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兵 紀宏璠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2018年1月,黨中央出臺了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教師質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也指出要“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基層教學組織,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提高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高質量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一個大變局。在高等教育領域,教學方式從線下到線上的發生著重大轉換。在線教學成為高校教學的“新常態”,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實踐,讓“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優勢凸顯,現代教育技術全面深入融入教學過程,改變了教育的“形態”,讓“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變為現實。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高校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提升個人教學能力。
同時,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教育教學改革改到痛處是教師,教師是高校教學改革最主要的中堅力量,加強師資培訓,也是學校對接“雙萬”計劃、開展一流金課建設,走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需求。
學校師資培訓工作是根據學校的定位、發展目標,結合學校實際條件,對教師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系統性、可持續的教育[1]。通過培訓工作的開展,激發教師工作主動性,提升運用教育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創新教學方法與策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
2.1 重視教學平臺應用,平臺課程建設運行質量高、效果好。2018年,學校特引進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作為“中南民族大學在線課程學習中心”,平臺在全校范圍內被廣泛使用。目前,能夠滿足教師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需求,進行課堂改革。經過三年多的運行,平臺在線課程建設數量與運行效率都有較大幅度提升,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僅2022年春季學期,學校在線課程學習中心(校內平臺),平臺運行課程1816門,運行班次9973個,上線教師1382人,上線學生26193人。平臺的廣泛應用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信息技術創設教學環境,以在線課程學習中心的應用帶動學校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實施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方法等,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校內“金課”,深入推進一流課程“雙萬計劃”。
2.2 重視政策引導與解讀,教師教學培訓形式新、反響好。以“引導+培訓”的形式,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一方面依托學校在線教學平臺,學習通APP等開展線上教師培訓,另一方面借助學校智慧教室、會議中心等,開展線下面對面培訓,注重政策引導與解讀,結合針對性培訓的開展,提升教師對于“互聯網+教育”認識,提高教師個人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推動教師更新教學方法。采取集中培訓、點對點對接等培訓形式,設置個性化的培訓內容,滿足不同學院、不同學科教師需求。建立線上工作坊、組織線下主題培訓活動的開展,有力地支撐和保障線上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推動學校一流課程申報工作和課程思政建設。
2.3 擁有一流團隊培訓師資,成員結構合理,經驗豐富。集成校內優質師資力量,組建名師培訓團隊。項目團隊成員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學科專業水平較高、熟悉專業領域知識,掌握最新學科發展動態。團隊成員包括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課程負責人,教育部優秀創新創業導師、湖北省創業研究會秘書長、首批國家級一流在線課程“創業學”參與者,全國十佳科普使者、科技部科普規劃專家,有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大賽選手,省青年教師教學比賽選手和省級優秀教學獎比賽一等獎獲獎選手等,團隊成員有著都豐富的實操經驗,有著豐富的教師培訓經歷,能夠不斷地優化培訓方案,代表行業內的最新發展方向。
“訓-研-踐-改”師資培訓,是以構建一種以激發教師內在動力為目的,通過專業培訓團隊的打造,研究探討適合教學改革配套的培訓主題方向,結合學校校情、學情,推動教學改革往深里走、往實處落,重視培訓效果跟蹤,促進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和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3.1 團隊成員專業。“教師培訓的本質是讓教師將自己在基礎教育教育中獲得的經驗與實踐反思,與其他教師進行經驗交流,以便內化教育理論,在表達與交流中提升思維創新力,最終實現教師專業發展”[2]。教師培訓工作本身必須“專業化”[3],擁有專業化的培訓團隊關鍵。要組建一支項目團隊成員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熟悉專業領域知識,有著都豐富的實操經驗,掌握項目申報工作中的技巧,有著豐富的主題培訓經歷的隊伍。團隊成員學習能力強,能夠結合所在專業的發展,不斷地優化培訓方案,可以充分代表行業內的最新發展方向。
3.2 培訓方向精準。教師培訓工作是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和要求的關鍵路徑。培訓內容的針對性不足,與教師實際需求偏離,是教師培訓中常見問題。培訓內容作為實現培訓目標的重要載體,需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需求,適應教師所在單位、所在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需求,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專長的教師個性化發展的差異與迫切需求[4]。一方面,團隊成員來自校內,熟悉校情、學情,同時,作為國家級各類一流課程的負責人,教育部優秀創新創業導師,及有著資深參賽經驗的教師,他們熟悉課程建設政策,熟悉項目申報流程,了解教學比賽、示范課的關鍵點,作出的培訓指導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培訓工作跟進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加強培訓內容模塊化建設,與教學改革項目、課程建設項目、教學比賽和示范課等工作齊頭并進,更能提高培訓的計劃性和精準度,確保培訓有效果,為避免培訓高耗低效的局面。
3.3 培訓效果可測量提升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通過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創新,為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創設有利的情境,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激發求知欲望,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從學校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注重培訓項目設計的有效性,結合教學管理業務工作開展培訓,如緊密結合學校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比賽的組織、一流課程的申報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的遴選建設等工作,開展針對性強的主題培訓,培訓內容與教學實踐有機融合、有效銜接。在培訓理念支持下展開培訓設計,通過“訓-研-踐”三個環節,做好培訓內容規劃、找準教學改革研究方向,深化教學改革實踐,提高培訓效率,且能夠有效追蹤到培訓效果。
3.4 培訓問題及時反饋。做好培訓效果的跟蹤與意見反饋工作,形成“訓-研-踐-改”培訓工作機制。開展培訓工作滿意度調研問卷,及時調整和優化培訓內容,豐富培訓手段,加強培訓過程中的互動環節,提升培訓活動品質。同時,修訂年終考核評分指標,將學院教師參加培訓的結果納入學院年終考核,確保培訓的質量不打折和培訓工作的連續性,推動學校教師培訓邁入“提質增效”新階段。
4.1 搭建好平臺,推平臺是手段。“互聯網+教育”的新常態發展、網絡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對教師的發展與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要用新技術,學生的“學”要通過新的技術來學習。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新的融合正在引發一場新的學習革命,混合式教學已然成為今后高等教育教學的新常態。基于校內平臺和學習通移動教學APP,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培訓形式,創新了培訓模式,改變單純線下培訓互動效果差,反饋不及時的弊端。運用平臺開展培訓的過程,也是教育教學信息化理念傳遞的過程,通過切身感受培訓平臺的操作便捷、互動及時、意見反饋全面等優點,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
打造線上和線下工作坊,充分利用校內教師發展平臺和學習通移動教學APP,大力提倡“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培訓形式。通過平臺開展培訓工作,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擴大了師資培訓工作的影響力,同時,平臺提供的直播功能,方便培訓者及時掌握培訓的效果,有效的線上互動是培訓質量得以保證的基礎;平臺的視頻回放功能,加深教師培訓內容的效果,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反復播放特定的培訓內容,從而達到培訓的效果和目的。
4.2 建設強師資,強師資是基礎。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實施,提高學校整體師資水平,優秀的教師團隊是確保培訓效果的重要基礎。最具生命力的組織是學習型組織,組建研修共同體[5],項目重視團隊培訓師資建設,強調師資團隊成員豐富的實操經驗、教師培訓經歷及教學比賽經歷,要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建設有經驗、有戰斗力的培訓師資隊伍是做好師資培訓工作的首要步驟。同時,將團隊成員能力再提升作為工作重點,為其提供再學習、再成長的機會,不斷豐富成員培訓經歷,及時吸納優秀培訓師資力量加盟,提升團隊整體業務水平。
作為熟悉校情、學情的校內教師,團隊成員有著很強的學習和創新能力,作為國家級各類一流課程的負責人,教育部優秀創新創業導師,科技部科普規劃專家,及有著資深參賽經驗的教師,通過學習再深造,豐富夯實團隊的業務培訓能力,通過對國家政策的不斷學習,提升培訓的效果;發掘校內優質師資力量,及時填充到團隊中,壯大團隊師資力量,擴大培訓主題,豐富培訓內容。
4.3 提供優培訓,勤梳理是優化。教師培訓的目的是使教師獲取新的知識、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技能,開發教師潛能。一方面,勤梳理培訓方案、計劃,將行業內的最新發展方向、理念融入到培訓內容;另一方面,勤梳理培訓團隊成員講稿,定期召開團隊成員業務交流活動,不斷結合國家新的教育教學改革政策等文件精神、結合國家級一流課程的建設與完善、結合各級各類教學比賽優化培訓主題和內容,更多的關注教師學習能力、反思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訓。
培訓方案的核心是培訓內容的搭建教師培訓平臺,規范培訓日常管理,通過大數據積累,不斷優化培訓內容,做好培訓內容模塊化建設。在實施培訓活動前,對學科、專業的發展現狀及需求進行充分的調研,明確主題培訓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構成,充分利用學校優秀師資開展培訓,國家一流課程負責人熟悉申報流程,對于申報材料的撰寫有獨到心得;全國科普使者和優秀教學獎比賽獲獎選手,經過層層選拔PK,有豐富的競賽經驗和比賽技巧;同時,結合項目申報人的工作特點,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并邀請到知名期刊或優秀出版社編輯等資源,開展主題培訓。
4.4 融合好資源,重反饋是提升。教師培訓有效與否,與培訓的內容設計和組織圖片功能密切相關。加強“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培訓開展過程資源的分類與收集,將模塊化的培訓資源,包括視頻、PPT、圖片和文字材料等資源進行及時分類匯總,及時豐富線上培訓平臺資源,重視網絡平臺培訓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加強與校內其他部門的溝通,與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加強業務交流,聯合推動優質師資培訓內容。強化培訓意見反饋環節的建設,開展培訓滿意度調研,充分考慮培訓者的不同需求,因課制宜、因人制宜,跟蹤掌握培訓效果,促進培訓學習成果的轉化。建立培訓反饋機制,查擺問題,不斷優化培訓設計;加強培訓的考核管理,納入年度學院考核指標體系,從制度層面保障培訓工作的開展。
組建一支教學效果評價隊伍。邀請教育教學理論扎實的教育專家、行業專家和經驗豐富的校領導、督導和同行專家等,科學設計教學效果評價表,保證評價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并將專家隊伍的建議及時進行反饋,指導培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指導培訓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方式。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高質量教育的根本力量。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要進一步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教師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自我突破。要加強培養,要重視改革,要不斷鞏固在線教學取得的成果,深化線上教學過程管理,深層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深入完善線上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資源的重新配置,持續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應用。大力推動“訓-研-踐-改”師資培訓模式的實施,加強制度建設,制定完整且符合實際的規章制度,用以規范教師的行為,激勵教師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6];依托平臺建設,打造優質師資培訓類在線開放課程,固化培訓知識點建設,不斷豐富和完善線上課程資源,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使教師獲取新知識、新理念,提高教學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