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銀豆
(江蘇省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青海湖路小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項創造性的過程,考驗的是學生字、詞、句的綜合運用能力。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及難點,要求教師能夠創新教學方法,提高作文課堂的有效性。而實際上,小學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在作文學習中存在很多問題,諸如缺乏興趣、缺乏真情實感等。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新課標對小學作文教學目標進行了詳細規定,低年級主要是讓學生“樂于表達”,中年級是讓學生“自由表達”,高年級是讓學生“學會表達”,以情意訓練為主。教師要著重培養低年級學生寫作的興趣,引導他們完整的寫出句子,多以看圖說話為主要形式;讓低年級的學生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想分享出來,逐漸學會寫簡單的日記。中年級的學生要能夠寫出具體的片段,修改片段中的常見錯誤,多進行小練筆,并能展開豐富的想象;能夠將自己覺得新奇、深受感動的場景表達出來,并與他人分享寫作的快樂,鼓勵中年級學生通過書信的形式進行書面交流。高年級的學生寫作要更上一個層次,要用寫作來表達自我的情感,實現與他人的交流,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文字體裁進行創作。
2.1 小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作文難,難作文”,小學生碰到作文就抓耳撓腮、苦思冥想、一副痛苦狀,這在小學作文課堂上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由于寫篇作文要運用到各種語文知識,是對語文綜合能力的考驗,小學生還處于語言成長期,很多基礎知識還沒有牢固掌握,例如詞匯量不夠、語言運用能力不足、遣詞造句欠缺等,這些都導致學生怕寫作文,教師也怕教作文。學生越怕寫就越不想寫,對寫作就越不感興趣,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上作文課一副痛苦不堪的模樣。
2.2 小學生作文缺乏情感表達。作文實際上是運用語言這種工具來表達對身邊人、事、物的情感體驗。而在應試環境教育下,教師過分強調教材的作用,一味的讓學生對照課文進行寫作,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相似度極高,缺乏個性的張揚,同時在字里行間都是空話套話,沒有融入學生的真情實感。小學生的詞匯量較少,寫出的文章過于平淡,缺乏文采。
2.3 小學生作文缺乏與生活實際的結合。作文的靈感實際上是來自現實生活,而學生對于作文的學習大多局限于作文課堂,下了課也就忘記了作文,教師也沒有積極引導學生對身邊的生活仔細觀察,導致學生在寫作時粗制濫造,寫出的人與事明顯違背常理。部分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太過強調范文的作用,讓學生死記硬背,導致學生在寫“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時,一百個學生中,有九十九個學生是寫扶老奶奶過馬路的,長此以往,影響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1 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原則。小學生之所以感到寫作頭疼,很大部分原因是教師沒有激發他們對于寫作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沒有興趣的指引,學生很難寫出發了的作文來。因此,在不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肯定學生的寫作成果來激發他們寫作的欲望。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要注重挖掘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通過光環效應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多在作文評語中寫下諸如“你的作文語文優美”“你的作文另我耳目一新”等等正面的語言,讓學生在寫作中實現自身價值;多以啟發式的評語給與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斟酌的興趣。
3.2 以表達真情實感為原則。小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將生活作為寫作之源。讓學生親自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在實際體驗中積累寫作素材,做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小學生的認識規律與生活經驗還較欠缺,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吸收時代信息,廣泛收集材料,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擴展,讓作文形式生動活潑起來。要增加小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就要將體驗學習貫穿在小學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可以開展活動體驗,要想寫出拔河比賽的真實場景,教師就組織學生真正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拔河比賽,將班級學生分為兩組,在天氣晴朗的時間,到操場上來一場真正的拔河較量,在汗水揮灑中、聲聲吶喊聲中,真實體會拔河的過程多么艱辛、勝利果實的來之不易,這樣通過真實的活動體驗,學生將會體會到寫作的輕松愉快,就更能寫出真實的佳作來。
3.3 教學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新課改對于小學不同階段的作文教學也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一階段主要是寫話訓練,第二階段主要是構段訓練,第三階段是謀篇布局。因此,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各階段作文學習的教學,保證每個作文學習階段能夠連貫銜接與過渡,通過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促進小學生寫作水平螺旋式發展。在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時,也應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推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內容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4.1 由看到說再到寫準確把握文章細節。作文實際是一個將所見所聞所感進行記錄的過程。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剛開始小學生的口頭語言較發達,這個時候小學生能夠準確講出事物的前因后果、經過曲折,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多觀察事物,并在作文課堂上先舉辦一些演講、交流的活動,讓小學生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先說出來。而小學生由于見識較少,也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貼進生活實際,或者多帶學生到課堂之外走走看看。平時保持學校與家庭的聯系,讓家長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見識得多了,能說的也就越多。小學生的書面語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他們能夠流利的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后,教師就鼓勵學生將自己說的寫下來,想什么就說什么,說什么就寫什么。由想到說再到寫,學生對于事物的整體把握將更加具體,在細節感受方面將更加豐富,寫出來的作文將更加還原生活實際,更具生動性、形象性。
例如,在要求學生寫《我們家的動物》時,可以先要求學生回家仔細觀察自家的小貓或者小狗的外形、動作、習性等,然后鼓勵學生代表上講臺給大家介紹自己家的可愛的小動物,還可以通過在黑板上畫出小貓或小狗的形象來增強學生對于細節的把握。經過一番前期鋪墊,學生再動筆寫《我們家的動物》時將會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而且原本會忽略的很多細節也會在觀察和講述的過程中被強化,寫出的作文自然是一篇佳作。
4.2 多閱讀多積累讓作文更出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的閱讀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也要注重閱讀教學。高效的閱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首先,教師可以篩選出特色的文章讓學生進行仿寫,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由無從下手到漸漸地有所領悟,再到融入自己的創作。
例如,在教《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文中對于荷花不同形態的描寫栩栩如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卉進行仿寫,學生通過琢磨作者的遣詞造句、思考表達、寫作技巧,將其運用到自己熱愛的花卉的表達中;而且,仿寫還會激勵學生進一步仔細觀賞自己喜歡的花卉,找到自己平時忽略的細節,在這個過程中,作文水平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提升。其次,教師可以列出閱讀清單,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以此讓學生去除惰性,增加閱讀的緊迫感,而使閱讀不至于成為“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事情。大量的閱讀除了能夠培養出小學生的語感外,還能夠讓學生在名著欣賞的過程中積累大量的優美詞句,通過對這些優美詞句的摘錄與背誦,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小學生看得多了,自然也會影響到自身的文學創作,由于受到大師們的熏陶,寫出的作文自然會更上一層樓。最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多寫讀后感,作文不僅僅是寫的過程,更是主動思考的過程,通過寫讀后感,小學生就不會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閱讀,他會帶著問題去思考,讓自己沉浸在文學作品的海洋中,從而提高閱讀有效性。
除了多閱讀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抒發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的創作靈感大多來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實際的作文會像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教師應時常引導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并將所見所聞通過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將會為今后的作文提供豐富的素材來源。作文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入尋常巷陌,去發現隱藏的美、創造未知的美、再現真實的美的過程。教師要傳授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讓學生能夠學會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讓作文內容更加豐富有美感。
4.3 加強語文基礎聯系切實提高作文水平。“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語文基礎是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的必要一環。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要貫徹“五項訓練”法則。一是加強字詞的訓練,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掌握字詞運用這把金鑰匙。通過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說文解字,運用圖示法加強小學生對于字詞的理解;通過組詞、擴詞、選詞、詞語填空、連詞成句等,進一步豐富小學生對于字詞的運用,為作文水平的提高打牢基礎。二是句子的訓練,句子一般用于表達人、事、景、物、目的等,句子有四種句型、九種句式,教師要靈活運用,引導學生用句子完整的表達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讓學生學會用不同的句子表達自己的認知與情感,而不是寫出來是千篇一律的表達方式。三是段和篇章的訓練,作文有八種段式,不同的作文體裁、不同的事物規律運用不同的段式。段相比于句子是對人事物更加詳細、更加明確的描述,更深刻、更清楚。句子組成段,段組成篇,篇有四種表達方式,即描寫、議論、記敘、抒情,作文就是篇,它涉及到審題、立意、選材、謀篇、定法、用語等綜合語文知識。最后,要將作文基礎訓練與生活實際表達相結合,提高小學生作文內容的充實與豐富程度。例如,要寫比賽的作文,教師就帶量學生進行拔河、跳繩、籃球等比賽;要寫勞動的場面,就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全校大掃除;要寫旅游日記,就帶領學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瀏覽周邊的名勝古跡等等。生活是作文的靈感源泉,在生活中培養學生寫真事、抒真情的良好作文習慣,提高學生對于真善美麗的感知能力。
4.4 教師應加強對作文的批改。對作文細節的準確把握離不開教師對作文細心周到的批改。但是由于教師的精力與時間有限,難以做到每位學生的每篇作文教師都精細批改,此時就要求教師掌握正確的作文批改方法。
一是發揮好作文講評課的作用。作文講評課是教師對學生作品的直接反饋,通過講評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作文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新的創造活力。在講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作文亮點的肯定,增強學生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寫興趣。尤其是對作文基礎不好的學生,教師要著重肯定他們的優點。對于全班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解決方法,然后再同大家一起進行剖析。例如,句子不通順是學生作文中常見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存在同樣問題的幾個學生的作文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典型案例,通過師生互動,將案例中的病句一起修改過來,然后讓重點的幾個學生依次朗讀,加深他們的印象,鼓勵他們寫完作文后要多回顧總結。
二是隨時隨地與學生分享好作文。畢竟講評課的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的時間抓住機會與學生分享批改到的好作文。例如,可以在課間休息的時間,與學生一起分享批改到的好作文;還可以利用課前、課后五分鐘,拿出一篇優秀作文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也可以針對重點突出的問題,與學生面對面、一對一地進行個別講評。這種機動靈活的方式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夠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是加強學生自我批改作文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與學生一道寫作文,讓學生對自己寫出的作文進行批改,以這種方式建立教師的榜樣力量,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對于寫作的熱情。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互批互改、取長補短。一對一式可以讓改者與被改者都獲益頗豐,改者對作文仔細閱讀、認真推敲;被改者認真吸取經驗,仔細修改,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作文水平和作文鑒賞能力,還同時產生兩篇佳作。多對一式的批改就是通過群策群力批改一篇文章,在學生積極地批改和修改中,促進班級整體作文水平的提高。
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對于小學語文作文也是如此。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學習看圖說話,逐漸地熟練運用語言抒寫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這離不開每位小學作文教師的耐心指導。每位小學作文教師應跳出成年人固有的思維方式,站在小學生的角度,結合他們的心理特征與成長規律,科學制定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從字詞句等語文基礎抓實抓細,陪伴學生多閱讀,多體驗生活,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爭取做到寫作時心中有數、下筆有神。綜合運用各種句式,各種表達方式、各種修辭手法,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文采斐然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