下,小組成員到指定的區域穿學校為陶藝課準備的、專門的罩衣,并將多余的外套掛在衣架上擺放整齊。然后小組內的工具管理員到指定的區域拿取并擺放好小組所需要的陶藝工具,工具的擺放與小組學生的座位有密切關系,安排如下:一個長凳子上坐4個學生,每人拿取并擺放一個墊布和一個抹布,桌上正中間擺放一盒陶藝工具,桌子左右各擺放一個接了半碗水的碗(或盛放泥漿)。最后,小組內負責陶泥領取與回收的學生,去指定區域領取泥巴,并將領到的泥巴分發給小組的其余成員。全體成員在領到陶泥后,自己需要做好陶藝造型準備,將陶泥“醒一醒”、打一打、捏一捏、壓一壓,便于陶泥的使用,保證泥條的屬性干濕合適、可塑性強。
在這個環節中,充足的準備能夠快速有效率地動員全體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各司其職,使之后的小組創作有序開展。學生在做課前準備的同時,教師和各區域學生負責人負責管理與協作,及時幫助與監督,并記錄下準備過程中的情況,做好反饋與評價。
學生集體收拾工具,打掃陶藝教室,小組內的成員課后步驟井然有序,依次是:負責陶泥的學生將制作好的陶藝作品放到指定的晾曬區的架子上,接著將剩余的泥巴收集在一起,打形、整理,放回指定的泥料回收區域。負責陶藝工具的學生,將所有工具放在小組的收納盒里,然后擺放到指定的陶藝工具收納區。負責清洗墊布的學生,將小組成員使用的所有墊布收集起來,統一拿到教室的清洗區域,用清水清洗墊布、抹布。負責擦桌子的學生,用抹布將小組使用的桌面擦干凈。在小組成員各司其職的同時,班級范圍內的各位區域負責人同時履行職責,做好各自負責區域的監督與收拾工作,如掃地、衣服管理、泥料回收等。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勞動習慣,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局限于陶藝作品本身,更看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教書育人,教師在帶領學生合作勞動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每一位學生,這不僅是對學生一時的評價,更是影響學生一生的評價,對學生終身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讓學生重視陶藝成果,關注區域整理,關注陶藝教室本身。教師引導各區域負責人迅速檢查,期間教師可以給出適當的評價建議,如能否與同學友好合作,合理分工;是否愛護公物;是否將自己負責的區域落實好;是否積極參與集體勞動等。這些環節并不是課堂教學多余的任務,而是減負提質的關鍵因素,能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幫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