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芬
(福建省長樂職業中專學校 福建 福州 350200)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它作為精神文化產物,是學生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素材資源。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全面嚴格,既要有熟練的專業技術,也要有能適應職場需要的文化素養與道德品質。這一背景下中職學校就不能僅僅只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而是要承擔起培育人才的責任,要在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思想認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并兼顧到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雖然中職學校語文古詩詞教學在課程設置上也占有相當的比重,但是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過分看重文本的分析解讀,較少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及文化修養的培養,沒有完全體現出時代的核心素養培養的特點,沒有最大化地發揮出古詩詞教學的真正作用。[1]為此,教師必須要改變舊有的對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認識,深入探索在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中職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問題,以期為后續教學提供借鑒。
1.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某一事物感興趣的時候,才會更積極地參與學習。語文這門學科內容龐雜,既具有工具性,又不乏人文性。中職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創新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把握古詩詞文體特征,借助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其中的意境、語言、韻律、節奏之美,以活潑而靈動自然的語言形式呈現給學生,營造出一種古詩詞語言學習的輕松氛圍,幫助每個學生都達到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也是教師適應核心素養培養的形勢新變化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快樂地學。
1.2 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古詩詞看似語句簡短的背后,往往蘊含意境與深意。學習古詩詞不在于了解表面詞句節奏、韻律,更重要在于深層的意蘊情感,重要的是幫助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化素養、避免學生陷于庸俗淺薄。中職院校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教師要啟發學生的自己思考,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去引導,保證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擺脫學生對灌輸式知識學習的依賴,實現知識的理解、遷移、拓展應用。這對中職學生思維認知發展及未來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職學生可以看作是社會技術型人才的儲備軍,具備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修養,也是為其后續步入工作崗位后打下良好基礎,能應用到未來工作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
1.3 樹立學生正確三觀。每一個詩詞作品都是獨特的,有著不同的特色,它寄托著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表達,也反映著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及中華傳統文化特色。中職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學習古詩詞作品,體會作品含義,使學生從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拓寬文化視野,豐富文化認知。[2]尤其是一些古詩詞里描寫的許多正面的案例素材,如為了堅持正義而不肯服輸低頭,為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堅定奮斗,乃至付出生命……這些正是當代所需要給學生的正向道德激勵。所以,古詩詞的教學也關系著學生正確三觀的樹立,影響著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繼承發揚,影響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的形成。
2.1 教學方法單一。中職校學生課程內容繁多,容易因為其他技能課程而忽視語文古詩詞的學習,導致其學習熱情不夠,課堂注意力分散。傳統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吸引學生的目光,而且老師采取的教學方法往往只針對課本講解,單方面的以傳統講授法為主,教學流程多是先通讀、然后釋疑、總結全文,在短期內對學生或許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產生抗拒心理。教師如果很少使用比如圖片、音視頻等多樣化的教學素材資源,不知道借助必要的信息技術的話,很難形成豐富多樣的古詩詞教學樣式,課堂吸引力自然減弱,教學效率也低下,總體教學成效就不理想。教師必須結合形象生動的教學形式,利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愿意聽、愿意學、聽得久、學得久。
2.2 忽視學生主體參與。現實古詩詞教學中部分中職教師仍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沒有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主體,課堂教學活動沒有將學生完全納入,不給學生的個性表達的機會,沒有留足學生個人思考和發展空間,造成學生難以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教師授課教學不注重與學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感不強,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最終影響了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尤其是古詩詞的語言表達的特殊性,比之現代文有很大的差異性,許多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很難轉化、跟不上課程節奏,加之教師關注不夠,這造成學生興趣不高,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學習效果差,如此循環往復、惡性循環[1]。教師要發揮好引導者角色作用,帶領著學生去學習新知識,引領學生認真思考、不斷進步,掌握古詩詞內涵意旨。
2.3 缺乏實踐應用性。為了保證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真正有用,就必須保證古詩詞教學有針對性,有實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性需求、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3]。實際情況中絕大多數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更多的是將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放在簡單的閱讀上,放在學生對文字的翻譯、字面理解上,只注重學生是否熟練掌握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沒有能真正建立起古詩詞與傳統文化間的聯系,忽視了古詩詞實踐活動。評價靠安排一些隨堂考試或課后練習作業,讓學生大量的做題,結果只能是過分倚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表現,而忽視了學生實踐運用能力,扼殺了學生多元化發展的可能。總的來說,對有的學生不公平不說,也影響了中職校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3.1 借助信息技術,深挖詩詞內涵。古詩詞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即語言凝練卻情感豐富、意境深邃,理解起來往往需要學生費很大的心力,難免會出現學生理解不透的地方。多數情況下中職教師平鋪直敘地介紹詩詞作者,創作背景,講解內容,學生很難投入其中,很難調動個人的參與興趣,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多媒體圖文兼具,而且音頻動畫兼備,多媒體技術運用以其直觀性、趣味性的典型特征,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中職教師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課堂,可以發揮出圖頻、音頻、視頻等諸多的具體教學要素的作用,使學生在視聽雙重刺激下,樂于參與古詩詞教學活動,有效滿足了學生對于形象化、直觀化知識學習的訴求,尤其是當前現代技術高速發展,技術運用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加快學生知識理解速度,也有效提高了教學實效[4]。
例如,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時,為幫助學生更好進入課堂角色,可以播放音樂歌曲《相思》,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音樂旋律,營造教學氛圍,吸引注意力,使學生更快融入學習狀態。《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詩,寫了山中秋雨和黃昏的迷人景色,教師要學會利用圖文資源教學,如空山新雨圖、石上清泉圖、月夜漁舟圖,借用圖文等多媒體方式,讓詩詞變得具體可感、生動又形象,讓學生好像進入了詩詞里的畫面中,隨之感悟理解詞的意境,繼而教師再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體悟詞人的情感,才顯得循序漸進,便于學生接受。詩詞中表現的是詩人隱居山林閑適的心境,因為學生生活閱歷少,對詩人的作品情感不易琢磨透徹,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教學,幫助學生結合作品的創作與時代背景,以聯系的觀點看待、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意旨,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
3.2 經典誦讀,感受詩詞魅力。對古詩詞來說,誦讀是非常重要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才能領會古詩詞的情感色彩,才能鑒賞古詩詞的風格特征。古詩詞講究音節節奏,講究平仄押韻,朗讀就像一把金鑰匙,能開啟詩歌殿堂之門,朗誦古詩詞可以使學生對古詩詞產生第一印象,完成初步感知,逐漸領悟古詩詞的魅力,尤其是語文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通過誦讀,可以很快培養出語感。誦讀不等于簡單的讀記,而要有情感、有重點。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做到意讀、情讀、美讀的誦讀的相統一,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和審美能力。為了誦讀更加有質量,教師范讀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古詩詞停頓規律、讀音的輕重差異及語調的平緩差異,讓學生學會自我調整,靈活運用到朗讀的不同古詩詞作品之中,舉一而反三,保證學生高質量誦讀。
以《登高》這篇詩詞為例,詩歌前半寫景,后半抒情,詩風沉郁頓挫,意象錯綜多變,而格調悲壯,語言凝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為這篇詩詞既有嚴格的聲律,又有內在的氣勢,在誦讀這首詩時,前三聯部分要以悲壯的聲調,尾聯則是要低沉。《歸園田居》描繪了農家生活的悠閑自得,格調清麗明快、不失高雅,詩人愉快自得的情緒躍然紙上。整體節奏輕快,多用對句、對仗工整,具有內在的韻律美。誦讀的話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都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兩字成組,動詞或形容詞一字單獨讀。這樣依據詩詞特點、韻律規律的誦讀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詩詞意境,更好的感受古詩詞閱讀欣賞的韻味和詩詞的力量震撼。
3.3 比較學習,拓展詩詞認知。每一個詩詞作品都是獨特的,有著不同的特色,它寄托著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表達。一個好的作品絕不是只有當時寫出來的精妙,它相關的背景知識也是值得探究的,歷史文化、風格特色共同構成了詩詞作品的內涵。不同詩詞作品可能歸屬于不同的風格流派,在進行古詩詞教學過程時,尤其要注意這些作品特點,可以融入比較鑒賞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去發現作品特點,學會比較不同作品,觀察異同,及時歸納總結。而且中職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詩詞鑒賞能力,有一定的審美素養,中職語文教師更應該放手讓學生主動成長,讓他們學會大量的作品的比對學習,以促進學生對作品的分類認識和進一步理解。雖然說這種教學形式看起來復雜,在具體實施時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如果能夠理解抽象的詩詞作品,對不同作品特征摸清摸熟,那就發揮出了對比教學的最大價值。
例如將《念奴嬌·赤壁懷古》與《雨霖鈴》的詩詞風格進行對比,特色明顯,一個雄壯豪放、曠達飄逸,一個婉約清麗、纏綿悱惻。通過對比,學生就更加容易體會兩首詞的內容及宋詞的不同風格特征。《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古戰場情形,表現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雨霖鈴》描寫秋天傍晚與戀人離別,表現凄涼的離別之情。兩者的題材不同,也直接影響兩首詞意象選擇的不同、抒發的情感不同、詞的風格的不同。這樣兩種風格差異較大的詩詞作品,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掌握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對比映襯等多種不同的表現手法。除了這種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寫作風格對比教學,還有主人公不同風格詩詞創作比對,同一題材不同作者的詩詞比對,無論是何種比對教學,都有利于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
3.4 聯系實際,鼓勵詩詞再創作。文化產生和發展于人類的活動當中,文化是實踐的結果,文化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社會實踐之中。語文古詩詞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某種程度來說,學生的日常逐漸積累的生活經驗是中職校學生古詩詞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以日常生活中素材場景啟迪學生,將生活中的場景案例運用到古詩詞教學中,既可以調動學生主動聯系思考,主動大膽的個性表達,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能激發學生進行個人的創造性表達。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加強語文素養建構和運用,多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來運用所學的知識與別人交流,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一環。語文古詩詞綜合實踐活動即是學生體驗生活、聯系實際再創作的過程,是學生真正體味古詩詞魅力,鑒賞品味詩詞的過程,能提升學生詩詞共情能力,強化詩詞教學效果。如教學《登高》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透徹詩詞蘊含的情感,可以鼓勵學生依據個人認識和專業特點進行再創作,一種是文字再創作,依據詩詞大意寫故事,并在全班內分享交流,另一種則是圖畫再創作,讓學生根據詩詞大意將畫面再次畫出來,還可以再進行模擬情景劇,幫助學生對詩詞進一步理解。這些活動形式多元,創意十足,貼近學生的生活,能給予學生創作信心,激發創作熱情,也能在再創作活動幫助學生完成三觀教育,擴展了古詩詞教學的內涵。
總而言之,古詩詞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容,開展古詩詞教學是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的不錯選擇。尤其是古詩詞教學在培養中職學校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基于核心素養培育背景下的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要求教師要發揮出古詩詞價值,教學中融合圖文,深挖詩詞內涵,利用經典誦讀,感受詩詞魅力,通過比較學習,拓展詩詞認知,做到聯系實際,鼓勵詩詞創作,不斷地推陳出新,堅定以古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