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霞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教學中,學困生所存在的學習困難主要集中在理解能力不足以及思維靈活性不足兩方面,教師在教育教學組織過程中,需要針對學困生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找到科學的培養路徑,為最終轉變學困生的學習態度和狀態提供支持。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中,學困生的產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轉變學困生的思想認知狀態并且采取措施提升其學習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班級整體的學習氛圍和數學學習成績來講,由于數學課程本身具有難度較大的特征,因此,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引導和教育,且隨著數學知識學習難度的加大,學困生一旦出現,提升其學習能力的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基于此,教師在班級出現學困生的苗頭或者學生已經存在學習困難的初期,就應當重視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和引導,為保持整個班級良好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提供幫助[1]。
這一點強調的是,數學知識在內容層次上的難度呈現逐步加大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若基礎的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都存在實際的困難和問題,則后續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困難會進一步加大。基于此,教師應當重點面向學困生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針對其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和教育,及時掃清學生當前的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思維能力,部分學生由于在小學階段的相關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實際問題和困難,導致其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現實問題和阻礙,教師應當針對這部分學生開展針對性的輔助指導,并且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避免學生由于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而對于數學學習失去信心,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會進一步下降,最終會造成學生偏科等多方面問題的產生。
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遇到問題和困難。為了找準培養和提升學困生學習能力的有效切入點,針對學困生產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具體來說,學困生的產生與教師、學生自身以及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因素都有一定的關聯。
上文已經提到,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數學知識的學習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難度,這與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態相關,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思維習慣也會影響到其數學課程的學習效果。基于此,部分學生可能會由于啟蒙教育的針對性缺乏或者自身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因素影響,造成學習能力和學習自主意識較為薄弱;而從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來講,不同層次的數學知識之間是存在緊密聯系的,若基礎環節的知識學習效果不佳,則會直接影響到后續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部分學困生的產生與學生本身學習基礎的薄弱性有一定的關系[2]。
部分數學知識具備概念性和理論性較強的特征,而數學的基本概念是學生進一步開展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前提,教師若是在基礎的課程教學環節缺乏科學的引導教育方式,則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和效果也會同步受到影響。教師由于對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擔憂,在開展數學知識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按照固定的概念引入或者固化的教學方式進行,不僅會使數學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也無法快速找到提問的切入點。學生在一些問題和疑惑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后,往往就會產生更大的學習困難,逐步發展為學困生。
對于學困生來說,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學習問題和困難,往往容易造成其在遇到具體的數學問題時首先產生懼怕的心理,從而在課堂學習中出現緊張感。若是這種情緒無法得到緩解,會直接影響學生接受、掌握知識的效果,同時具體的數學課程教學效果也必然會大打折扣。但教師由于思想認知上的缺失與不足,往往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變化缺乏科學有效的認知,導致其在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情緒的引導和實際困難的關注,最終影響學困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基于上文的分析不難發現,數學學困生的出現不僅與學生的自我學習思維和能力相關,教師的教育與引導也在其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應當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容易出現問題的薄弱點選取科學的引導教育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工作,確保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
教學氛圍的營造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對于數學學習中困難感較強的學生來說,更需要教師通過良好的氛圍營造,為最終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打好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化的話題和切入點來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具體來說,例如,在小學數學《平移與平行》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種數學模型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特征,在前期的概念引入環節引入生活和數學學習中比較常見的用直尺繪圖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平移和平行線的繪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應用操作,必要時鼓勵學生在具體的測量操作中感受平移和具備平行關系的兩條線段或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隨后再引入到具體的概念教學環節,使學生感受到相關的數學知識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和內容,減輕其數學知識學習的困難感,避免其產生過于緊張的情緒[3]。
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是因為在其學習中存在困難和阻力,教師為了激發學生主觀上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通過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教學引導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學習的趣味性,為學困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信心的建立提供便利。例如,教師在開展《圖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應當積極結合這部分知識直觀感較強的特征,在具體的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工具或微課視頻,提升整體課程教學過程的豐富感,同時也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主觀上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學困生的轉變就找到了科學的契機。
基礎方面的問題需要教師結合不同學生的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個性化的教育與引導,并且要同步重視教育引導中所運用的方法和態度,避免對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傷害,最終通過科學的教育引導路徑促進學困生端正學習態度,找到學習方法的應用切入點,逐步改變自身的學習狀態,樹立起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信心。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學困生是較為常見的,教師應當結合不同學困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措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確保學困生能夠對數學課程的學習保持興趣,最終實現整體數學課程學習狀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