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濱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云霄 363300)
小學課內外閱讀的銜接教學十分重要,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探索方向,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然而,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關系到文章共性、作者背景、理解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對銜接策略加以分析,以提升銜接有效性,為小學生創造更加生動的語文閱讀課堂,提升其對閱讀的興趣。
課內外閱讀之間相互影響,形成完整的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閱讀系統的完整性。在課內外閱讀教學過程中,既能夠保證學生具備統一性發展能力,還可促進其個性化的發展。其中,課內閱讀主要起到學生統一性發展作用,而課外閱讀則能夠對課內閱讀進行補充,實現學生自我發展。
其中,課內閱讀主要包含教科書、輔導書、參考書等,主要以課堂為中心展開教學,教師統一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無論是閱讀內容、方式方法、場所等方面均具有統一特點,可滿足學生基本閱讀需求。而課外閱讀則能夠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課外閱讀主要以課內閱讀為基礎,為原點,在選擇上具有較寬廣的方向,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對應閱讀教材,也可根據教師的基本要求自由選擇。在閱讀方式上更具有自由性,如可以選擇跳讀、做批注、做筆記等多種方式,對于自己喜歡的部分還可以選擇精讀的方式。因此,課外閱讀更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滿足課內閱讀過程中存在的需求,彌補課內閱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1]。
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課內閱讀有所講解,必要時應當利用課外閱讀加以補充,延伸相關知識,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開拓學生眼界。然而,課內外閱讀的銜接應當遵循一定原則,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故要保障銜接質量,確保銜接過程的可靠性,銜接結果的有效性。故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目標性。課外閱讀的目的在于彌補課內閱讀的缺失,在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滿足其對語文知識的訴求。但課外閱讀并不是漫無目的,任意而為,而是具有一定的目標,以課內閱讀為基礎進行引進,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要將該目標貫穿在銜接整個過程中,并延伸到更為深入的閱讀活動中。堅持目標性原則,才可促進課外閱讀的順利銜接,實現課外閱讀的有序開展。在該原則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課外閱讀基本目的,理解課外閱讀重點內容,清楚閱讀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為什么這么做。
生活性。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在上升過程中,受到生活經驗的限制,對于很多生活中的道理、生活常識均無法透徹理解,更難以與作者共情,理解文章主要思想。因此,課外閱讀的選擇要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其所能理解的基礎上展開閱讀活動。其中,閱讀情境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符合,讓學生從生活角度來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實際上,小學階段的很多作品均來源于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走進閱讀中,將文章中的人物與自身做比較,才能產生共情。
遞進性。在課內課外閱讀的銜接過程中,教師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困難,逐層遞進,逐漸加深課外閱讀的難度。在前期奠定扎實的閱讀基礎,逐漸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與作者的共情能力,在日后閱讀有深度的文章時便能夠快速理解其中的情感與內容[2]。
3.1 強化興趣引導。在課內外閱讀銜接過程中,很多學生對課外閱讀物不感興趣,因此嚴重影響了銜接效果,難以發揮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性。學生缺乏興趣,無法激起其內在驅動力,即便教師設置相關閱讀任務,學生往往也不能積極主動投入其中。故教師所引進的課外閱讀應當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興趣相契合。站在引導學生、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角度引入課外讀物。只有當學生真正對書中所描繪的世界感興趣時,且能夠理解書中的語言,能夠在大腦中形成與之對應的畫面,才能發自內心對語文閱讀感興趣。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不在教師的督促與監督下,也能夠自己找尋相關數據來閱讀。
例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很多學生學習后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并對伽利略的智慧表示驚嘆,被折服。此時,教師便可以借此時機,引導學生理解伽利略的優秀品質與精神,并分享幾則伽利略的小故事,吸引學生閱讀興趣。并為學生推進少兒傳記類讀物,符合小學生的說話方式,理解能力,減少閱讀枯燥感的同時,潛移默化吸收其中知識。再如,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時,教師可以采取任務引導的方式,要求學生自行預習該篇課文,并自己搜索與恐龍相關的百科知識。在任務中,可要求學生自行調查恐龍起源、種類、習性、滅絕原因、恐龍化石等相關知識,自行組織好科普文章并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展示。在學習相關知識后,很多學生對恐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則可推薦《世界未解之謎》《恐龍的世界》等相關數據,甚至可在該類書籍基礎上推薦《國家寶藏》類型的書籍,用來拓展學生的知識界面,延伸課外讀物類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百科知識儲備量將大大提升,自然科學知識也將有所儲備,更重要的是可補充課內閱讀教學中資源不足的情況,滿足學生的需求[3]。
3.2 挖掘課內教材。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常需要一學期不間斷緊抓語文學習,才能有小小的效果,而在這個提升的過程中,課外閱讀物的引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進行銜接,可開展對比閱讀,可拓展知識鏈接,提升閱讀質量,掌握閱讀方法。為保障銜接的有效性,課內教材的深入挖掘十分重要,應當先對課內教材進行最大化的利用,以教材為中心,明確教學核心內容,才能逐漸引進課外閱讀,開展課內外閱讀銜接教學工作。
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認知水平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來收集課外閱讀內容。簡言之,課內閱讀是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是理解課外閱讀的基礎。學生只有對課內閱讀有完全的掌握,才能夠很好的理解課外閱讀。例如:在學習《松鼠》一文時,文章中對松鼠的外形、特點、習性等繪聲繪色的展現出來,并引發自己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小動物的保護。在教授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狀物文章的寫作順序有所理解,學會動作描寫的方法,并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小動物的情感。該篇文章的作者是18世紀法國一個律師家庭出身的孩子,兒童時期便對自然科學有濃厚興趣,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永不停止,最終成長為著名博物學家、作家。在充分了解該篇文章后,教師可推薦與之類似的單篇文章,如《貓》《馬》等。《松鼠》一文屬于科學小品,具有簡單通俗易懂的優勢,學生閱讀后可快速理解其中內容,與小學生認知水平與規律相契合。因此從科學小品文角度來看,還可引入此類文章,如《宇宙是怎樣形成的》等。一方面幫助學生拓展科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學生對科學小品文的理解,與說明文相區別。再如,學習《軍魂》《七律·長征》等文章時,很多學生從出生便生活在優越的家庭中,很難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及艱辛,更無法體會紅軍遠征時的困難與艱難。對此,教師可適當引入該類型文章,從不同角度來體會紅軍的艱辛。如引入《紅星照耀中國》中的長征片段,從埃德加·斯諾的口中,了解紅軍長征的艱苦。而這種記敘性語言,以及紀實性文章,可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創設畫面,從而強化共情能力,體會紅軍的不易。
3.3 給出正確指導。小學生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完善的、有體系的閱讀方式,更不會跳讀、精度、略讀、批注、做筆記等相關閱讀方法。然而在推薦課外讀物時,通常以書本為主,學生在面對厚厚的書本時往往產生恐懼的心理,繼而退縮。究其根本,學生由于不會閱讀方法,才會出現上述情況。因此,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過程中,教師要給出正確的指導,給出合適的閱讀策略與技巧。教師改變以往將閱讀作為任務或作業的布置形式,充分考慮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當學生掌握閱讀技巧與策略后,便能夠提升對課外閱讀的興趣,表現出鮮明的閱讀效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當前理解水平,最近發展區域,并分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而后,再給出正確閱讀策略,針對不同文章學習不同閱讀方法。如在閱讀《西游記》時,由于其是章回體小說,內容不僅復雜,且前后甚至會存在關系,涉及眾多信息。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該書的時間戰線往往被拉的很長,而時間一長,對以往閱讀的內容將被遺忘,不利于對全書的內容的把握。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劃線批注的形式進行閱讀。如在閱讀《孫悟空出世》一章時,可以將孫悟空出世的地點、其名字的由來、生活地點等相關基礎信息圈點出來,對主要信息有所了解,便于后期的閱讀[4]。
再如,閱讀《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類型的書目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劃分閱讀時間,按照每天一個小故事的方式進行閱讀,并對每個小故事加上自己的感悟,最終形成閱讀筆記。在開始時,很多學生拒絕寫感受。對此,教師要加以鼓勵,哪怕第一天僅寫出一個詞匯也是可以的,慢慢的,學生所羅列的感悟將越來越多,對寫作也不會產生抗拒心理。且對童話的理解從其表面內容,如對人物命運感到悲哀,逐漸深入到童話故事中所隱晦的內涵,道理以及哲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課外閱讀中有很多陌生詞匯,要求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詞要及時查閱字典,并標注拼音。對于不理解的詞匯,也可通過工具進行查閱,并進行標注。長此以往,無論是閱讀能力,亦或識字量,或理解能力均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同時,教師在講解課內閱讀時也應當對閱讀方法有所涉及,并引導學生將閱讀方法遷移至課外讀物中。而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監督,及時予以指導,尤其對于遲遲無法掌握閱讀方法的學生應當加以鼓勵,并親自帶領該類學生進行閱讀。
3.4 加強溝通與交流。課內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在課堂上,由教師帶領與學生共同對文章內容進行解讀,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抒發感情。而在課外閱讀中,學生也會有各種想法,存在各種問題,一旦無人交流將降低學生閱讀興趣。故在課內外閱讀銜接過程中,無論是課外亦或課外讀物,均應當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定期組織讀書座談會、分享會,學生之間相互分享自己所閱讀書籍的精彩之處,向其他學生介紹文章中自己最喜愛的人物,最喜歡的情節等內容。并交流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感悟,談一談自己心得體會[5]。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具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在翻閱讀物時對文章情節會產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且想象力非常豐富。而真正意義上的課外閱讀,也并非讓學生埋頭苦讀,而是鼓勵學生將課內外閱讀內容相結合,實現知識層面融會貫通,學會將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讀物中,學會利用課內所學解決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并在課內外閱讀銜接過程中養成良好讀書習慣。
對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利用學校所搭建的各種平臺為學生創造溝通、交流以及展示的機會。例如:在班級中,開創讀書角落,學生可以將自己最喜愛的讀物拿到班級讀書角落中,積極與其他同學分享,擴大學生閱讀范圍。每周利用固定時間作為讀書課堂,利用一半時間閱讀,另一半時間則進行分享與溝通。如此才能保障所有學生均沉浸在書的世界中,而非利用讀書時間去做其他事情。教師也要定期組織閱讀分享會,每周邀請幾名學生,對自己所閱讀的書籍進行分享,包括書籍作者的背景,故事梗概,人物關系,人物介紹,最感興趣的章節,最精彩的部分,最有趣的人物等等。只要是自己喜愛的,均可以分享給其他同學。可根據班級具體人數,保證每學期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分享、發言的機會。也可以組織全班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閱讀一本書,而后組織知識競賽。教師根據書中內容編寫一套題組,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哪一小組答對的題最多即為獲勝組。以競賽的形式,更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其中,還可增強學生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加深關鍵信息的記憶程度,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校角度來看,則應當定期組織演講比賽,要求學生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或組織大型讀書分享會,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專家學者,與學生共同對書籍內容進行探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學習如何利用有內涵的語句對文章進行評價,即提升批注專業性。
無論是班級,亦或學校,所開展的活動目的均在于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鼓勵學生將課內外閱讀連接起來,圍繞讀書的話題開展相關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創造良好閱讀氛圍。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是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更是拓展學生眼界,增加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在銜接過程中,教師遵循基本原則,充分了解學生當前認知水平與能力,選擇與其相適應的內容展開閱讀。并積極組織各種活動,鼓勵、促進學生主動閱讀,養成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