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慧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啟蒙教育工作開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大多數人都會把教師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其行為習慣、學習能力也會直接影響到后續的發展。正是由于學生群體和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是偉大而艱巨的,教書育人任重道遠。班主任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在管理工作中展開深入的實踐,改變管理思路,更新管理模式,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提高創新能力,平等對待學生,幫助學生,開導學生,鼓勵學生,確保教學活動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推動教育教學工作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小學是人生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一個時期,但由于一部分學生在家庭中是獨生子女,備受溺愛,同時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來自外界和家長的各種壓力,除了要完成校內學習的任務之外,家長還會為其安排課外的各類輔導班。而且,也有部分班主任為了完成學校升學率的教學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學績效,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要求相對比較苛刻且態度相對強硬。因此,長期在這種充滿壓力、被動學習的環境中,學生就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也會有所降低,常常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無力感。[1]除此之外,在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下,小學班主任在管理班集體的過程中往往是照搬照抄書本中的管理經驗,忽略了對小學生群體特點的研究,管理缺乏活力和創新,導致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和抵觸情緒,也使得學生不想學、不愛學等問題更加凸顯。正是因為各種問題的存在,班級管理工作一直難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突破和進步,更無法有效實現培養全面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導致班級管理工作陷入一種不良的循環。
班集體是教學工作開展的一個單位,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園地。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其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地參與到班集體的建設和管理活動中,在體現班級管理民主化的同時,保障師生之間的密切配合。
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教師不能搞“一言堂”,不能過分強調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要努力營造開放和諧的班級氛圍,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管理的作用,有效鍛煉學生群體的協作和管理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兩方面著手提升班級管理工作的“民主化”,為小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一方面,為了發揚管理工作中的民主精神,讓管理活動受到學生的認可和支持,就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為此,教師可以開展“有獎征集班級管理建議”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建議。在這種活動中,學生往往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提出更具建設性的班級管理意見,并且產生遵循班級管理規定的意愿。另一方面,要想充分體現班級管理活動的民主性,教師還要建立學生班干部管理制度,完成班級流動管理者的選舉。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可以把學期作為基本的單位和區間,定期完成班干部的選舉,由學生以自薦或他薦的形式確定候選人員,之后再投票選舉出多數學生愛戴的班干部。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真正參與到管理活動中,成為管理的主體,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
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雖然教師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但家長起到的作用同樣不可低估。在小學班級管理活動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完成班集體的建設,在合作中取得共贏,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2]
在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個體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和認知水平,只有保證管理活動滿足每個學生群體的需求,才能讓學生主動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為了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教師要定期舉辦家長座談會,邀請家長分享育兒經驗,在分享和交流活動中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完成教學方案的制定。而且,要從學校和家庭兩個角度完成學生成長檔案的記錄,以書面形式指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展現的優勢,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反思教育理念的正確與否。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要求學生家長加快教育理念的更新,主動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承擔起自身的教育職責,在日常生活中檢驗自己的教育模式是否正確。班主任也要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各種表現,為家長詳細介紹教學的目標、教學宗旨、教學方法,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動態。在家校雙向交流互動中,開辟一條正確的育人道路,在經驗的整合中完成反思,在反思中進行創新,構建更加完整的班級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家長和教師的積極作用,確保班級管理工作取得多方滿足的成效。
為了提高班級管理的成效,要把“硬件”設施的建設作為基本的出發點,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原則,借助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在“人性化”的管理規定中讓班級更具制度性。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活動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班主任一人說了算,這也就讓師生之間的距離不斷拉大,學生成為了只能乖乖聽話的“小白兔”。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制定更加科學的管理模式,把班級制度的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首先,班主任要適當“退位”,有效釋放自己的權利,考慮全體學生的意見,在規章制度的建設中既要明確獎勵制度,也要制定更加具體的懲罰措施,廢除以往不利于班集體全面發展的制度和規定。其次,班主任必須強調班集體的規章制度不僅是針對學生,更是考慮到整個班級的發展需求,包括各科教師也要認真遵循規章制度,以身作則,確保每個個體都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效執行班級的規章制度,確保班級管理的創新性能夠體現在班級工作開展的各個層面。對于一些違反班級管理的學生,班主任要根據班級制度的要求提出批評,并要求其在全班做出檢討。這樣一來,就能讓班級制度的施行更具說服力,讓制度落實更到位。
在小學班級管理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要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提高每個學生個體的集體榮譽感,進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為班級的長遠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此,班主任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讓班級管理更豐富,更具“色彩”。[3]
在具體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完成課外閱讀活動,抽出一節班課的時間讓學生相互推薦自己最為喜歡且值得一讀的書籍,并且在班集體內建立“班級圖書角”,讓各類圖書流動,幫助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讓整個班級充滿活力。與此同時,班主任還可以根據學科教學的要求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到福利院、養老院開展公益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自覺為班集體的榮譽努力。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組織一些演講比賽和辯論賽,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舞臺,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借助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班集體的管理更具特色,提高班級管理的成效,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總而言之,由于小學階段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也使得班主任的工作變得更加復雜。為了優化班級的管理,班主任要面向全體學生,認真觀察學生的性格特點,遵循其身心成長規律,制定科學縝密的教學計劃,從點滴小事做起,用熱情的態度為學生服務,全面完成素質教育的目標,贏得家長的認可和信任,推動教育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